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巷口烟酒店的张老板最近把“百年老店”的招牌摘了。玻璃柜里的茅台落了层灰,柜台后的中华烟少了大半排,最显眼的位置摆上了矿泉水和泡面——这个做了二十年烟酒生意的老炮儿,如今靠卖杂货凑房租。“以前春节前,整条的中华能堆到天花板,现在整条买烟的,一个月遇不上仨。”他点
烟酒生意的老板,今年一穷二白!
巷口烟酒店的张老板最近把“百年老店”的招牌摘了。玻璃柜里的茅台落了层灰,柜台后的中华烟少了大半排,最显眼的位置摆上了矿泉水和泡面——这个做了二十年烟酒生意的老炮儿,如今靠卖杂货凑房租。“以前春节前,整条的中华能堆到天花板,现在整条买烟的,一个月遇不上仨。”他点着烟,烟圈里混着苦笑,“不是我卖不动,是没人买了。”
烟酒生意的崩塌,从来不是“今年运气差”的偶然。当茅台从“硬通货”跌成“仓库货”,当烟酒店的转让告示比招贴画还密集,当经销商的进货单从“按箱”变成“按条”,这背后是消费降级的冰锥、健康意识的洪流、政策调控的重锤,三管齐下砸穿了这个曾经躺着赚钱的行业。那些靠烟酒发家的老板们,今年的“一穷二白”,不过是行业泡沫破裂后的裸泳现场。
一、“硬通货”不硬了:从“囤货暴富”到“库存绞杀”
烟酒生意的黄金时代,靠的是“越囤越赚”的神话。2010年代,茅台从800元涨到3000元,中华烟从45元涨到70元,做烟酒的老板们根本不用卖,光囤货就能年赚百万。河北的李老板2018年囤了200箱茅台,2021年出手时净赚400万,那会儿他常说:“做烟酒哪用懂经营?会数数就行。”
但今年,“囤货”成了催命符。茅台市场价从2800元跌到2300元,还在往下滑;曾经被炒到1500元一条的“熊猫”烟,现在800元都没人接。浙江的王老板去年听信“茅台还能涨”,贷款囤了500箱,现在每箱亏5000元,光利息就压得他喘不过气。“以前是‘卖得越多赚得越多’,现在是‘囤得越多亏得越狠’。”他的仓库里,茅台箱子堆到屋顶,每个箱子上都贴着“急售”的红纸条,像一排排墓碑。
更狠的是“渠道崩盘”。以前烟酒经销商靠“层级加价”赚钱:厂家给总代800元,总代给二批1000元,二批给零售1200元,零售卖1500元。今年这套链条断了——消费者直接去厂家直播间抢“平价茅台”,烟酒店的零售价比厂家指导价还高,谁还当冤大头?河南的赵老板算过账:一条中华烟,他从批发商拿700元,卖720元才够房租水电,可网上免税店680元就能包邮。“以前是‘中间商赚差价’,现在是‘中间商被扒皮’。”
二、消费的“剪刀差”:谁在放弃买烟买酒?
烟酒消费的萎缩,藏在两组冰冷的数据里:2024年1-6月,全国卷烟销量同比下降8.3%,白酒销量下降12.7%。不是老板们不会卖了,是买的人越来越少,买的量越来越小。
最先撤退的是“商务消费”。以前请客吃饭,桌上没两瓶茅台撑不起场面,现在客户摆摆手:“来瓶啤酒就行,喝多了第二天误事。”山东做工程的周老板说,去年一年招待费里烟酒占60%,今年砍到20%,“甲方说‘别搞这套虚的,工程款结快点比啥都强’。”商务宴请的“面子消费”退潮,首当其冲的就是高端烟酒——那些靠“办事送礼”活着的烟酒店,今年最先关门。
接着撤退的是“自掏腰包”的普通人。月薪8000的上班族,以前逢年过节给老丈人买两条中华、两瓶五粮液,现在换成了“两条苏烟、两瓶泸州老窖”,预算砍了一半;退休大爷们,以前一天两包烟,现在改成“抽一半省一半”,说“省点钱给孙子买奶粉”。郑州的刘老板观察得细:“以前买烟论条,现在论盒;以前买酒论箱,现在论瓶,还是小瓶装。”消费降级的刀,先砍非必需品,烟酒首当其冲。
最致命的是“代际更替”。90后、00后里,吸烟者比70后少了60%,喝白酒的更是寥寥。他们宁愿把钱花在露营、健身、剧本杀上,也不愿碰“又伤身体又费钱”的烟酒。上海某商场的烟酒店老板吐槽:“以前年轻人给长辈买烟酒,现在年轻人带长辈去买奶茶,说‘这个比烟酒健康’。”当新一代消费者用脚投票,烟酒生意的“客源”正在断代。
三、政策的“紧箍咒”:从“睁一只眼”到“往死里查”
烟酒生意的好日子,一半靠市场,一半靠“灰色地带”。以前,烟酒店能偷偷卖“免税烟”“高仿酒”,能帮人“开发票套现”,能给送礼的人“换包装”——这些“擦边球”撑起了不少利润。但今年,政策的“紧箍咒”越念越紧。
控烟的力度史无前例。全国190个城市立法“室内全面禁烟”,连小区楼道都装了烟感报警器;学校、医院周边50米内禁售烟草,不少烟酒店因为“离学校太近”被吊销执照;网上卖烟被列为“扫黑除恶”重点,某电商平台一天封了2000个卖烟账号。以前靠“学校门口卖烟给学生”赚快钱的老板,现在要么转行,要么蹲局子。
控酒的政策更不留情。酒驾入刑的查处率提高30%,“隔夜酒”被查的案例翻了倍,喝白酒的人越来越怕“开车被抓”;公务接待“禁酒令”升级,不仅不能喝白酒,连啤酒、红酒都被划入“禁地”;某省甚至规定“公职人员工作日午间不得饮用任何含酒精饮品”,直接砍掉了政务消费的半壁江山。
更狠的是“税务稽查”。以前烟酒店靠“不开发票”逃税,现在税务系统和烟草、酒业公司联网,进了多少货、卖了多少量,系统里一清二楚。江苏的陈老板今年被查出“少缴税款80万”,补税+罚款花了120万,直接从“百万富翁”变成“负债累累”。“以前是‘查得松,能钻空子’,现在是‘查得死,一点空子没有’。”
四、“一穷二白”的本质:不是行业不行了,是躺着赚钱的时代结束了
烟酒老板的“一穷二白”,从来不是行业消失,而是“暴利时代”的终结。这个行业曾靠“信息差”“渠道垄断”“灰色地带”躺着赚钱,当这些红利消失,真正的考验才来——谁能适应“微利时代”,谁能抓住“健康消费”的尾巴,谁才能活下来。
活下来的老板都在“变形”。有的烟酒店加了“茶水区”,卖烟卖酒顺带卖茶叶,靠“健康饮品”拉客;有的开起“烟酒文化馆”,教年轻人“白酒品鉴”“雪茄文化”,把商品变成“体验”;有的和便利店合作,把烟酒当成“引流品”,靠卖零食、关东煮赚钱。他们明白:烟酒不再是“主业”,只是“副业”,能活下去的,都是把“单一盈利”变成“多元赚钱”的人。
而那些还在等“茅台涨价”“中华缺货”的老板,只能在库存和债务里越陷越深。就像张老板,他总说“等年底送礼潮来了就好了”,却没看见隔壁便利店的年轻人正在扫码买元气森林——时代变了,有些潮水退去,就再也不会涨回来了。
巷口的张老板最终把店盘给了卖生鲜的。临走前,他对着空了的茅台柜台发呆:“做了二十年烟酒,以为能靠它养老,没想到老了老了,得重新学卖菜。” 这句话里,藏着一个行业的黄昏:当“成瘾消费”遇上“健康觉醒”,当“人情社会”撞上“理性消费”,当“灰色利润”撞上“阳光规则”,烟酒生意的“一穷二白”,不过是商业规律给裸泳者的一张罚单。
来源:魔法师戴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