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夕阳西下,周末傍晚的余晖中,船营区临江街道泰和社区永红3号楼前后暖意流动。80米楼栋文化墙与百米党建长廊在余晖中熠熠生辉,彩绘的党史故事、“好人榜”和书画展静默诉说,花坛里的步步高和百合正值盛放。孩子们嬉笑追逐,老人们闲话家常。楼道洁净,墙色如新,转角处的灭火
夕阳西下,周末傍晚的余晖中,船营区临江街道泰和社区永红3号楼前后暖意流动。80米楼栋文化墙与百米党建长廊在余晖中熠熠生辉,彩绘的党史故事、“好人榜”和书画展静默诉说,花坛里的步步高和百合正值盛放。孩子们嬉笑追逐,老人们闲话家常。楼道洁净,墙色如新,转角处的灭火器锃亮如镜。
楼里楼外,一片岁月静好。
谁曾想到,这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弃管楼,一度被下水井返污、设施老化、墙皮剥落和野广告困扰。2017年,退休老党员杨开金与妻子方淑兰带头成立楼管会。一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唤醒了161户居民:整治环境、组织文化活动、党建引领解难题、成立志愿服务队……楼栋自治,让老楼不断焕发出超越年龄的生机。
退休后的新战场:从“烂摊子”到“心头肉”
曾经的永红3号楼,是社区干部摇头的“老大难”。下水井喷涌污物,单元门锈蚀得只剩框架,冰冷的楼道贴满野广告,邻里争吵不时打破寂静。
彼时早已退休的杨开金,本可安享晚年,但党员的身份从未在他心里“退休”。“党员就该在群众需要时站出来!”
没有指令、没有经费,杨开金拉上老伴方淑兰:“咱们自己干!”居民自治楼管会就此成立。他提出的“四自”承诺——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困难自己解决、自己的矛盾自我调解、自己的环境自我整治,像一簇火苗,试图点燃这栋楼沉寂已久的“小宇宙”。
起步艰难。自筹资金,他第一个慷慨解囊;粉刷楼道,他第一个拿起滚刷,石灰呛得他咳嗽不止;更换防盗门,他守到深夜。
有人观望,有人质疑:“这老头是不是想出名?”“图啥呢?”杨开金不辩解,只是默默行动。他的退休金化作新花坛、新灭火器、老化水管更新的第一笔资金。累计4万余元的个人捐赠及带动居民捐款5万余元,这不是冰冷数字,而是对“家”最炽热的投资。
在他的推动下,永红3号楼安装了燃气、更换了供热设施,楼顶全面加装防水和保温层,居民生活愈发安心。
党建引领下的“家”治理:小事中的大智慧
杨开金明白,仅凭热情难以为继,必须建立有效机制。作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他将“党建”的种子播撒在楼栋治理的土壤中。
他建立“党支部+三长”机制,把党小组设在楼栋里,让党员中心户成为邻居的“主心骨”。这套机制不尚空谈,唯重实效。
2021年冬,七单元一户暖气爆裂,热水漫延至楼下,邻里纠纷一触即发。经杨开金与楼管会多次调解,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2022年,九单元一位老人走失,杨开金在群中发动,全楼瞬间组成寻亲队伍,12小时后老人安全回家;2018年,七单元一位患病长者月内两次夜出,均被他组织志愿者寻回。拥抱与泪水之间,所有人真切体会到“我们是一家人”。
组织献血、慰问独居老人、集体郊游……一桩桩小事如温暖纽带,将161户居民紧紧相连。
在这里,共建共治共享不再是冰冷的口号,而是有温度的互助与共情。
作为基层宣讲员,杨开金将党的创新理论与社区治理相结合,走进36个乡镇(街道)、企业、学校宣讲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2022年,他走进吉林市政协、法院等单位分享自治经验。
文化润心:从“环境美”到“心里暖”
环境美了,矛盾少了,但杨开金的思考并未停止。他追求更深层的改变——人心的凝聚。
他自费修建百米文化长廊与花坛,作为“精神阵地”。长廊中没有生硬说教,而是“党史故事”“好人榜”和书画摄影展。
他连续8年操办“网络春节团拜会”。邻居们在群里晒菜、送祝福、演节目,热闹温馨,空巢老人在云端也能感受“家”的年味。他组织“喜迎二十大”书画剪纸展,联合“双报到”单位举办活动,覆盖居民千余人次。
他借文化凝聚共识,以长廊展示党史与好人好事,将楼道打造成红色教育微阵地。通过“党员带群众、好人带邻里”,80%的居民参与文化活动,形成“月月有主题、节节有温暖”的社区文化生态。
在他的感召下,楼内形成强大的“好人磁场”,近年来涌现近10位“吉林好人”“江城好人”及省市级道德典型。他们组成志愿服务队,创城时清理飞线,舒兰洪灾时踊跃捐助。“好人楼”声名远扬,成为全社会认可的闪亮品牌。
不变的初心:点亮一栋楼,照亮一条路
今日的永红3号楼,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样板。3单元陈先生来此帮女儿带孩子后,再不愿回自己的大房子:“这里住着特别得劲儿,干净、和睦,就像个大家庭。”
杨开金的事迹被《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并入选献礼建党百年专题片《初心》。他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他带领永红3号楼完成的,不仅是一场成功的基层自治实践,更是一次关于“共同体精神”的温暖实验——8年时间证明,真正的基层治理不仅是物质投入,更是以党员初心点燃居民自主意识的星火。
他的花白头发在风中轻扬,身影不再挺拔,步伐不再矫健,但每一步都踏出共产党员的初心温度。这栋楼,已从“问题窝”蜕变为笑声荡漾的“幸福院”。
杨开金依然每日为永红3号楼忙碌,以一片赤诚点亮一栋楼,也照亮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基层治理之路。
吉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利颖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