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末早茶时段,张伯的指尖在二维码上反复摩挲,却再也找不到当年点心纸上油墨的触感。2025年,广州超八成茶楼实现数字化点单,但投诉率飙升37%——‘服务差’‘上菜慢’成了新常态。当AI泡茶机精准计算水温,却算不清‘揭盖续水’的人情;当特价菜变成限时隐藏款,连块底
有戏拍传媒|马思嘉 述评
周末早茶时段,张伯的指尖在二维码上反复摩挲,却再也找不到当年点心纸上油墨的触感。2025年,广州超八成茶楼实现数字化点单,但投诉率飙升37%——‘服务差’‘上菜慢’成了新常态。当AI泡茶机精准计算水温,却算不清‘揭盖续水’的人情;当特价菜变成限时隐藏款,连块底碟都成了‘成本优化’的牺牲品。我们不禁要问:丢了点心纸的茶楼,还能留住‘一盅两件’的灵魂吗?
问题现象:智能化时代的服务异化
在广州老字号茶楼中,扫码点单的普及本应提升效率,却暴露出三大管理漏洞:
体验割裂:强行要求多人聚餐顾客扫码,拒绝提供点心纸供传阅核对,导致点餐过程机械化,失去传统“传纸点单”的互动温度。
细节粗放:茶壶无底碟设计,斟茶时茶水沿壶身滴落,既弄脏台布,也影响顾客用餐心情(对比五星级酒店“左手托碟、右手斟茶”的标准动作)。
信息不透明:特价活动仅口头告知,新客需主动询问才能享受优惠,违背“广而告知”的服务原则。
本质剖析:服务意识与人性化管理的缺失
“顾客至上”理念流于口号
某茶楼虽以效率著称,但“催埋单”的机械服务已引发诟病。真正的五星级服务应如香港老店般,既明确营业规则(如“十点半前埋单享折扣”),又保留人情味(允许顾客续坐)。
案例:某酒楼主任主动解释“特价需手动下单”,说明服务差异源于员工意识,而非制度缺陷。
技术滥用掩盖服务初心
扫码点单本为防“走单”,却成为逃避服务的借口。技术应辅助而非替代人性化交互,如提供纸质菜单备查,既满足老年顾客习惯,也便于聚餐协商。
对比:某西餐厅需顾客询问才出示特价菜单,反衬主动告知的必要性。
成本思维侵蚀体验品质
为节省纸张取消点心纸、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茶壶,实则是“因小失大”。茶渍清理成本、顾客口碑流失的隐性代价远超物料节省。
优化建议:回归“人与人”的服务本质
分层服务策略
硬件标准化升级
强制配备茶壶底碟,将“斟茶不滴水”纳入服务员考核,避免台布污染影响翻台率。
信息透明化改革
在餐桌显眼处放置“本周特价立牌”,或由服务员入座时口头播报,减少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投诉。
结语:AI时代更需“有温度的服务”
当技术日趋智能,茶楼反而更需坚守“服务为人”的初心。从一张点心纸的取舍,到斟茶时的一个底碟,细节的堆砌才是真正的“五星级”。唯有让顾客感受到“被重视”,方能留住老广“饮茶倾偈”的情怀。
来源:因子厨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