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城杀出传感器巨头,中国技术撕开欧美,一场新能源赛打响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30 06:20 2

摘要:2013年一个普通工作日,刚从美国硅谷拿完百万年薪的毛思宁决定回国。这位北大物理系出身、参与过希捷公司技术攻坚的科学家,在安徽蚌埠创立了一家叫希磁科技的小公司。没人想到,12年后这家县城企业竟成了国内磁性传感器领域的隐形冠军,2024年收入直接冲到国内第一。

2013年一个普通工作日,刚从美国硅谷拿完百万年薪的毛思宁决定回国。这位北大物理系出身、参与过希捷公司技术攻坚的科学家,在安徽蚌埠创立了一家叫希磁科技的小公司。没人想到,12年后这家县城企业竟成了国内磁性传感器领域的隐形冠军,2024年收入直接冲到国内第一。

传感器这玩意儿听起来陌生,但和咱生活息息相关。新能源汽车里的电池管理系统、光伏电站的电流监控,甚至工业机器人关节转动,全靠它感知磁场变化。长期以来,这领域被欧美日大厂垄断,比如做汽车芯片的英飞凌、生产电子元件的TDK,中国企业只能在低端市场混口饭吃。

毛思宁看中的,是TMR磁传感器这个方向。这种技术灵敏度高,能精准捕捉微弱磁场,适合造精密仪器。他在希捷工作时参与过类似技术,回国后带着团队从零开始搭建产线。现在他们掌握了从芯片设计到成品封装的全流程,2024年光靠卖电流传感器就赚了5个多亿,占总收入八成多。

新能源汽车爆发让希磁尝到甜头。以前燃油车用三十多个传感器,现在电动车光电池管理就得加五十个,一台特斯拉Model 3要用到快一百颗。希磁产品打入比亚迪、蔚来供应链,2024年汽车相关收入猛增45%。更狠的是光伏领域,他们做的电流检测模块在微型逆变器市场占有率超五成,去年光伏行业不景气还能靠汽车和工业订单撑住。

不过这买卖真不好做。2023年光伏需求一萎靡,公司营收直接降了七千多万,直到今年才缓过劲儿。国际大厂更不好惹,英飞凌这种巨头靠几十年积累稳居高端市场,价格能杀到国内企业六折。毛思宁在招股书里提了,未来三年要投两亿搞研发,重点突破机器人关节控制这种高精尖场景。

最近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火了,关节里用的就是希磁的传感器。这种机器人光一个胳膊就得装好几颗,全球要是量产个十万台,市场需求能翻好几倍。不过毛思宁压力不小,他得确保自家产品精度达到微米级别,不然就接不了西门子、ABB这些大厂的单子。

最让我惊讶的是,这公司居然在蚌埠搞出了一整条产业链。从设计图纸到封装测试全自己干,不像国内同行总得依赖进口芯片。2025年头四个月营收涨了三成多,净利润破千万,这速度在半导体行业算相当猛了。现在他们正准备港股上市,投钱扩建产线,目标直指全球市场前五。

光伏行业又开始热闹了。国际能源署说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要突破500GW,希磁的传感器用在逆变器核心部位,这波红利不吃白不吃。不过竞争也激烈,国内几十家小厂在低价抢订单,毛思宁只能靠技术壁垒维持利润。他总说"传感器是工业系统的眼睛",但我想说这更像是科技战的前沿阵地。

现在看希磁的财报,电流传感器占大头,运动传感器收入才八千万,明显在等工业4.0全面爆发。工业机器人、智能工厂这些领域一旦铺开,运动传感器的需求会爆炸式增长。不过他们得先把良品率提上去,现在高端产品合格率才八成多,比国际大厂低了十个百分点。

蚌埠工厂有个有意思的事,政府给的地皮便宜,周边还配套了半导体产业园。毛思宁选这里不是偶然,长三角物流快,原材料供应也方便。但技术核心还是团队,研发中心在上海招了不少海归,光专利就拿了两百多项。这让我想起国产芯片的突围战,得有技术+地利+人才三样凑齐才行。

听说特斯拉新出的机器人关节要上更精密的传感器,这订单要是拿到手,希磁估值能再涨一截。不过国际大厂盯着呢,TDK上月就宣布要扩产TMR芯片,价格战随时可能打起来。毛思宁在采访里说"技术差距还差五年",但动作比谁都快,今年研发支出占营收快15%了。

这行水深着呢。传感器看着小,但涉及材料科学、芯片设计、精密制造全链条。国内大部分企业还在做组装,真正能做核心芯片的没几家。希磁靠着IDM模式活下来,但投入大回本慢,2023年亏了大半年才缓过来。要我说,现在押注新能源和智能制造的公司,未来五年熬得住的都是赢家。

来源:朝辞彩云夜遇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