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调研河南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挥专业所学为推广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动能,传媒学院"豫见中原"钧瓷文化推广服务队(孙颖、朱飞宇、张鼎浩、郭姿岑、孙硕琳、田岩叡、刘凯琪、王子艳)通过志愿讲解、参观学习等形式,在河南省禹州市钧瓷博物馆开展暑期实践调研活动。8名大学
为深入调研河南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挥专业所学为推广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动能,传媒学院"豫见中原"钧瓷文化推广服务队(孙颖、朱飞宇、张鼎浩、郭姿岑、孙硕琳、田岩叡、刘凯琪、王子艳)通过志愿讲解、参观学习等形式,在河南省禹州市钧瓷博物馆开展暑期实践调研活动。8名大学生志愿者通过"故事化讲解"、现场制作体验等多种形式,探索"非遗-高校-媒体"三角联动的文化传播新路径,让千年钧瓷文化焕发传播新活力。
禹州钧瓷博物馆作为中原地区唯一以钧瓷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依托北宋钧官窑遗址建立,集遗址保护、文物陈列、技术研发、学术交流、钧瓷制作及宣传教育为一体,成为钧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指出,传统的讲解模式在今天来看其互动性和对年轻参观者的吸引力有待增强。为了探索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豫见中原"钧瓷文化推广服务队在暑期开展了系列创新活动,通过"故事化讲解"将钧瓷从"展柜里的文物"转变为"可触摸、可倾听、可共鸣"的多维文化体验。
服务队的队员们来自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围绕博物馆三大核心展厅(大禹之州、浴火千年/万彩永辉、御用官钧/成器之道),发挥专业特长,探索钧瓷文化的传播新方式。队员们摸索有别于传统的讲解模式,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创新性设计具有亲和力和互动感的讲解方式和内容,让每一件钧瓷作品通过队员们的讲解焕发出别样光彩。
"我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讲解方式,而是希望通过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让每一件钧瓷作品都能讲述它自己的故事。"来自播音学专业的队员说道。播音专业的队员们承担了整体讲解的任务,他们利用声音的艺术,灵活运用语调、节奏与情感,让钧瓷的历史与艺术魅力在讲解中更加生动。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队员精心打磨讲解词,让钧瓷工艺与历史背景更富情感张力。通过巧妙的语言和生动的场景呈现,他们将钧瓷的艺术性与历史性融入其中,使每个观众都能感受到其中的文化韵味。例如,在讲解"蚯蚓走泥纹"和"冰裂纹"的形成原理时,队员们以诗意的语言将这些工艺特征与大自然的景象相结合,让枯燥的工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在实践过程中,服务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队员们整理了钧瓷文化的核心术语,如"釉面""窑变""釉色美学""冰裂纹""蚯蚓走泥纹"等,确保文化传播的准确性与科学性。通过这些术语的解读,观众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钧瓷的艺术精髓与工艺特征。
同时,服务队通过团队账号制作发布钧瓷文化科普短视频,将线下实践与线上传播有机结合。
通过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以镜头为"笔"、以展厅为"卷",在光影和叙述中完成了一次与千年钧瓷的对话——通过"故事化讲解"模式,将传统的"文物罗列"转变为生动的文化叙述。既触摸到中原文化的厚重底蕴,也直面传统技艺的传承困境;既用专业视角解码文明基因,也在实践中深化对"文化自信"的认知,更在思考中坚定了"以青春之力赋能传统文化传播"的决心。
来源:小蔡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