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记忆,一生的财富——《回味母亲俗语》系列之结语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31 21:00 2

摘要:每一位母亲,都是伟大的。她们不但给孩子以生命,还让孩子在咿呀学语中接受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引导。这是每一个人的源点、起点。因此,说家庭是最早、最好也是最高的学府,一点也不为过。

文/图 谢 旭

“一生之计在于童。”有时候,一句话足以照亮孩童的世界。

每一位母亲,都是伟大的。她们不但给孩子以生命,还让孩子在咿呀学语中接受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引导。这是每一个人的源点、起点。因此,说家庭是最早、最好也是最高的学府,一点也不为过。

从出生到初中毕业,我都和母亲在一起。母亲说过的俗语还有很多,比如“吃饭穿衣量家当”、“吃得亏,打得堆”、“得理且饶人” 、“在家千日好,出门碰点点” ……还有很多俗语,紧贴农村猪牛狗鸡鸭的环境,让人一听就记住、一想就明白。

比如“死猪不怕开水烫”——小时候农村都有“杀年猪”的习惯,烧水烫猪去毛是必经的一道工序。虽然水温很高,但死猪任你怎么烫都没感觉。这句话比喻人脸皮厚,无所顾忌,油盐不进,说啥都不起作用。形容人的脸皮厚,还有一句“脸比城墙倒拐还厚”,更直接。

比如“鸭子背上一瓢水”——我们家是养过鸭的,它们在堰塘里钻水、在稻田里埋头水中探食,出水后一抖羽毛上就没水了。即使给它们泼一盆水,也是一抖就干。我想,这就是比喻不起作用。还有一句与鸭子有关的歇后语,“鸭子死在田边上——嘴硬”,这个更好理解。

比如“鸡公屙屎头一节”——我是观察过这个现象的,发现公鸡屙屎是头节比后面的硬而大,越往后越小。因此是比喻干事情开始时劲头足,越往后越稀拉,强调的是学习也好、干事也罢,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松劲、不懈气。

比如“懒牛懒驴屎尿多”——我们家乡虽然没有驴,但牛是常见的。谁家生了孩子,别人问“生了个啥”,一说“生了个‘放牛娃’”,就知道是个男孩子。我小时候经常与水牛、黄牛打交道。我发现,牛不论是拉磨还是在耕地过程中,总时不时停下前进的步子、松下颈上的架子,才解决屎尿问题。我相信,人们虽然这样说牛,但不是怪罪,而是提醒人们不要借故偷懒。因为牛一直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敬仰的“老黄牛精神”“孺子牛精神” “拓荒牛精神”,哪一个不与牛相关?

比如“屙屎才打茅坑”——茅坑就是茅厕,那可是解决人大、小便内急的重要地方。虽然家家户户都有,但这句话说的是没有提前计划,事到临头才着急抓瞎。还有一句“早不忙,夜心慌,半夜起来补裤裆”,说的也应该是这个意思。

比如“人慌有事,狗慌有屎吃”——小时候,我家养得有狗,主要是看家护院。“狗改不了吃屎”,饿慌了的狗慌不择路乱跑一通,主要就是找吃的。这话是提醒人办事情要冷静、稳重,不要慌里慌张,以致忙而生乱,忙中出错。

……

话外有音,需用心听。很多俗语都是口口相传了几代人,虽不是母亲的原创,但经母亲的口说出,与从书上读到、听别人说起,是完全不一样的。应该说,每一句俗语,都有一串记忆。每一个记忆,都可以一直温习,可以一生取暖。

很多时候,母亲的语气是委婉的——如清澈的溪水缓缓流淌,叮咚跳跃中浸润心田。母亲喜欢在句尾加“哟”“哈”等字,让冷冰冰的语句变得有温度、有情义。如“高梢人是自己活出来的哟” 、“讨口子存不住隔夜粮哟”、 “自己有个搭米的碗哟”、“娃儿家吃得日子在后头哈” 、“自己的家是有底底的哈” ……那个年代,农村人多,一个生产队随便都有200人,总有一些鸡零狗碎的事,吵架对骂的人不少,骂人的话不堪入耳。但我从来没见母亲与人吵过架,也没说过脏话。母亲语言清洁中透着品质纯洁。

很多时候,母亲的做法是艺术的——反问为主、点到为止,却留下空间让年幼的我去体会、体悟。如去掉“不要”两个字,没有了强制、命令式的语调,以“问号”结尾,变成了委婉提醒和叮嘱。比如“不要没米吃怪筲箕”,成了 “没米吃,怪筲箕?”;“不要枪还没响,麂子皮就卖了一坝”,成了“枪还没响,麂子皮就卖了一坝?”;“不要鸡公(公鸡)屙屎头一节”,成了“鸡公屙屎头一节?”;“不要鸭子死在田边上”,成了“鸭子死在田边上?” ……于不说重话处教人,是留白处的墨香——还真别说,这一问,不但立竿见影让我自觉中止了某些行为,还真引发了我更多的观察与思考。而用心感知出来的,才最深刻。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人生可悲的命运莫过于胸怀大志,却又虚度时光;聪明不足,却又习惯拖延。”我想,有母亲的提点,我是幸福的;而在提点中,用眼观察、用脑思考进而自我疗伤、早点觉醒、少走弯路,我是幸运的。因为,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自我教育。所以,就是“自知者明”吧。

想起老舍先生说的,“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花瓶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母亲走后这些年,我时常回味母亲说过的话,发现它们从来没有远去。我相信,母亲的话在我心中、在我耳畔,我的根不但在,还深深扎根、根深叶茂!——原来,人所有的信仰都是发源于母亲的信仰,都是母亲信仰的一种替代形式。

有人说,家是每一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我想,母亲虽然走了,但她说过的俗语,却如清新的风——看不见它,却总是在需要时,听见阵阵回响。

#人生随笔##回忆母亲##原创图文#

来源:凌云城市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