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性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当前精神病治疗可能存在“根本缺陷”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31 17:20 2

摘要:数十年来指导精神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科学质疑。一项革命性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被医学界视为截然不同疾病的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和重度抑郁症,在大脑层面实际上共享着相同的病理机制。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传统精神疾病分类体系的局限性,更为建立基于神经生物学证

信息来源:https://www.sciencealert.com/treatment-for-psychosis-may-be-fundamentally-flawed-study-finds

数十年来指导精神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科学质疑。一项革命性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被医学界视为截然不同疾病的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和重度抑郁症,在大脑层面实际上共享着相同的病理机制。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传统精神疾病分类体系的局限性,更为建立基于神经生物学证据的个体化治疗模式铺平了道路。

英国研究团队通过对38名首发精神病患者进行精密的大脑多巴胺功能分析后发现,无论患者被贴上何种诊断标签,其精神病症状的严重程度都与特定脑区的多巴胺合成异常呈现一致的相关性。这一突破性发现表明,现行的"按诊断开药"模式可能正在错失为患者提供最优治疗的机会,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患者需要经历漫长的试错过程才能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案。

症状背后的统一生物学真相

精神病症状——包括幻觉、妄想和思维混乱——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不同精神疾病的表现形式。医生根据这些症状的出现模式、持续时间以及伴随的情绪状态,将患者归类为不同的疾病诊断,并据此制定治疗策略。然而,这种基于临床观察的分类方法可能忽略了症状产生的根本生物学机制。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采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对患者大脑中负责不同功能的区域进行了精确的多巴胺合成测量。结果显示,虽然躁狂患者在情绪处理相关脑区的多巴胺活动确实异于抑郁患者,但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在认知功能相关区域都表现出相同的异常模式。

具体而言,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如思维、计划和现实检验的区域——的多巴胺合成水平升高与患者幻觉和妄想症状的严重程度存在强烈关联。这种关联性跨越了传统的诊断边界,无论患者被诊断为何种疾病都保持一致。

精神病可引发一系列令人痛苦的症状。(DOMINE/Getty Images Signature)

研究负责人萨米尔·贾哈尔教授指出:"这个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精神病的理解。它表明,导致这些痛苦症状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可能比我们之前认为的要简单和统一得多。"

治疗决策的范式革命

当前精神病学实践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矛盾:两名表现出相同精神病症状的患者可能因为不同的官方诊断而接受完全不同的药物治疗。一个被诊断为躁郁症的患者可能接受锂盐和抗精神病药物的组合治疗,而症状相似但被诊断为抑郁症伴精神病特征的患者则可能接受抗抑郁剂加抗精神病药物的方案。

这种基于诊断类别的治疗选择模式不仅缺乏生物学依据,还可能导致治疗效果的不一致性。研究数据表明,真正决定治疗反应的可能是患者大脑中特定神经回路的功能状态,而非其被归属的诊断类别。

这些发现或许能帮助我们摆脱“一刀切”的处方模式。(MART PRODUCTION/Pexels/Canva)

新研究提出的生物标记导向治疗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通过检测患者大脑不同区域的多巴胺功能模式,医生可以更精确地预测哪种治疗策略最适合特定患者。例如,情绪处理区域多巴胺异常突出的患者可能更适合使用主要作用于边缘系统的药物,而认知功能区域异常显著的患者则可能需要主要针对前额叶回路的治疗方案。

牛津大学的合作研究者罗伯特·麦卡琴强调:"我们的目标不是推翻现有的所有做法,而是为治疗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这就像为每个患者的大脑'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从试错医学向精准医学的跃迁

精神病患者面临的最大痛苦之一是寻找有效治疗的漫长过程。目前,医生通常需要通过试错的方式来确定最适合患者的药物组合,这个过程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在此期间,患者不仅要承受持续的症状困扰,还要面对各种药物副作用的风险。

基于生物标记的治疗选择有望显著缩短这一过程。正如肿瘤学领域已经实现的个体化治疗——根据肿瘤的基因特征选择最有效的化疗方案——精神病学也有望实现类似的精准治疗模式。

研究团队的分析显示,不同的多巴胺功能模式可能预示着对不同类型药物的反应性。具有强烈情绪症状且边缘系统多巴胺异常的患者可能对情绪稳定剂反应更好,而主要表现为认知症状且前额叶多巴胺异常的患者则可能更适合认知增强类药物。

然而,将这一科学发现转化为临床实践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需要开发标准化的、成本可控的多巴胺功能检测方法。其次,需要在更大规模的患者群体中验证这些发现的普遍适用性。最后,需要培训临床医生掌握基于生物标记进行治疗决策的新技能。

重新定义疾病概念的深远影响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治疗策略的改进,它实际上在重新定义我们对精神疾病本质的理解。传统的精神疾病分类体系建立在症状描述和临床观察的基础上,这种方法虽然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可能无法准确反映疾病的生物学本质。

新发现表明,精神病可能更准确地被理解为特定神经回路功能失调的结果,而非独立的疾病实体。这种理解方式与现代神经科学对大脑功能的认知更加一致,也为开发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贾哈尔教授总结道:"如果大脑的生物学机制不遵循我们人为创造的诊断边界,那么我们的治疗方法也不应该被这些边界所束缚。这项研究代表着精神病学向更加科学化、个体化方向发展的重要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并非完全否定现有的诊断体系。这些诊断分类在医疗服务组织、专业沟通、保险报销等方面仍具有重要价值。未来的精神病学实践可能会采用双重标准:保留传统诊断用于行政目的,同时发展基于生物标记的治疗决策系统。

这种变革不仅可能改善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为其他复杂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的范式,最终推动整个精神医学领域向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方向发展。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