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以为 “九三” 纪念只是一场热闹的历史回望?新闻里的阅兵邀请、台当局的禁令、26 国政要的出席消息,看似是零散的事件拼凑,实则藏着一整套围绕历史记忆、政治话语权的暗中较量 —— 大陆要拉近距离,台当局要划清界限,国际社会在一旁掂量站位,把这些线索串起来,才能
你以为 “九三” 纪念只是一场热闹的历史回望?新闻里的阅兵邀请、台当局的禁令、26 国政要的出席消息,看似是零散的事件拼凑,实则藏着一整套围绕历史记忆、政治话语权的暗中较量 —— 大陆要拉近距离,台当局要划清界限,国际社会在一旁掂量站位,把这些线索串起来,才能看清这场博弈真正的门道。
在抗战胜利 80 周年 “九三” 纪念活动的舆论场里,表面上是各种新闻热热闹闹,实际上是大陆、台湾当局还有国际社会,围绕着历史记忆、政治说法和话语权展开的一套体系化较量。把关键信息拆解开、再梳理清楚,就能看出这场博弈背后的深层逻辑和实际影响。
国台办明确说要请各界台湾同胞来参加纪念活动,这可不是随便客气一下,里面藏着挺深的政治和历史意思。不只是强调台湾民众在抗战里的牺牲和贡献,明确说大家要“共享胜利果实”,还特意提到会提供通行、住宿这些便利保障。
这些细节其实指向的是“谁能主导纪念现场”:把台湾同胞请进纪念活动,本质上是把两岸关系的历史坐标定在“抗战”和“台湾光复”上,用共同的记忆筑牢民族共同体的根基。这种做法不是第一次了,之前抗战纪念馆的展览、历年跟台湾的交流活动,大陆一直都在通过历史叙事拉近两岸距离。
但今年不一样,现在台当局在外交、安全这些事上老想着跟大陆“划清界限”,岛内说起“抗战”也常常用模糊的说法,比如“终战”,所以这次“邀请”更有针对性,就是想让台湾民众亲身感受历史现场,打破那些“去中国化”的说法。
再看台当局的“禁令”,跟大陆的“邀请”比起来反差特别大。有消息说,台当局限制的人特别广,包括公职人员、退休将领、跟大陆有往来的人,甚至还有艺人,还传出“通知20多个艺人不能去”的说法。虽然现在还没看到“禁令”的正式文件,不知道具体怎么执行、管到多大范围,但它的政治效果已经出来了——舆论里直接形成了“一边发邀请、一边下禁止”的画面。从传播角度看,“禁令”到底能落实多少可能不好说,但观感上很明显:大陆的“邀请函”透着客气和共享的意思,台当局的“注意事项”全是限制和割裂。更关键的是,还有像中天电视台主持人带团队去北京报道的例子,这些具体的事让宏大的政治说法落到了实处——比如航班、直播镜头这些,对台湾民众来说,看到的画面比听到的口号更有冲击力,“禁令”的合理性自然就弱了。
还有个大家都关心的点,就是“26国领导人出席”的说法。虽然现在还没有官方的完整名单,谁来、来的是多大的官也没完全确定,但这个话题本身已经成了国际话语权博弈的焦点。有消息说俄罗斯、朝鲜、伊朗是元首级出席,其他不少国家派了高层官员。不管最后到底多少人来、来的是什么级别,各方盯着“国际出席情况”,本质上是在争“这个纪念活动在国际上有多大分量”。对大陆来说,要是很多国家高层来,说明历史说法得到了更多国际认可,能反驳那些“孤立中国”的声音;对其他国家来说,是派特使还是派部长、是周边国家来还是远方大国来,都是在传递自己的态度;对台当局来说,国际社会多关注大陆的纪念活动,也会影响他们想“拓展国际空间”的宣传效果。这种围着“谁坐哪儿、名牌写什么”的较量,其实就是各方想借国际视角,让自己的说法更站得住脚。
纪念活动的核心较量,其实不只是表面的事件,更深层的是争历史怎么说、价值认同怎么建。马英九公开批评赖清德“淡化抗战、讨好日本”,还要求他道歉,这套做法里有三层逻辑:一是把历史记忆掰回来,重新把“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定为台湾社会的共同底色,对冲“终战”这种模糊历史的说法;二是把话题拔高,用“道歉”的要求把分歧变成价值判断——“尊不尊重抗战历史”成了区分对不对的标准;三是借纪念日提醒台湾社会“对日本的记忆”,强化“大家一起为民族牺牲”的认知。这种打法在纪念日期间特别管用,因为媒体本来就关注纪念话题,马英九的话很容易成为焦点。而且蓝绿媒体剪出来的画面也不一样,蓝营媒体会突出“媚日”这个标签,绿营媒体就淡化抗战话题,这又把历史说法的分歧变成了大家能直接感受到的舆论对抗。
其实台当局对“抗战叙事”的态度变化,就是台湾内部政治分裂的体现。“终战”这个词在台湾政坛越来越常见,表面上是说法不一样,实际上是想把台湾从“中国抗战史”里摘出来——把“台湾战后怎么样”和“中国抗战胜利”分开,为“台独”的说法铺路。而大陆请台湾同胞参加纪念活动,正好是针对这种情况的回应:让台湾民众亲身到历史现场,重新建立“台湾抗战是中国抗战一部分”的认知。这种较量特别关键,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是谁”的身份认同:对大陆来说,“抗战胜利”是民族复兴的重要节点,“台湾光复”是国家主权完整的象征;对“台独”势力来说,弱化“抗战叙事”就是要切断台湾和大陆的“共同历史”。
“九三”纪念活动的影响不只是在两岸,还延伸到了国际舆论和地区安全领域,但要注意别把“时间凑在一起”当成“有因果关系”,得客观看国际参与和军事动态的真实逻辑。有人把“26国领导人出席”说成是“中美博弈里选边站”,虽然有点道理,但忽略了国际外交的复杂性。很多国家在不同场合会有不同的做法,比如可能在大陆的纪念活动里派部长来,同时又跟美国保持合作;在对台说法上,可能在正式文件里很谨慎,却在纪念活动里对大陆的历史说法客气地表示认可。这种“不一样的做法”其实是小国的“平衡术”——在大国之间找对自己最有利的位置,不是简单地“站哪边”。所以判断国际参与的意义,得看“哪些地方的国家来、来的人能做什么主”,还有“之后有没有实际的合作计划”,不能只看“来的是什么级别”。
还有人觉得“九三”纪念活动会直接影响两岸安全形势,这种看法也有点偏差。从军事角度说,日常的战备和训练有自己的节奏,不会因为一场纪念活动就彻底改变。虽然台海周边的巡逻和联合演练可能在节日前后有一些变化,但这更多是常规安排的延续,不是针对纪念活动的“特殊动作”。要清楚的是,纪念活动里“展示装备”是“传递政治信号”,日常的战备是“建设能力”,这俩是并行的,不是谁导致谁。军事能力的核心是“整个系统对抗”,不是纪念活动上“亮什么装备”;政治信号的核心是“表达态度”,不是直接的“军事威慑”。把这俩的关系搞混了,很容易被舆论带着走,忽略两岸安全形势的长期逻辑。
说到底,“九三”纪念活动的博弈,最终是要平衡“历史共识”和“现实分歧”。大陆的“邀请”想通过细节——比如通行方便、住宿保障、让大家亲身参与——打破认知上的隔阂,让台湾民众从“标签化的大陆”看到“有具体细节的历史”;台当局的“禁令”却是在制造隔阂,把历史纪念变成了政治站队。对普通人来说,判断这场博弈的意义,不用纠结“26国领导人到底是谁”“禁令的法律文件长什么样”,而是要关注“细节有没有落地”:比如台湾同胞出现在纪念现场,历史文物的展览把两岸记忆连起来,具体的画面替代空洞的口号,这些时候两岸的“共同之处”就会在细节里慢慢积累。
来源:老陈国际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