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平话艺| 董其昌——读懂中国文人画的试金石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30 17:06 1

摘要:自2020年9月19日首期与读者见面,《艺+周刊》“萧平话艺”栏目已在书画艺术传播之路上深耕数载。栏目始终以生活视角为纽带,打破艺术与大众间的隔阂,既覆盖艺术全门类内容,又紧密结合时代背景与市场环境,用155期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内容可读性的书画深度解读,为艺术爱

第 01 期

自2020年9月19日首期与读者见面,《艺+周刊》“萧平话艺”栏目已在书画艺术传播之路上深耕数载。栏目始终以生活视角为纽带,打破艺术与大众间的隔阂,既覆盖艺术全门类内容,又紧密结合时代背景与市场环境,用155期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内容可读性的书画深度解读,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了系统的知识参考,也为业界研究者搭建了交流探讨的专业平台,早已成为读者中口碑过硬的艺术传播窗口。

如今,这一优质艺术栏目迎来全新升级,“萧平话艺之爱莲居收藏古今书画品鉴”正式与读者见面。萧平先生身为著名书画家、史论家、鉴藏家,其“爱莲居”所藏古今书画既丰富珍贵,更是他深耕鉴赏与研究的重要实践依托。此次改版,便将这份“藏”与“鉴”的积累融入栏目核心。

改版后,栏目将延续萧平先生在书画鉴定、创作与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聚焦“一期一会、一品一赏”核心定位:每期锁定一幅(套)古今书画珍品,萧平先生将以自身丰富的收藏实践与专业知识为支撑,用通俗晓畅的语言,从笔墨细节的精妙、创作背景的脉络,到艺术风格的传承、精神内核的共鸣,层层拆解作品的独特魅力。无论是想从古人画作中读懂历史意趣,在当代作品里感知艺术创新,还是希望提升个人鉴赏能力、丰富日常雅兴,读者都能在此找到专属收获。

从2020年的初心启程,到155期的积累沉淀,再到如今的全新篇章,“萧平话艺”传播书画艺术、点亮大众审美的内核始终未变。我们期待,全新栏目能继续成为连接大众与古今书画的桥梁,让更多人在专业解读中亲近艺术、感受美,在墨韵书香中收获审美成长与精神滋养。

董其昌——读懂中国文人画的试金石

▢萧 平

董其昌是明末著名书画家、理论家、鉴藏家,他的“南北宗”论成为之后近三百年文人画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

董其昌名气如此之大,自然也多有代笔和伪作。那么他的亲笔画究竟什么样子?留存至今有多少?哪些人为他代笔,哪些作品是代笔?有多少伪作?恐怕很难有精准的答案。董其昌是中国绘画史上最为复杂的一位,他的作品中充满神秘。

爱莲居珍藏《董其昌书画册》

六字六画,人间至宝

爱莲居珍藏《董其昌书画册》,共六字六画,作者仅有签名,而未钤一印。全册只有“顾子山秘笈记”藏印一枚,载《过云楼书画记》(卷九画类·五)。册中所绘似拙而妙、清光照人的笔墨,可以做出判断:这就是董其昌的亲笔,是其大量鱼龙混杂的传世作品中的一颗明珠,它的艺术价值有待于慢慢欣赏和研究。

《董其昌书画册》反映了明代晚期画坛上的独特面貌,显示出董其昌对中国艺术的前卫性,正如一些海外评论家所说,董其昌开启了中国绘画的现代时。

从董其昌的画中确实看到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西方后期印象主义的味道,比如他画“米家山”,既有米家样式,更加入了自己的领悟。册中有两张“米家山”,其中一张加了点赭石,看起来极有现代感,简直就是西方后期印象派,好像是雨后夕阳一样,感觉真是好。另一张则取三角形排列,变成了简略夸张的符号,抽象到了极致,能感觉到墨在纸上发亮。生活在十六世纪的董其昌,比西方印象派早了三四百年!

爱莲居珍藏《董其昌书画册》

不懂其昌,难懂笔墨

著名书画家、鉴藏大家王季迁曾在《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中谈及:“董其昌的画经常缺乏技巧能力,但大多数的作品却有很高的精神,我宁愿将他置于‘逸品’。另一方面,在书法上我将董其昌列为‘神品’,因其极富技巧,并且充满了神奇的新精神。”

王季迁与中国鉴定泰斗徐邦达都曾说过:要想看懂中国画的笔墨,必须看懂董其昌和王原祁,此二人是试金石,看不懂他们,就入不了笔墨之门。

黄宾虹和李可染都曾表达过,自己晚年才看得懂董其昌。李可染对学生说:一开始不知董其昌好在哪里,看懂后,董其昌笔墨就像在月光下,那种透明美,无可言状。

包裹含蓄,大巧若拙

董其昌的妙处有很多,绘画中含有哲理和禅趣,其在黑白的计较上很注意,比如画一组树,每棵姿态都完全不同。乍一看老态龙钟地堆在那,并不以为然,细一看,每棵树的枝干出枝摆布都很讲究。龚贤在十几岁时跟董其昌学过画,龚贤“白龚”时期树的摆布和方法,与董其昌理念一致。

中国绘画是种意象体系,写意精神和综合精神,是世界上其他任何艺术都不具备的特点。董其昌绘画就是这样,是丰厚学养的累积。董其昌是大收藏家、大鉴赏家,阅过数以万计的名作、许多文人高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大学士。有了社会地位、声望和阅历,才能画出这些画。他的画中包含元四家在内的一批文人画精华,而又有所不同。他把拙趣放大,把禅理加进去。他的绘画特别讲究一种包裹着的含蓄,大巧若拙的理念全部体现出来。中国画的意象性,从开始形成并发展的过程中,就是逐步对自然的抽象的过程。董其昌把抽象的成分提升到相当的高度,八大山人山水画的抽象,也是直接受到董其昌的影响。

爱莲居珍藏《董其昌书画册》

亲笔佳品,不盖图章

吴湖帆是海上书画收藏大家,在其三十年代的《丑簃日记》中曾两处讲道:董其昌自己满意的画作精品,往往只落款不钤印,甚至无款也无印。虚斋庞莱臣也曾讲过,董其昌不盖图章的画都是亲笔佳作。

对于印章问题,两位前辈的观点也佐证了这本册页的珍贵,即没有钤印的作品大约都是董其昌的亲笔佳作,当然这不能做结论。一般被公认为董其昌最好的、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秋兴八景图》就没有作者的印章。其实古人一开始都不盖印章,比如宋人没有图章,有的签名甚或不签名,即便到了倪云林也是大部分不盖图章,他认为红色图章污染画面,所以,不能从庸俗的观点来看,认为不盖图章是不完整的。

爱莲居珍藏《董其昌书画册》

提升学养,品读心灵

每一个成熟的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笔墨,那就是他的艺术美的符号。这些符号一要包含着前辈的精华,二要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厚的学养,这些融合在一起难分难解,有些东西可感,有些东西不可感,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所以,赏析传统书画佳作,也需要丰厚的学养。比如看董其昌,乍一看像孩子画的,读不出魅力,但是要很快突破这一层外壳,看到内象。哦,他有道理,道理在似乎看不到的地方出现。书画鉴赏,有无学养及学养高低极其重要,它需要面对这张作品的人,有跟其相接近的学养,没有这个学养,没有跟其对话的资格,走不进作者的心灵,中国文人画鉴赏就是这个问题,有很大的难度。

爱莲居珍藏《董其昌书画册》

作 者 介 绍

萧 平

别署平之、戈父。室名爱莲居。1942年生于重庆,祖籍扬州。1963年毕业于江苏省国画院。曾任书画鉴定之职于南京博物院十九年。1981年调江苏省国画院。

集书法、国画、鉴赏、史论、收藏于一身。出版《萧平书画集》等作品集三十余种;《丹青论古今》《萧平之书、画、鉴、藏、论》等研究专著十三部。

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扬州大学、西南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美术馆鉴定顾问,南京博物院鉴定顾问,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长,民进江海书画会会长,中国收藏家协会顾问,江苏省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书画鉴定中心主任。江苏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江苏省书画家联谊会顾问,江苏省政协书画室顾问。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