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制造这几十年的腾挫,跟许多人的成长一样,是摊开来能让人咂摸半天的故事。不信你回想,哪怕是你家楼下的小卖部,十年前是什么样,现在又是什么模样。GDP飙上万亿的雪峰,全球头号制造大国这些光环,常让人觉得,咱们是在一场风口浪尖上一路狂飙。但别以为只有改革开放,背
中国制造这几十年的腾挫,跟许多人的成长一样,是摊开来能让人咂摸半天的故事。不信你回想,哪怕是你家楼下的小卖部,十年前是什么样,现在又是什么模样。GDP飙上万亿的雪峰,全球头号制造大国这些光环,常让人觉得,咱们是在一场风口浪尖上一路狂飙。但别以为只有改革开放,背后那些历史的“红利”,才是真正的隐形推手。更妙的是,这些红利不是你复制就能有,也不是你今天想攒,明天就能派上用场。毛主席那一代给中国积攒的三样“老底子”,如今差不多清仓了。接下来,路得自己走——这句话,到底是安慰还是提醒,谁又说得清。
从头说起,毛主席对于“人多力量大”有一种不急不躁的信念。新中国那会儿,全国有四亿多人,唬人但并不吓人,只见他自信地挥挥手,“人多是好事”。当年的人口政策,像是过年长辈的宽容:不但没想过控制,还盼着大家多生。说到底,是觉得越多人干活,越能把这国家的房子建高。你再想想,1949到1952年,刚经历动乱,百废待兴,大伙儿也没什么别的指望,能填饱肚子就算不错。整个国家像重新上了发条,人口也跟着开始“恢复性增长”。
那个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大喇叭一广播,全国一查,居然已经涨到六亿了。主流观点一边倒:人口飙升是社会主义甩出的优越;人多就是底气。不过,圈里头也不是人人都乐观。有些人琢磨,人口这么快,是不是资源不够、社会负担会越来越重?弄不好今后供不应求,说不定就是麻烦。可整体上,政府没太上心,实行了“平均主义”的福利政策——钱是不多,但温饱不让你落下。这一套养活了高生育率,也说明那个年代的日子虽苦,大家都还愿意朝前看一看。
生娃这件事,在1953到1957年间成了热潮,平均每年都能攒下三千多万新生命。不仅如此,医疗卫生一点点进步,死亡率竟然割了一半——从百分之二十荡到百分之十左右。生得多,活得久,一波波劳动力就这么垒起来了。到了“大跃进”时期,国家资源被折腾得七零八落,生育率陡然下滑。挺让人心疼,可日子过去,经济有点缓过劲来,1962和1963又迎来了惊人的生育高峰。单是这一年,活泼生生的娃娃又多了四千万。
接下来的十几年,中国总人口一路涨。1962到1973这十二年,净增两亿多,像是给未来留了个巨大的人力保险箱。等到改革开放的门道拉开,这批人就是工厂、城市、流水线上的主力军。很多后来的事儿,其实早在那个年代埋下了伏笔。说实话,毛主席脑子里面线很直,“人多是好事,当然也闹心”。1970年代,人口数摸到八亿顶峰,国家也开始觉得压力山大。1973年,计划生育这事儿终于搬上了桌面。毛主席那句“人口非控制不可”,就像给国家拧了一把阀门。
1979年以后,计划生育推开的新路,也没想象的那么简单。它让抚养负担小了些,但也存下了很多“独生”家庭的尴尬和代价。所以中国现在的劳动力年龄段一度“爆棚”,远远追过美、俄、日。和印度比,年龄结构又不一样。这种变化,使得中国成了一个“人力密集”的奇妙样本。90年代开始,那些老一代、高峰期出生的人就像洪水一样涌进工厂、企业,撑起“中国制造”。工资低点,生产效率高,这条路全世界都羡慕。那些贪婪的外资、满世界找便宜劳动力的订单,也就纷纷涌来。
当然,“人口红利”不是没有代价。最早那拨出生的人,吃过短缺的苦,城市和农村资源捉襟见肘。后来靠着改革,农村劳动力解禁了。大批人进城,做小贩,进国企,也进了外资厂,终于都有了活计。这才算是把“人多”从包袱变成了资产。你现在走在大城市的地铁里,看看外卖小哥或工地上的工人,很多就是当年那个“红利”后裔。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不是靠魔法,是靠这些最普通的人,拼出来的空间。
讲了人口,还得聊三线建设。那可不是说说而已,是把工程直接“砸”到西部山里,为了给中国多造一点底气。1964年,北仗南兵,苏联跟美国几乎把中国的门槛踏穿了。三线建设动员全国大部分资源,最重要不是“搞钱”,而是保命。那时候西部像老家后院,铁路都稀稀拉拉,运输费力还慢。结果一下子修了八千多公里新铁轨,连着省、连着资源,把整个西部变成了可以扛大事的地方。
我小时候常听长辈讲,铁路是改变命运的一条线。三线铁路拉通之后,西部那些煤矿、铁矿都能直接送到东部工厂。四川的铁,贵州的煤,走铁路到湖南、广西、广东,不再依赖北方。整个货流、客流都快了好几倍。工厂设备统一标准,运输也没那么乱套;西部矿产一夜之间成了全国工业的底料。回头看,这些不计代价的基建,不只让中国地理变了,也让工业社会的框架牢牢地嵌进了西部。
有些东西你今天说是“战略资产”,可在那个年代,就是被逼出来的安全感。三线铁路贯穿大漠深山,几千个小地方、工厂、矿区因这条铁道活了起来。到1980年,西部铁路占全国三分之一,运输量也是全国三分之一。西南煤铁不但自给自足,还能反哺华东。每次想起那些穿越山岭的火车,不禁有点感慨——这些线,是靠多少人的青春、汗水铺出来,没三线建设,就没有后来那么多区域产业的崛起。
聊到国际环境,这里又得“岔”一句。毛主席其实一直说自力更生,但他并不死板。1950年代,走苏联模式,也有点“师傅领进门”。那时候学技术,学装备,学组织体制,算是老老实实地“请教”。到1970年代,中苏交恶后,中国又看准时机和美国缓和。那趟尼克松访华,不只是新闻,是真切改变了中国跟世界的关系。东西技术、设备潮水一样进来,给中国现代化按了个快进键。
外交这事,外人往往看到的是握手、合照,实际上有时候,就是一场胆识的赌博。港澳问题上,毛主席说“长期不急于解决”,这是一种大智慧。香港、澳门成了中国和世界的“接口”,让内地的资本、技术、文化转口有了通道。谁能想到,后来的改革开放真正踢开的大门,是在港澳周转、合作的缝隙里悄悄生长出来的。三十年河东河西,当年怕封锁,如今全世界惦记着中国生产线。
毛主席那一代人,布下这些“棋局”,有时是为了保命,有时是为了国家腾挪。没人能说清,这些红利什么时候用光。只知道,等你发现脚下路越来越窄,“祖宗留下的家底”不再续命,那才是各家的分水岭。今天的中国早不是被人“卡脖子”的小国家,但新的挑战已经在门外敲门。
说到底,历史给了我们机会,也留下了考题。毛主席那一代的积累,像是老房子里的根骨,吃着香是吃着香,总有到头的时候。从“人口红利”到三线基建,再到国际关系,即使有豪赌有智慧,现在的中国也得自己靠自己。你说,未来会不会还有新红利?会不会有下一个“腾飞”的奇迹?还是只剩下重复与守成?没人能替你回答。——路在脚下,咱们慢慢走,看吧。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