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给出的例子是游戏《原神》中的人物CG。提问者的本意可能是想说,这样衣着比较暴露的游戏角色,在他们认为更为封建的90年代,是否会引起人们的不安?
前阵子看到一个采访10后的视频,当被问到对80后的看法时,10后的孩子们说80后很封建——
无独有偶,另一种思潮也在80后身上流行——80后才不封建,年轻人才封建呢!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这么问的:
这种游戏角色放在90年代是否会有争议?1 万赞同 · 366 评论 回答
而给出的例子是游戏《原神》中的人物CG。提问者的本意可能是想说,这样衣着比较暴露的游戏角色,在他们认为更为封建的90年代,是否会引起人们的不安?
有一个9000多赞的回答是这么说的:
赞同者的理由也很充分。
80后经历了一个文艺作品较为开放的时代,许多耳熟能详的作品在电视、杂志上就能看到。
1998年曾经一刀未剪而公开上映的《泰坦尼克号》,如今再次上映,则需要做一些放大、剪贴处理。
2000年热播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原书在2013年再版时,其中的泼辣大胆的语言已经被大幅删减。
新一代网民面对的各种艺术作品环境,显然是要更保守一些的。
那么,80后和00后,到底谁更封建?我们使用CGSS数据进行了一项研究。
CGSS数据,全称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始于2003年,是一项全国性抽样调查,是中国最早的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学术调查项目。CGSS系统全面地收集社会、社区、家庭、个人多个层次的数据,总结社会变迁的趋势,探讨具有重大科学和现实意义的议题。
自从2010年起,CGSS数据拥有了一套更为连续的问卷,并从那时开始,保证了问卷的抽样和问题的完全一致性,直到最近的一次公开发布的调查数据——2023年。
在这13年的连续问卷中,有几道题是这么问的:
对于婚前性行为的看法、婚外性行为的看法,以及同性性行为的看法。这几道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们思维的开放或保守程度。
CGSS数据对人口的抽样方式和问题完全跨年可比,可以对总人口具有代表性。
使用这些题目的回答结果,我们可以一窥人们的观点到底如何变化。
下图列出了2023年对这三道题的回答分布——
上图的每一长条,代表了不同出生年代。红色的长条越长,代表对这种性行为的看法越负面。
不难发现,对于同性性行为的看法,每一代人的认为“总是不对的”的比例快速下降,70前约有70%的人群对同性性行为抱有“总是不对的”看法,而80后、90后和00后降至20%左右,对同性性行为“谈不上对与不对”的观点已经成为主流。
从这道题看,00后显然要比80后开放得多。
但在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中,不同代人口的观点的变化就没有那么单调了。比如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反对比例最低的就是1995-1999年出生的人口,00后的观点中,反对比例反弹;在对婚外性行为的看法中,反对比例最低的则是1975-1979年出生的70后。不过总体来说,对婚外性行为的观点代际变化不大。
从几道题目的结果看,不同代人口的看法变化,总体上来说是越年轻越开放的,虽然在个别问题上有一些转折。
但是,人们的观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代人在20岁时的观点,可能和他们在30岁时的观点就会有很大差异。如果我们只观察2023年的数据,就无法判断这个人的观点到底是他们的年龄造成的还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为了找到这样的差异,我们将时钟拨回13年前,看看2010年,不同出生年份的人群是如何思考的。
下图呈现了2010年时不同人群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
在婚外性行为问题上,越年轻的人相对越开放,即认为婚外性行为“总是不对的”的比例一代比一代人更低。
但在婚前性行为和同性性行为问题上,2010年和2023年的数据出现了一个共有的现象,从年老到年轻的人总是越来越开放的,但是在当时最年轻的1990-1994年出生的人群上,这两个问题的观点却出现了奇妙的“翘尾”,这批最年轻,可能仍然在大学阶段的人,比起刚刚进入社会的人群,更为保守。
但当我们到13年后去看2023年的数据时,这种翘尾就消失了,1990-1994年出生的人群,融入了“越年轻观点越开放”的总体趋势中,他们在10年前比起前辈更保守的看法,消失殆尽。
当我们把2010到2023年一共8轮CGSS调查放在一起时,这样的趋势更为明显——
以上两图的横坐标代表不同出生年份的人口,每一条线代表不同的调查年份,纵坐标是根据回答结果做的一个“标准化宽容比例”,方法是将“完全是对的”设为100%,“有时是对的”、“说不上对与不对”、“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对的”、“总是不对的”依次分别设为75%、50%、25%、0%,然后对一群人对某一个问题的态度求平均。
从上图可以看到,对于“婚前性行为”和“同性性行为”,几乎每一条线都在调查当年的最年轻一代出现了一个神奇的放缓或者是“逆转”,显示出调查当年最年轻的那批人,观点相对其前辈更保守一些。
但另外一个现象同样存在,等这批年轻人再长大几岁时,这个保守的观点根本没有和他们一起长大,而是消失了。
两张图的几个趋势,说明三个问题——
无论任何时候,最年轻的人——特指20岁左右的这群人(因为被调查数据中没有18岁以下人口,所以我们不知道18岁以下人口的看法)——都会比年长他们几岁,刚刚进入社会的前辈更保守一些。
但等到这批人再成长几岁后,他们的那种保守劲儿,就统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比前辈更开放的态度,所以两图中的每一条线除了最后一个点之外都是单调向上的。
更明显的趋势在于,以上两图中,每一条线,都比之前更高,这意味着同一代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全部变得越来越开放,而非越来越保守。
同一代人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开放,在同一个时间段中也是越年轻的一代越开放(20岁左右的那群人除外),那么“00后小封建”这样的观点,是否完全是一种没有事实依据的臆测呢?
也不尽然。
让我们想一想,从十多年前到现在,人们行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或者是当我们看一张十多年前的街头照片,也许他们的衣着同样时尚,建筑和今天并无二致,但是却能让读者迅速断代的特征是什么?
每个人手里的手机。
在智能机出现之前,甚至在4G网络还未普及,流量费用未能下降之前,人们从未习惯将手机时刻握在手中。
而现在,即便是收入最低的人口,也基本上有了一台每天可以刷短视频,看新闻的手机,使他们成为数字网络的一员。
上网频率的变化,正是我们理解这种思潮变化的关键。
在CGSS数据中,上网频率同样被调查到了,而且在2010年到2023年的问题提问方式也完全相同。
我们把这两道题得出的“是否每天上网”以及“是否非常频繁地上网”构成一个“每天上网”的指标,与人们的观点结合,可以画出下图。
以上两图,画出了不同年份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口的上网频率和对性行为问题的观点。
从图中可以看到一条非常明显的趋势——沿着教育程度逐渐升高的曲线,人们一方面变得每天更多上网了,未上过学的那批人,每天上网的比例不到10%,但研究生及以上人群,每天上网频率达到80%以上;另一方面,人们的观点也变得更为“开放”了。教育水平最高的那群人,对同性性行为和婚前性行为的赞同比例要比教育水平最低的那群人高出60%到70%。
无论是哪一个调查年份,有一个趋势是一样的,教育水平越高的人,越爱上网,且观点越开放。
而正如前文中提到的那样,每天上网这件事,在过去十多年来正变得更为普及。
下图列出了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口从2010年到2023年的“每天上网”的比例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到,对于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口来说,2023年每天上网的频率相对于2010年来说虽有提升,但提升较小,大约只有15%;学历较低的人口的上网频率提升则非常显著,例如初中学历的人口在2010年几乎没有人天天上网,但在2023年有超过40%的人口是天天上网的。高中、专科的变化同样显著,提升率在40%左右。相比之下,本科、专科学历的人口每天上网的比例虽然也有比较明显的提升,但是这些提升主要出现在2017年之前,从2017年往后,无论是研究生、本科还是专科,每天上网的比例提升就比较小了。
学历更高的人口,早就在高强度上网冲浪。
与此同时学历更低的人口在近些年来才逐渐开始使用网络,学历越低,开始使用网络的时间越晚。
结合我们前面看到的不同学历和不同观点的变化,我们便可以画出一个观点的分布变化图——如果只观察每天上网的人口,他们的观点会如何变化?
从上图可以看到,如果我们观察全体人口,那么这些年来总人口的观点仍然是越来越开放的。但若是集中观察哪些“每天上网”的人口,他们的观点在这些年却变得更加保守了,甚至从2015年开始便稳中有降。
因此,不同人群价值观的变化,可以被总结为几点——
1,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口观点始终更为开放,这部分人口始终在高频使用网络,因此他们的声音相对来说保持稳定。
2,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人口一般具有更为保守的观点,这部分人口在近十年来,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网络普及率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他们在网上发出的声音,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十年前。
3,因此,不是社会变得更保守了,而是保守的观点终于开始上网了,这冲击了网上原本只存在开放观点的现实——因为十多年前二十年前就在上网的人,观点是高度同频的——这使得后者不习惯,甚至发出了“这个社会怎么倒退了”的哀叹。
4,但事实上,如果观察所有人口,那么每一代人,都在变得越来越开放;每一代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变得越来越开放;全体人口的平均观点,也在越来越开放;在校期间相对保守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也必然变得超出前辈的开放。这几个趋势,近十多年来没有任何变化。
上个世纪末,中国家庭居民开始使用互联网,已经30多年过去了。
但在这三十年间的绝大部分时间,互联网都只是少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的回音壁。网民们习惯于类似的声音的碰撞,在观点相差不大的议题上友好讨论,但并未意识到他们,甚至是观点对立的双方,也始终只是人群中的一小部分。
网络基础设施的普及,终于使得人群中的另一个大多数发出了声音,对先行者造成了冲击——竟然有人是这么想的,这是什么年代的封建人啊!
只有当后来者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接近人口比例时,那些已经上网一辈子的80后先锋们才惊觉,当他们1998年走进电影院观看一刀未剪《泰坦尼克号》,并如此生活20年,直到2018年时,中国依然有一半的人口,从未走进过电影院,却已经开始刷起了短视频。
来源:时空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