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热土|一首歌唤醒华夏儿女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31 21:00 1

摘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中,总有一些艺术作品如同不灭的火种,穿越时空,持续点燃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在太行山上》正是如此,它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八十余载的传唱历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张永权的《从乌蒙山到太行山》(《光明日报》8 月 15 日“作品”

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中,总有一些艺术作品如同不灭的火种,穿越时空,持续点燃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在太行山上》正是如此,它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八十余载的传唱历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张永权的《从乌蒙山到太行山》(《光明日报》8 月 15 日“作品”版),以细腻笔触与宏阔视野,揭开了这首经典歌曲背后鲜为人知的创作历程。其通过呈现桂涛声与冼星海两位艺术家的精神对话,展现了艺术怎样成为民族精神的载体与催化剂。这篇文章不仅追溯了歌曲的起源,更引发了对艺术与时代、个人与集体、地域与国家关系的深刻思考。

《从乌蒙山到太行山》最动人之处,在于揭示了艺术创作与时代精神间近乎神秘的共振关系。桂涛声从乌蒙山奔赴太行山的地理位移,恰是个体生命融入民族救亡宏大叙事的隐喻。当他站在太行山上,目睹“红日照遍了东方”的壮丽景象,感受军民同仇敌忾的抗战热情时,日后成为经典歌词的词句并非凭空想象,而是从血与火的生活体验中自然流淌而出。张永权敏锐捕捉到这一创作过程的特殊性:“桂涛声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教育,感悟到只有军民团结一心,才能消灭日本侵略者。”可见艺术在此并非孤立的审美活动,而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与集体情感的表达渠道。

文章还原的创作细节尤为珍贵。桂涛声在香烟包装纸上写歌词的场景、冼星海“一边念诵着歌词,一边弹奏着钢琴,一边哼唱着随灵感产生的旋律”的状态,以及周恩来与冼星海即兴二重唱的轶事,这些细节增添文本可读性的同时,让我们得以窥见伟大作品诞生的真实情境。尤其是桂涛声用云南方言说出“合了,合了。词曲珠联璧合!”,寥寥数语传递出创作者间的心有灵犀。张永权借这些细节表明,经典并非高高在上的神坛供奉物,而是源于生活与真实情感的艺术结晶。

从地域文化视角看,张永权的文章构建起从乌蒙山到太行山的精神通道。桂涛声的成长深受乌蒙山民歌民谣的滋养,“乌蒙山上树木多,一片树叶一首歌”的摇篮曲塑造了他最初的艺术感知,太行山的抗战经历则为其艺术天赋赋予时代内容与民族大义。文章巧妙关联珠江源头的红土与黄浦江畔的长眠之地,暗示艺术家虽生命终结,精神却已融入民族文化长河。这种地域与文化的双重书写,让《在太行山上》不仅是抗战的产物,更成为中华大地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晶。

《从乌蒙山到太行山》还隐含对艺术功能与价值的深刻思考。抗战时期,《在太行山上》不仅是一首歌,更是战斗号角、动员旗帜与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张永权引用朱德总司令“八路军全体将士都要唱这首歌”的指示,点明艺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动员功能。到了和平年代,它转化为民族记忆的载体,后人通过不断传唱演绎,可触及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文章借此暗示,伟大的艺术作品常具备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力,既能回应特定时代的需求,又可超越时代局限,化为永恒的精神财富。

从文学批判的角度看,张永权的写作值得称道。其将历史考据、文学描写与音乐评论相融,兼具学者的严谨与诗人的激情。叙述桂涛声生平时近乎采用民间故事口吻,还原创作过程时则细腻再现场景,评价歌曲影响时升华为宏大历史叙事。这种多声部写作策略,与《在太行山上》的二声部合唱艺术形式巧妙呼应,体现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宏大交响之感。

当代读者阅读《从乌蒙山到太行山》,或会产生超越具体历史情境的思考。在信息爆炸却可能精神贫乏的当今时代,桂涛声和冼星海的创作经历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永远与脚下的土地及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当桂涛声“捧起珠江源的一把红土”,捧起的是艺术家对故土、民族的赤子之心,该情感于全球化、数字化的今天尤为珍贵。张永权回顾这首老歌的诞生,实际提出一个永恒主题:艺术怎样既能扎根特定土壤,又能唤起普遍的人类共鸣?

《从乌蒙山到太行山》让我们见证一首歌的深远力量。《在太行山上》从太行山根据地传唱至大江南北,从抗战时期流传至和平年代,从专业舞台扩散至民间自发传唱,传播轨迹印证其强大生命力。张永权以“一座战斗的丰碑”形容它,这座丰碑既立在太行山上,更立在每位华夏儿女心中。歌声响起时,我们便与那段历史、那片土地及那种精神重建联系。在此意义上,张永权的文章不仅是对过往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期待更多艺术作品如《在太行山上》般,唤醒民族记忆,凝聚民族精神,激励新一代华夏儿女于各自的“太行山”奋勇前行。

一首歌唤醒华夏儿女,不仅因其优美旋律与激昂歌词,更因它承载着民族危难时刻的精神高度。张永权的《从乌蒙山到太行山》恰如其分地捕捉并传达了该精神高度,令我们于阅读中既了解历史,又获取面对当下与未来的精神资源。这或许就是文学与音乐的共同力量——它们记录历史、塑造未来,反映现实、照亮心灵。

让我们一起重温《在太行山上》的歌词:“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吴云立 ,高级教师,中国通俗文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百姓作家》副主编。在全国多种报刊和知名平台发表文艺评论和文艺作品。

文章仅用于“云南政协报”微信公众号,无稿费。

编辑:何健美

二审:欧阳文军

来源:云南政协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