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坐地铁,我遇到了特别有趣的事儿。车厢里人多,一个年轻妈妈带着个三四岁的萌娃上了车。这时车厢广播提醒乘客坐稳扶好,旁边一位热心乘客也大声呼吁大家坐下。我留意到,这个小萌娃先是用圆溜溜的眼睛环顾四周,小脑袋跟着转来转去,看着旁边的叔叔阿姨纷纷坐下。接着,他拉
前几天坐地铁,我遇到了特别有趣的事儿。车厢里人多,一个年轻妈妈带着个三四岁的萌娃上了车。这时车厢广播提醒乘客坐稳扶好,旁边一位热心乘客也大声呼吁大家坐下。我留意到,这个小萌娃先是用圆溜溜的眼睛环顾四周,小脑袋跟着转来转去,看着旁边的叔叔阿姨纷纷坐下。接着,他拉了拉妈妈的衣角,妈妈把他抱到座位上,他乖乖坐好,还学着旁边大人的样子,把小手放在膝盖上。
从这一幕能看出,当萌娃听到坐下指令,往往会经历三个阶段。最开始是观察模仿,就像这个小萌娃,通过眼神和肢体动作确认他人行为。接着进入环境适应阶段,根据集体氛围调整自己的坐姿。最后到主动参与阶段,有些孩子会用拍手或者语言回应指令。那萌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呢?其实背后有一定的心理学机制。
从镜像神经元理论来讲,我们大脑里就像有面镜子。孩子看到别人坐下,大脑里的镜像神经元就会被激活,让他们也想做出同样的动作。这就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相符,孩子们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行为来学习。就像那个小萌娃,看到别人坐下,自己也跟着坐了,这也是他们初步认知社交规则、学习社会规范的一种方式。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面对坐下指令的表现不同,应对方法也不一样。对于两三岁的孩子,他们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里的前运算阶段,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在幼儿园,我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老师让大家坐下,有个小朋友却站在那儿自顾自玩。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可以用游戏化的指令引导。比如把小椅子当成小火车,说“小火车要出发啦,快坐好”。我还设计了“5秒反应测试”,家长发出坐下指令后,和孩子一起数5个数,看孩子能不能在5秒内坐下,既有趣又能锻炼反应能力。
三四岁的孩子到了直觉思维阶段,开始有了一些规则意识,但还不太稳定。在早教班,老师让孩子们坐下,有的孩子立刻就坐好了,有的却会磨蹭一会儿。这时候,家长可以先示范正确的坐姿。比如和孩子一起坐在沙发上,坐得端端正正,告诉孩子这样坐既舒服又好看。等孩子也坐好后,及时表扬,像“宝贝坐得真整齐,太棒啦”,通过及时鼓励强化孩子的行为。
五六岁的孩子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能理解一些抽象规则了。在公共场所,听到坐下指令,大部分孩子能自觉坐下,但也有个别调皮的孩子故意不坐。这时家长可以和孩子讲道理,比如“大家都坐下是为了保证安全,车一晃动,站着就容易摔倒”。同时,家长可以用“三步观察法”,第一步让孩子观察周围人的行为,第二步问问孩子自己的想法,第三步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
不过,培养孩子规则意识时,不能过度强制。要是家长总是强硬要求孩子坐下,可能会引发逆反心理。就像在幼儿园,老师严厉批评不遵守规则的孩子,有的孩子反而更调皮。所以要把握好度,用温和的方式引导。
培养孩子规则意识是个长期过程,有着重要价值。孩子有了规则意识,在幼儿园能更好地和小朋友相处,遵守课堂纪律。在未来社会生活中,也能更快适应各种环境。就像那个在地铁上乖乖坐下的小萌娃,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开始学习遵守公共秩序了。家长们可以从生活小事做起,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让他们成长得更稳。
来源:育儿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