摘要:在20世纪30年代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浪潮中,抗日战场上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没有正式番号,却有着坚定信念;本该穿着校服,却披上了戎装;那双拿笔的手,扛起了枪。这支队伍的成员主要来自广西各个学校,因此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广西学生军。
在20世纪30年代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浪潮中,抗日战场上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没有正式番号,却有着坚定信念;本该穿着校服,却披上了戎装;那双拿笔的手,扛起了枪。这支队伍的成员主要来自广西各个学校,因此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广西学生军。
广西学生军共有三届,它的创建和中国共产党有着密切关联。
1936年6月两广事变发生后,中共通过地下党员、白崇禧的秘书谢和赓向桂系提出建议,成立一支由学生组成的部队,白崇禧采纳了这个建议。6月27日,“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广西抗日救国学生军”成立,史称广西第一届学生军。
这届学生军共300多人,分赴各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两广事变和平解决后,这届学生军宣布解散。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桂系派出主力部队开赴淞沪、徐州一带参战,同时组建第二届学生军。
国难当头,全省青年踊跃报名,与往时征兵多为男性不同的是,这一次许多热血沸腾的女生也主动请缨。10名共产党员也加入其中。
12月14日,280名学生军挥别故土与亲人,奔赴鄂豫皖抗日前线。在战火迫使许多人南迁避祸之际,这些风华正茂的学生深知,广西虽未沦陷,但覆巢之下无完卵,为赶走侵略者,他们以大无畏的气概,从大后方逆行北上,投身抗日救国的洪流。
1937年隆冬,千里辗转抵达武汉的学生军直面惨烈战局:上海沦陷、南京遭遇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济南失守,日军沿津浦线南北夹击,若攻占徐州便能直逼武汉。
抗日形势异常严峻,此时增强中国必胜之信心变得十分关键。广西学生军不顾长途行军的疲惫,迅速投身各种抗日宣传工作中。
冯玉祥将军在日记写到:“以日来见街头广西学生军,三五成群,分头宣传。标语到处皆是,俱见其工作认真,爱国心切。”
次年2月,学生军驻地迎来了一批贵客,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要属周恩来。
当天,周恩来站在蛇山抱冰堂的台阶上,发表了《抗战形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的演讲。他激励广西学生军:要抓住每一个机会,想尽一切办法,动员人民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坚持持久抗战,夺取最终胜利。
这场演讲历时两个小时,那些关于抗战救亡的灼热词句,如星火点燃了在场青年的报国之志,使他们在抗日烽火中书写下新的人生轨迹。
当时,分散在学生军各队中的10名党员虽然隐约知道一些同志的身份,但由于没有成立党支部,大家开展工作方面有诸多不便。因此一位叫做易凤英的共产党员巧妙避开人群,悄悄从周恩来的随行人员处获取了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地址。
几天后,易凤英和莫如珍秘密来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受到周恩来和邓颖超的接见。两人详细汇报了广西学生军中地下党员数量和活动情况,并提出在学生军中建立中共支部的申请。
两个月后,学生军经河南信阳、潢川,来到安徽前线继续开展抗日宣传斗争,成为中国抗战青年的一面光辉旗帜。1938年5月,中共广西学生军支部正式成立,由中共安徽省工委直接领导。
因时局变化,第二届学生军一部分合并入其他作战单位,另外一部分在党组织安排下,前往湖北、安徽等地开展工作。由于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1940年2月,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学生军党支部带领全体党员和进步分子撤退到新四军根据地。至此,第二届广西学生军完成历史使命。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战火逼近广西。在这危急时刻,广西学生军第三次组建。这是学生军人数最多、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届。
在时任中共广西省工委代书记陈岸的安排下,约100名中共党员参加了这支学生军,并强调要在斗争中争取党的领导权,发展进步力量。
1939年12月,昆仑关战役爆发,在激烈的战斗中,也出现了广西学生军的身影。中共南宁特支迅速作出部署,指示学生军中的党员深入战区,发动群众挖战壕,破坏公路桥梁、运送枪支弹药、救护伤员。
1939年12月31日,经过生死较量,中国军队夺回昆仑关,歼敌5000多人,击毙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然而,中国军队付出伤亡14000多人的惨重代价,12名广西学生军也永远长眠在了昆仑关下。
在桂南会战结束后的整编期内,学生军中的党员成立了广西学生军中共总支委员会,并建立了12个党支部,发展了40名党员,还掌握了学生军宣传阵地《曙光报》。此后,中共党组织不断壮大学生军中的党员力量。
在全民族抗战的大时代中,广西青年学生挺身而出,他们积极宣传党的抗战路线,团结进步力,唤起民众觉醒,以不屈斗志,激发了军民抗敌决心,用热血谱写了壮丽的青春之歌,成为抗战史上永恒的丰碑。
本周六(8月30日)21:20
广西卫视播出的《山河印迹:淬火青春——赤子丹心学生军》
来源:广西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