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防骗指南|这些“坑”,学生和家长千万别踩!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30 14:39 1

摘要:新学期伊始,学生们陆续返校,骗子也盯上了“开学经济”和新生群体,各类涉校诈骗套路翻新。为守护大家的财产安全和校园平安,反诈中心整理了高频骗局及防范要点,快转给身边的学生和家长!

新学期伊始,学生们陆续返校,骗子也盯上了“开学经济”和新生群体,各类涉校诈骗套路翻新。为守护大家的财产安全和校园平安,反诈中心整理了高频骗局及防范要点,快转给身边的学生和家长!

01

骗局一:

冒充老师/学校,索要“开学费”

诈骗手法: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家长联系方式,伪装成班主任或学校工作人员,以“缴纳学费、校服费、资料费、体检费”为由,发送虚假收款码或转账链接,声称“限时缴纳,逾期影响报到”,催促家长尽快转账。

防范要点:

1. 认准学校下发的收费通知,不要轻信陌生人发送的虚假收款码或转账链接;

2. 收到收费通知后,第一时间通过孩子、班主任电话(切勿用骗子提供的号码)或学校教务处核实,不轻易转账。

02

骗局二:

“高薪兼职”诱饵,专坑学生党

诈骗手法:骗子在校园群、兼职平台发布“轻松刷单、校园代理、打字录入”等兼职信息,承诺“日赚200+,时间自由”。初期会小额返现获取信任,后续以“任务未完成”“需交押金/会费”“账户冻结需解冻费”为由,诱导学生转账,最后拉黑失联。

防范要点:

1.凡是“先交押金、先垫钱、高回报低门槛”的兼职,全是骗局;

2. 通过学校官方就业中心、正规兼职平台找工作,不轻易添加陌生好友,不泄露个人银行卡、身份证信息。

03

骗局三:

“校园贷”变种,套路更隐蔽

诈骗手法:针对学生“生活费不够、想买数码产品”的需求,骗子以“无抵押、低利息、秒到账”为噱头,诱导学生下载非法借贷APP,签订“阴阳合同”。后期通过“利滚利”“收取服务费”“暴力催收”逼学生还款,甚至威胁泄露个人隐私(如身份证、裸照)。

防范要点:

1.树立正确消费观,不超前消费,缺钱可向家长、学校申请补助或正规助学贷款;

2.凡是陌生平台的借贷广告,一律拒绝,遇暴力催收立即报警。

04

骗局四:

冒充“学长学姐”,推销“无用货”

诈骗手法:新生报到时,有人冒充“学长学姐”,热情推销“校园电话卡、英语四级资料、考研真题、宿舍生活用品”,声称“内部渠道,优惠保真”,实则售卖的是过期资料、劣质商品,甚至是无法使用的“废卡”,收钱后迅速消失。

防范要点:

1. 校园电话卡、教材等可通过学校营业厅、教务处统一购买,避免私下交易;

2. 对主动搭讪的“学长学姐”,可要求出示学生证,或向辅导员确认是否有官方推销活动。

05

骗局五:

“中奖/退费”诈骗,瞄准新生信息

诈骗手法:骗子以“恭喜你中了开学礼包(平板、手表)”“国家助学金退费”“学费多交需返还”为由,电话或短信告知学生“需提供银行卡号、验证码”,或点击“退费链接”填写个人信息,实则窃取银行卡余额或盗用身份信息。

防范要点:

1. 天上不会掉馅饼,未参与过的抽奖活动,一律不信;

2. 助学金、退费等事宜,学校会通过官方渠道通知,绝不会索要银行卡验证码。

06

骗局六:

“境外高薪”陷阱,把大学生骗至“狼窝”

诈骗手法:骗子瞄准大学生“想赚零花钱、积累海外经历”的需求,通过校园论坛、兼职群、求职APP发布“境外中文教师”“海外电商运营”“高薪实习”等虚假岗位,宣传“月薪3万+、包机票住宿、无语言门槛”。初期以“面试筛选”“办理签证”为由,要求学生提供身份证、护照信息,再以“缴纳岗前培训费”“签证担保金”骗取少量费用获取信任。待学生抵达境外(多为东南亚等地区)后,骗子立即收走护照、手机,将其软禁在“诈骗园区”,逼迫参与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违法活动,若拒绝则面临殴打、体罚,甚至被转卖至其他园区,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防范要点:

1. 所有境外工作/实习岗位,务必通过学校国际交流处、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正规涉外就业机构核实资质,不相信社交平台上的“私人推荐”;

2. 前往境外工作、学习前,必须将目的地、机构名称、行程安排详细告知家长、老师,留存紧急联系人方式;

3. 凡是“境外高薪、低门槛、需提前交钱”的岗位,一律拒绝,若收到境外招聘邀约,可拨打12339(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受理电话)咨询风险。

07

骗局七:

“游戏皮肤”诱惑,坑惨小学生

诈骗手法:骗子利用未成年喜欢玩手游,渴望“稀有皮肤”的心理,通过游戏内聊天、短视频评论区、QQ群伪装成“游戏客服”“主播助理”,声称“10元买传说皮肤”“免费领限定装备”。随后以“需要家长微信验证”“绑定支付账号才能到账”为由,诱导小学生偷拿家长手机,或索要家长微信账号、支付密码,甚至发送虚假“皮肤领取链接”,让孩子点击后跳转至钓鱼页面,窃取家长银行卡信息,短短几分钟内盗刷数千元。部分骗子还会威胁“不配合就封号”,逼迫小学生持续提供信息。

防范要点:

1. 家长需给孩子使用的手机/平板开启儿童模式,关闭免密支付、指纹支付功能,将银行卡与支付软件解绑或设置小额支付限额;

2. 提前教孩子“不相信游戏里的陌生人、不索要陌生人的皮肤、不泄露家长支付信息”,告诉孩子“免费皮肤、低价装备都是骗局”;

3. 若发现孩子有异常转账、索要密码的行为,及时查看支付记录,一旦发现被骗,立即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报警。

08

骗局八:

“出租、出借手机卡银行卡”骗局,

让学生成诈骗“工具人”

诈骗手法:骗子瞄准学生“零花钱紧张、想轻松赚钱”的心理,通过校园墙、QQ群、短视频评论区发布“出租银行卡/电话卡,每月赚200-500元”“用身份证办新卡,办完即付100元”“帮转钱赚提成”“代收货款返点”等信息,谎称“只是用于公司走账、接收正规货款,不涉及违法”。学生信以为真后,将自己名下的银行卡(含配套U盾、手机银行)、电话卡出租或出售给骗子,甚至帮骗子用同学身份证代办银行卡。实际上,这些卡会被用于电信诈骗、网络赌博、洗钱等违法活动,接收并转移受害者的被骗资金。待警方追查时,学生因“出借银行卡”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面临银行卡冻结、征信受损、拘留罚款等后果,严重者还会影响升学、考公、就业。

防范要点:

1. 明确告知学生:个人银行卡、电话卡属于法定个人证件,出租、出借、出售均涉嫌违法,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最高可处三年有期徒刑;

2. 凡是“要求用自己银行卡帮人转账、收付款”的工作,无论佣金多高,一律拒绝,不贪图“小利”而踩法律红线;

3. 家长、学校需提醒学生“不贪图小利,不将自己的银行卡、身份证、电话卡借给或卖给任何人”,发现有人收购“两卡”及时向学校保卫处或警方举报;

4. 若不慎出租/出售银行卡,立即前往银行挂失、注销卡片,保存与骗子的聊天记录、交易凭证,主动向警方说明情况,避免承担更严重的法律责任。

重要提醒

遇到疑似诈骗,务必牢记“三不一多”原则:

• 不轻信:不相信陌生来电、短信、链接

• 不透露:不泄露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身份证号

• 不转账:不确定的情况下,坚决不转账

• 多核实:及时向家长、老师、学校或反诈中心咨询

若不慎被骗,立即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拨打110或全国反诈劝阻专线96110报警,最大限度挽回损失!

新学期,安全第一!希望所有学生都能远离诈骗,专注学习,开启平安快乐的校园生活~

审核:段志刚

责编:马永强

编辑:王婷婷

来源:平凉市公安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