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章被偷?国民果汁汇源又撕X!投资人揣着8亿跑路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30 18:45 1

摘要:从“中国果汁第一股”到“公章保卫战”,汇源这出戏比《狂飙》还刺激。投资人揣着16亿的承诺进场,结果8亿欠款拖了一年,转头就想挂失公章抢控制权——这哪是企业重整?这分明是“资本劫富济贫”(劫汇源济自己)啊!国民记忆里的那口“原汁原味”,现在怕是要被资本搅成“浑水

从“中国果汁第一股”到“公章保卫战”,汇源这出戏比《狂飙》还刺激。投资人揣着16亿的承诺进场,结果8亿欠款拖了一年,转头就想挂失公章抢控制权——这哪是企业重整?这分明是“资本劫富济贫”(劫汇源济自己)啊!国民记忆里的那口“原汁原味”,现在怕是要被资本搅成“浑水摸鱼”了。

一、当年我们喝的不是果汁,是“国民骄傲”

1992年,北京顺义,一个叫朱新礼的男人拉着板车,在路边叫卖自己榨的果汁。谁能想到,这板车上的玻璃瓶装果汁,后来会变成全中国家庭的“年夜饭标配”?

那会儿的汇源,是真·国民顶流。90年代的电视里,“汇源果汁,健康生活每一天”的广告比《还珠格格》还洗脑;超市货架上,红底白字的汇源礼盒能从春节摆到元宵;连爸妈单位发福利,拎两箱汇源都觉得倍儿有面子。2007年香港上市,集资24亿美元,创下港交所当年最大IPO纪录——那会儿的汇源,是“中国果汁第一股”,是民族品牌的骄傲,连巴菲特都点赞说“这公司有前途”。

转折点出在2008年。可口可乐提着179亿港元来收购,朱新礼心动了,说“企业要当儿子养,当猪卖”。结果呢?商务部一句“反垄断”,收购黄了。这事儿现在看,有人说“幸好没卖,保住民族品牌”,但当时的汇源,其实是错过了“上岸”的最佳时机。

此后的汇源,像被抽了魂。为了扩产能,疯狂借钱建工厂、买果园,结果果汁市场被奶茶、气泡水分流,营收连年下滑。更要命的是2018年,一笔42.7亿元的违规关联贷款被曝光——简单说,就是上市公司的钱,被朱新礼拿去填了自家集团的窟窿。港交所直接停牌,一停就是3年,2021年,汇源黯然退市。

退市那天,多少人唏嘘:“小时候喝汇源长大,现在它连股市都混不下去了?”

二、“白衣骑士”进场:16亿承诺,还是“画大饼”?

退市后的汇源,欠了一屁股债,总得找条活路。2022年,“白衣骑士”来了——上海文盛资产,一家专做“烂摊子收拾”的AMC机构(资产管理公司)。

文盛资产拍着胸脯说:“我投16亿,分3年给,2022年7.5亿,2023年3.8亿,2024年4.7亿。投完我占70%股份,帮汇源重整,以后要么A股上市,要么卖给别人套现。”

听起来挺美吧?当时市场都觉得“汇源有救了”。连上市公司国中水务都赶来“蹭热度”,2022到2023年,花9.3亿买了文盛旗下持股平台36.49%的股权,间接成了汇源股东——说白了,国中水务想当“二传手”,等汇源值钱了再转手赚差价。

结果呢?2024年9月,国中水务突然宣布:“不买了!”为啥?因为文盛旗下的股权被冻结了。谁冻的?文盛自己的股东粤民投。粤民投说:“文盛欠我钱,拿股权抵债!”

这下尴尬了。文盛本来想通过国中水务“套现离场”,结果路被堵死。手里的汇源股份砸在手里,后续的4.7亿出资款(2024年那笔),自然也不想给了。

三、公章“宫斗剧”:一边说“在我这”,一边偷偷登报“丢了”

钱不到位就算了,更离谱的戏码在今年8月上演——抢公章。

8月19日,《中华工商时报》突然登了则《遗失声明》:“北京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不慎将营业执照正副本、公章遗失,特此声明作废。”

谁登的?汇源自己说“不知道”,还发声明怒斥:“公章一直在我这,专人保管,安全得很!有人冒充我们挂失,想骗新公章!”为了证明自己,汇源还找了律师现场见证:“看,公章在总裁办公室抽屉里,锁着呢!”

另一边,文盛资产(汇源大股东)的人被问到这事,支支吾吾:“不清楚,不了解。”——这反应,像极了小时候偷看电视被抓包的你:“我没看!谁看了?”

明眼人都知道,这“遗失声明”就是文盛方搞的鬼。为啥抢公章?在咱们这儿,公章就是企业的“玉玺”,签合同、发文件、办手续,离了公章寸步难行。文盛想干嘛?八成是想绕过汇源老团队,自己说了算——比如偷偷签个协议、转个资产,或者干脆把公司账户的钱划走。

汇源老团队也不是吃素的,直接报警:“有人伪造文件,想骗公章!”还把律师拉来“现场直播”公章保管过程——这哪是企业管理,这是《甄嬛传》里华妃和皇后抢凤印啊!“本宫的凤印岂能落入旁人之手?”“姐姐说笑了,妹妹只是‘捡到’了而已。”

四、8.5亿欠款罗生门:投资人说“我给了”,汇源说“欠着”

公章闹剧只是表象,真正的矛盾是“钱”。

汇源最近发了封公开信,把账本甩了出来:“文盛旗下的诸暨文盛汇,认缴了6.4亿出资,说好2023年6月30日给4.2亿,2024年6月30日给2.2亿。结果到现在,只实缴了2.4亿,还差8.5亿没给!我们催了11次,每次都打太极!”

更扎心的是,汇源说:“它认缴的钱没到位,凭啥占60%股份?现在实缴的2.4亿,顶多算22.8%股权!剩下37%的股份,它根本没资格拿!”

文盛资产急了,跳出来辩解:“我给了7.5亿啊!2022年那笔7.5亿到账了!是汇源不配合办工商登记,导致我没法融资,所以后面的钱给不了!”

这话听着有点道理?但汇源马上拆穿:“7.5亿里,只有2.4亿算‘实缴注册资本’,剩下的5.1亿是‘资本公积’——啥叫资本公积?就是股东白给公司的钱,不算‘出资额’,不能算股份!你拿5.1亿‘捐款’当‘出资’,糊弄谁呢?”

打个比方:你跟朋友开公司,说好你出100万占60%股份,结果你只给了20万,剩下80万拖着不给,还说“我之前给公司买了50万的设备(算资本公积),加起来70万了,凭啥不算我出资?”——朋友不把你拉黑才怪!

五、资本的算盘:“重整”变“收割”,谁在掏空汇源?

说白了,文盛资产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救汇源”,只想“割汇源”。

AMC机构的套路,咱们见多了:低价接盘烂摊子,包装一下,要么上市,要么转手卖给冤大头,自己赚差价。文盛本来的剧本是:投16亿(先给7.5亿稳住局面),推动汇源上市或卖给国中水务,套现几十亿离场。

结果国中水务收购黄了,上市遥遥无期,后续的8.5亿自然不想掏。但汇源的品牌、渠道、工厂还在,扔了可惜,咋办?只能硬抢控制权,把能变现的资产先弄到手。

怎么抢?挂失公章,制造“公司失控”的假象,然后以“大股东”身份进驻,把账户、渠道、商标攥在手里。到时候就算汇源老团队喊破喉咙,“公章在我这”也没用——新公章在手,合同能签,钱能转,老公章就是块废石头。

更损的是,文盛还把7.5亿里的6.47亿存进了“共管账户”,自己控制着密码——汇源想用这笔钱发工资、买原料?得文盛点头。这不就是“我借钱给你,但钱我管着,你花一分都得求我”?

汇源老团队现在是进退两难:不跟文盛撕破脸,钱拿不到,公司被掏空;撕破脸抢公章,内斗公开化,供应商不敢供货,消费者不敢买货,公司更难活。

六、我们喝的是回忆,资本喝的是“血”

写到这儿,真有点心疼汇源。

它曾是中国果汁行业的“孤勇者”。90年代大家还在喝糖水饮料时,汇源坚持做100%纯果汁;为了建果园,朱新礼带着团队在山沟里种树,一待就是十年;奥运会、世博会,它都是“指定饮品”,代表着中国品牌的脸面。

现在呢?它成了资本博弈的“牺牲品”。文盛资产拿着“重整”的幌子进场,钱不到位,还想抢公章掏空资产;老团队守着残破的家底,一边要催债,一边要防“内鬼”,连公章都得律师24小时盯着。

最惨的是消费者。我们小时候喝汇源,是因为“喝果汁,选汇源”的信任;现在看着它内斗,只能叹气:“这牌子还能信吗?”

更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好好的“企业重整”,会变成“资本收割”?

文盛资产作为AMC机构,本应帮企业化解债务、恢复经营,结果却把“重整”当成“低买高卖”的生意;监管层在审批“重整投资人”时,有没有核实对方的资金实力和真实意图?如果连16亿出资都无法保证,凭什么让它当大股东?

汇源的故事,不是个例。多少国民品牌,都是这样被资本玩坏的:先画个“上市”“扩张”的大饼,骗走品牌和渠道,等发现赚不到快钱,就卷款跑路,留下一地鸡毛。

结语

这两天看到汇源的生产线还在运转,顺义工厂的工人说:“我们还在做果汁,希望公司能挺过去。”

挺过去?难。但还是想说:别让资本的游戏,毁掉我们的国民记忆。汇源的果肉可以沉淀,但资本的浑水,该清一清了。

毕竟,谁也不想以后给孩子讲:“爸爸小时候喝的果汁,后来因为大人们抢公章,就没了。”


来源:倪卫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