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5日中午,浙江杭州主城区突然乌云压城,雷声轰鸣。原本持续多日的高温橙色预警尚未解除,一场突如其来的强对流天气却让市民措手不及——雷电黄色预警、大风黄色预警接连发布,西湖区、拱墅区等地瞬间降下冰雹,直径约1厘米的冰粒砸在车顶、地面,发出密集的“噼
2025年8月25日中午,浙江杭州主城区突然乌云压城,雷声轰鸣。原本持续多日的高温橙色预警尚未解除,一场突如其来的强对流天气却让市民措手不及——雷电黄色预警、大风黄色预警接连发布,西湖区、拱墅区等地瞬间降下冰雹,直径约1厘米的冰粒砸在车顶、地面,发出密集的“噼啪”声。与此同时,气温表显示室外温度仍高达39.7℃,网友戏称:“这是老天爷在煮‘开水冰雹’!”
一、极端天气“同框”:高温与冰雹的“矛盾共舞”
这并非江浙沪首次出现“高温下冰雹”的奇观。2022年7月,南京城北部分地区在40℃高温中突降冰雹;2024年8月,江苏无锡江阴市发布强对流预警,短时冰雹伴随雷暴大风。气象专家解释,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源于夏季强烈的对流活动:当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地面受热不均,空气剧烈上升形成对流云团,云顶高度可达1万米以上,温度低至零下30℃至40℃。此时,云中的过冷水滴与冰晶碰撞,形成冰雹核心,并在上升气流中不断“滚雪球”般增大,最终因重力作用坠落。
“就像一口高压锅,底层热空气拼命往上冲,顶层冷空气被顶下来,碰撞中就产生了冰雹。”浙江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形象比喻。数据显示,8月25日杭州主城区气温虽接近40℃,但午后对流云团发展迅速,1小时内降水量达30毫米,局部风力达10级,冰雹在极端对流中“应运而生”。
二、高温“霸榜”:江浙沪创多项历史纪录
这场冰雹的“背景板”,是江浙沪持续多日的高温“炙烤”。8月24日,杭州主城区最高气温达40.3℃,创下三项纪录:今年最高气温、8月下旬最晚40℃以上高温、8月下旬高温榜第二(仅次2022年8月22日的40.6℃)。截至8月25日,杭州已连续23天高温,追平历史8月纪录,且未来一周最高气温仍将维持在37℃至39℃,局部突破40℃。
不仅杭州,湖州全域在8月25日发布全省今年首条高温红色预警,平了2022年最晚纪录。浙江省气象台预测,9月1日前,全省除沿海地区外,大部日最高气温将达36℃至39℃,个别站点超40℃。气象学家指出,今年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叠加全球变暖背景,导致高温“超长待机”。
三、冰雹“突袭”:强对流天气如何防范?
冰雹的突然降临,让市民措手不及。杭州拱墅区居民李女士回忆:“中午刚出门,突然天就黑了,冰雹砸在车上像放鞭炮,我赶紧躲进商场。”气象部门提醒,强对流天气具有突发性、局地性、破坏性强的特点,需重点关注以下防范措施:
1. 及时关注预警:通过手机APP、广播等渠道获取雷电、大风、冰雹预警信息,避免户外活动。
2. 室内安全避险:若在户外,迅速进入坚固建筑物躲避,远离广告牌、临时搭建物。
3. 车辆保护:将车停入车库或避开低洼、树木密集区域,减少冰雹损伤。
4. 农业防护:农户可提前覆盖防雹网,减少农作物损失。
四、气候变局:极端天气背后的深层信号
江浙沪“高温下冰雹”的现象,折射出全球变暖下极端天气的频发趋势。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指出,全球升温1.5℃时,强降水、高温热浪等极端事件将更频繁。2025年,中国南方多地已出现“40℃高温+局地暴雨”的矛盾天气,气象学家警告:“未来,这种‘冰火两重天’可能成为夏季常态。”
五、社会应对: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适应”
面对极端天气,江浙沪多地已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杭州在高温期间开放防空洞供市民纳凉,宁波推出“高温津贴”线上申领服务,苏州为外卖员、环卫工等户外劳动者配备冰袖、降温贴。气象部门则通过AI模型提升强对流预警精度,将冰雹预警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15分钟。
“极端天气是警钟,更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契机。”中国气象局专家表示,“未来需加强城市排水系统改造、推广耐旱作物、完善应急预案,让社会更韧性应对气候挑战。”
六、网友热议:自然“脾气”变差,人类如何共处?
这场“高温冰雹”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网友“江南烟雨”留言:“40℃的天,冰雹和暴雨一起来,这是地球在‘发脾气’吗?”专家回应,极端天气是自然对人类活动的“反馈”,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才是根本解法。
截至8月25日晚,杭州冰雹已停止,但高温仍在持续。这场“冰火奇观”提醒我们:在气候变局中,尊重自然、科学应对,才是人类与地球共生的唯一出路。
来源:一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