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财务指标:上半年利润总额为1.34亿,同比增长近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1%,扣非净利润略有下降。此外,经营性现金流同比下降。
全文摘要
1、上半年经营业绩概况
·核心财务指标:上半年利润总额为1.34亿,同比增长近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1%,扣非净利润略有下降。此外,经营性现金流同比下降。
·业绩评价:管理层认为上半年业绩符合当时计划。
2、产品结构调整与出货量分析
·二季度出货量变化:二季度出货量同比下降明显,去年二季度出货量接近2.2万吨,今年二季度仅约1.8万吨。不过,盈利及利润总额基本持平,未出现增长。
·产品结构调整进展:今年产品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一代、二三代产品。一代产品调整幅度较大,去年同期占比四十几,今年降至三成。四代产品沈阳地区占比约四个多点,其余为二三代产品合计占比。
3、下半年出货量与结构展望
·单壁管出货量预期:上半年单壁管相关产品销量为1000吨。下半年分季度来看,三季度单壁管相关产品出货量预计在1500 2000吨;四季度计划较三季度实现翻倍增长。产能方面,当前单壁管粉体产能约为40吨/月(每月3.5吨),年底将扩产至100吨/月。基于产能支撑,明年预计粉体销量为80 100吨(对应浆料2万吨以上)。
·结构优化趋势:三季度和四季度(即整个下半年)产品结构改善将更明显,向更优结构发展。
4、单壁管业务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拉动作用:单壁管业务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拉动盈利。二季度单壁管量不大,但盈利拉动显著,单增利润约1万元。
·毛利率水平:单壁管毛利率与产能利用率密切相关,产能利用率达80%以上时,毛利率超50%。
5、固态电池应用与技术研发
·固态电池用量提升:固态电池(包括半固态、邻态电池等)中碳纳米管(尤其是单壁管)用量较液态电池显著提升。由于固态电池分散难度大(尤其是干法电极)且对导电性要求高,单壁管用量至少增加3倍,部分配方用量可达5倍。在负极CVD硅碳体系中,碳纳米管用量与含硅量成正比:低硅体系(含硅量5%-6%)用量约为5/10,000;中硅体系(含硅量10%-20%)用量递增;高硅体系(含硅量20%以上)用量进一步增加。未来3C电池工厂研发的50% CVD硅碳体系,碳纳米管用量将更高。
·技术研发方向:固态电池相关产品的研发方向如下:一是三维复合体研发,将固态电解质(离子导电)、CNT(电子导电)与可纤维化高分子材料复合用于正负极;隔膜采用纯固态电解质与纤维化材料(如PTFE)复合。二是胶黏剂与CNT的复合研发,有胶黏剂+CNT+固态电解质和胶黏剂+CNT(不含固态电解质)两种类型。三是非极性溶剂体系的应用,部分客户采用非极性有机溶剂分散(非NMP溶剂),方案因客户要求未披露。四是碳纳米管在抑制锂金属负极枝晶生长中的探索,需配合锂金属表面涂层和电解质改造(目前商业化仅此路径),国内固态电池或暂不采用锂金属负极,部分客户(如Quantum Scape)已尝试使用但用量较小。此外,研发还关注碳纳米管性能优化(如更长丝径、更高G/D比)及分散性提升。
6、新业务拓展(机器人、碳基芯片)
·机器人应用领域:机器人领域主要应用于建成和微型传感器。建成主要涉及3D管复合材料,常用方能或高分子量聚丙烯(PE)。已成立子公司推进研发,与中科院、北大等高校院所合作(部分合作协议未公示),有十几人专门从事相关研发。本月开始批量生产单面用电磁屏蔽材料,可用于机器人领域,因公司性质未披露更多细节。
·碳基芯片研发进展:碳基芯片相比硅基芯片优势显著:工作电压仅0.2伏(硅基为0.7伏),同等工况下能耗仅为硅基的1/4;半导体单壁管的空穴迁移率远高于硅材料。性能上,28纳米制程的碳基芯片相当于7纳米硅基芯片。制程上,碳基芯片制造步骤简化,硅基芯片需100多道工序,碳基仅需30 40道,且无需依赖进口光刻机。研发进度上,已有小批量产品(如中试产品),大批量产业化时间取决于资金投入:国家投入200亿元,可能明后年实现;投入少则需更长时间,综合判断三五年内有望推出较好产品。
7、行业竞争格局与需求驱动
·主要竞争对手:单壁管行业竞争格局中,市场主要供货方为天籁科技与俄罗斯企业,国内其他企业尚未形成有效竞争。俄罗斯企业虽宣称有较大产能,但实际目前可能仅有四五十吨的量。公司将做好产品质量,提前规划产能,年底计划扩至100吨,2026年一季度末可能达130 140吨,以应对市场需求。
·需求驱动因素:单壁管需求增长受多因素驱动。一是3C领域CVD硅碳负极需求,目前3C电池的CVD硅碳已开始应用,预计2026年国内3C产品中CVD硅碳新产品添加量将达20% 30%,提升单壁管需求。二是高镍三元及超快充正极材料需求,高镍三元材料及高压快充产品对单壁管有一定用量要求。三是海外客户需求,海外主要客户为松下和LG,两者合计粉体需求量约10吨;特斯拉内华达厂有潜在需求,可能通过松下采购。四是新应用场景带来增量需求,电磁屏蔽材料于2025年6月开始批量生产,主要用单壁管复合材料,目前有两个客户,公司已建专门产线产业化供货。
8、产能规划与扩产进度
·当前产能情况:单壁管当前实际产能约为3.5吨/月,年底扩至100吨,明年一季度末预计达130吨。产能释放节奏较慢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客户需验厂,要根据其要求逐步释放产能;二是单壁管生产设备为自主开发,非大型标准设备,安装调试耗时;三是化工区审批流程严,需完成安评、环评等预生产认证才能开机,无法快速扩产。
·未来扩产计划:单壁管基地设计产能为纯化后450吨/年(纯化前500+吨/年)。当前一期产能约占总设计产能的1/3,100吨是保守目标,实际可能达150吨。基地分三期建设,一期含办公楼、库房等配套设施;二期和三期可同时建设,二期车间计划今年四季度开建,预计明年年底完成地上建筑。设备分批安装,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不一次性满负荷安装。
9、客户结构与价格情况
·单壁管客户结构:单壁管当前主要用于正极领域,数码领域因电池绝对体量小,用量不大。头部五家客户均有合作(除某可能未提及的B外),强调要持续向头部客户供货,从少量供货开始获取反馈以明确改进方向。预计到年底负极用量可能超正极。价格比俄罗斯竞争对手低20%-30%,部分主要厂家低40%,因此客户普遍转移。其单壁管有量与价的双重优势,后续量能将快速提升,已为潜在的市场红利做好准备。
·传统产品客户调整:传统一至三代产品客户结构调整明显。一代产品的大客户今年减量多,占比从去年的四十几降至当前的三成左右;部分利润不佳的一代产品客户也在减少合作。二三代产品客户结构稳定,除一代外的客户在单壁和多壁产品应用上有增长。单币相关产品出货量占比仅四个多点,但对利润影响大。上半年出货量结构逐步改善,二三代产品合计占比提升。
Q&A
Q: 经营层面的收入、利润、出货量情况及产品结构如何?
A: 今年上半年处于产品结构转换调整期,二季度出货量同比显著下降,去年二季度约2.2万吨,今年二季度约1.8万吨,但收入与利润基本持平,主要得益于新产品的拉动。产品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一代产品占比从去年同期的四成降至三成,四代产品占比约四个多点,剩余为二、三代产品合并占比。
Q: 下半年出货量及产品结构如何展望?
A: 随着上半年产品结构调整工作推进,部分产品调整陆续到位,尤其是单币相关产品下半年销量将显著优于上半年。预计三季度单币相关产品销量为1,500-2,000吨,四季度销量有望翻倍,下半年产品结构优化将更显著,向更优结构发展。
Q: 下半年单币相关产品的出货量,三季度及四季度的具体量级如何?
A: 上半年单币相关产品销量为1000吨,预计三季度出货量为1500-2000吨,四季度出货量将在此基础上翻倍;预计明年市场需求为200吨,公司粉体销量预计为80-100吨。
Q: 当前单壁粉体的产能情况如何?
A: 当前单壁粉体实际产能约40吨,月产能约3.5吨,预计年底将扩展至100吨。
Q: 当前硅碳负极与超快充相关产品在正极的应用情况如何?原正负极均使用,现在正极是否开始使用?
A: 超快充的正极需要使用该材料。
Q: 单币与四代产品当前的盈利能力如何?
A: 单币与四代产品盈利情况良好。尽管今年销量同比有所下降,但公司营收及利润与去年二季度基本持平且略有上升,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调整,其中单币相关产品起到拉动作用。
Q: 二季度单币产品产量不大,但对盈利拉动显著,其单增利润约为多少?
A: 若单币产品满产,其毛利率可达50%以上。
Q: 该产品目前市场竞争情况如何?是否存在主要竞争对手?
A: 目前市场上主要供货方为天籁科技和俄罗斯供应商,其中俄罗斯供应商产能有限,国内市场主要使用天籁科技产品。
Q: 固态电池中单臂添加的现状、应用情况、用量及当前进展如何?
A: 固态电池中单臂添加量预计比液态多3-5倍,该结论基于当前与客户的交流及数据。
Q: 固态电池中单壁管用量预计为液态电池的3-5倍,其具体应用于正极、负极、电解质中的哪些部分?当前研发进展如何?
A: 固态电池中客户更倾向使用单壁管而非多壁管。单壁管主要以干粉和非极性溶剂分散液两种形态应用,具体应用部位因组件功能不同而有差异:正负极需同时满足电子与离子导电需求,因此研发方向包括三维复合体及胶黏剂复合产品;隔膜仅需离子导电,通常使用纯固态电解质与纤维化材料复合。此外,干法电极因分散难度大且需保持或提升导电性,其单壁管用量至少增加3倍,部分配方达5倍。
Q: 固态电池中正极添加剂的用量是否为传统情况的3-4倍?
A: 国内固态电池正极添加剂用量为传统情况的3-5倍。当前行业主要方向为硅碳负极,由于CVD硅碳导电性极差,其用量较传统情况更多。
Q: 负极材料中CVD微碳的添加比例目前情况如何?
A: CVD微碳的添加比例因体系不同存在差异,低规体系添加比例约为5%~6%,中规体系为10%~20%,高规体系在20%以上;随着商品化推进,未来3C电池工厂研发的体系中CVD微碳添加比例将提升至50%。
Q: 负极材料中添加量与含硅量是否直接成比例关系?
A: 负极材料中添加量与含硅量基本成正比。单壁管与多壁管性能持续优化,但GPD提升至一定程度后实际意义有限,当前多数客户要求GPD高于60即可。丝长且易分散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属于细节优化范畴。
Q: 负极材料中硅碳的应用情况及用量如何?目前接触的锂金属负极方案是否存在采用可能或其他替代方案?
A: 负极材料中硅碳应用明确且用量较大。关于锂金属负极,其核心挑战是自1991年锂离子电池商业化以来一直存在的锂枝晶生长问题,目前可实现商业化的解决方案仅为涂覆保护膜与改造液态/固态电解质两种方法需同时使用。此外,锂金属因高活性导致电池损坏时100%着火,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尽管如此,由于锂金属性能优势,行业仍有一定研发投入。客户QS采用锂金属负极方案,公司为其供应正负极材料。
Q: 公司是否涉及纤维化中管与连接剂相关的连接剂业务?
A: 公司与新豆包、天赐成立合资企业新邦园,生产各类连接器,该公司已成立约三四年,因未宣传而关注度较低。
Q: 与新豆包、天赐成立的合资企业新邦园,公司当前的股权比例是多少?
A: 公司当前持有该合资企业约10%的股权。公司通过定向委托其开发相关产品,以避免技术信息泄露,目前多数产品由其定向开发,重要产品则自主研发。
Q: 固态领域与头部厂商的对接是否直接?
A: 与头部厂商均有定向协议,涉及单臂、单比管等开发;与特斯拉合作已有五六年;与Power也有相关合作。
Q: 目前是否涉及碳基芯片相关业务?其技术特点及优势如何?
A: 受保密要求限制,相关信息仅能粗略说明,涉及公开与未公开合作。碳基芯片与锂电技术不同,锂电需高导电性,而单壁管具有半导体型和电子型两种特性。半导体器件对单壁管要求严格,需长度一致且无缺陷,未来需求规模约为每年数百公斤粉体,生产方法主要为基板法和弧光放电法,国内已掌握弧光放电法但缺乏基板法。碳基芯片核心优势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工作电压低至0.2伏,同等功能下能耗仅为硅基的1/4;二是半导体单壁管空穴迁移率显著高于硅材料,使得28纳米碳基芯片性能相当于7纳米硅基芯片,且制程简化70%,无需依赖高端光刻机。
Q: 当前碳基芯片研发进度下,小批量或批量生产的时间节点如何?
A: 目前已有碳基芯片中试产品相关报道。大批量产业化时间取决于国家投入规模,预计三五年内可推出优质产品;若国家投入200亿元,可能明后年实现;若仅投入20亿元,时间将更长;重庆现有产线投入7亿元,仅为购买时间。
Q: 小批量试验成功后,大规模扩大需要多长时间,受哪些因素影响?
A: 大规模扩大的时间取决于产业链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若全球推进固碳,时间可从10年缩短至5年;成本控制与投入意愿相关,高投入可加速进程,低投入则延缓。
Q: 天娜机器人子公司的产品、市场前景及客户对接进展如何?
A: 此前认为皮肤、人工肌肉等领域市场较小,当前明确更大市场集中在建成及机器人微型传感器两个方向。公司持续投入研发并成立天娜机器人子公司,与中科院、北大等高校院所开展合作。目前已接触相关机器人客户但尚未定点,预计进展较快,成立子公司旨在扩大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并看好该方向发展。
Q: 当前柔性传感器的应用范围与原理解相比是否有扩展,具体用量情况如何?
A: 当前应用范围已从原理解的手部相关领域扩展至建成与机器人微型传感器两大主要方向。建成领域主要采用3D管复合材料,与北大合作研发,材料涉及方能或高密度PE。目前具体用量暂无法明确,公司有十几人团队专注该领域研究,但尚未详细测算用量规模。
Q: 电磁屏蔽材料是否可应用于机器人领域?
A: 电磁屏蔽材料可以应用于机器人领域。受公司性质限制,具体信息不便过多透露,仅可提及电子程序材料相关信息,其他内容不便多提。
Q: 如何看待单壁管领域后续竞争格局?与同行业相比,公司技术的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A: 单壁管领域中,即使企业开始量产,仍需经过a样、b样、c样测试流程,根据历史经验,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才能进入客户供应链。目前公司送样过程中,除俄罗斯外,未发现其他上市公司进入客户a样或b样测试阶段。
Q: 一代到三代普通碳纳米管价格是否已触底?
A: 当前一代到三代普通碳纳米管价格已触底,但需关注市场竞争可能的突发情况。公司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应对竞争,二季度毛利率已提升,预计三季度、四季度将进一步提高,后续有望达到40%以上。
Q: 明年200吨粉体的需求情况如何?
A: 国内外需求总量较小,国外LG与松下合计需求约10吨。特斯拉有使用意向,但具体采购情况尚不明确,可能通过松下间接采购;特斯拉内华达厂将开始使用,6号仓需求不计入松下或特斯拉的统计量中。
Q: 下半年传统一二三代产品的销量预期及展望如何?
A: 传统一二三代产品下半年总量预计与去年基本持平,增量将主要来自单壁管产品。
Q: 三四季度毛利率预计提升至40%-50%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什么?当前全年粉体产量约20吨,年底有效产能约30吨,而此前提到需产能利用率达80%才能实现该毛利率水平,如何理解这一差异?
A: 三四季度毛利率提升主要依赖单壁管产品放量带来的加权平均效应。当前实际产能约3.5吨,产能需逐步释放,主要因客户要求验厂,且单壁管设备为自主开发的非标准核心设备,无法快速安装投产。关于产能利用率差异,公司预留产能余地是因客户订单紧急,需提前储备产能以应对需求。自有设备提供了灵活性,避免车间部分验收的繁琐问题。此外,可通过查询企业环评审批、预生产方案等公示信息核实实际产能情况。
Q: 年初市场预期为40吨,但因大油CVD硅碳项目进展缓慢未达预期。当前公司对明年80-100吨的预计量是否已获得客户确定性订单?年初签署的合作框架订单进展如何?该预期量的确定性是否提升?
A: 公司对明年80-100吨的预计量相对确定,但需按客户预示推进生产,若未按预示交付可能导致客户转单。同时公司正拓展锂电以外的应用领域,包括电子行业、机械及机器人行业,尽管开发存在周期,但提前布局可应对行业变化风险,例如电视屏蔽材料虽前期预期不高但实际进展较快。
Q: 明年下游需求的主要领域如何分布?是否以3C为主,锂电的超充与超高镍领域有部分需求,消费电子为主要部分?
A: 当前四代产品的销售主要面向正极领域,用于高容量或快速充放电产品。部分客户宣称其产品用于固态电池,但内部未标注为固态,而是标注为快充等类型。
Q: 亿纬明年开始为宝马供应4680电池,其产品是否采用灰碳处理?
A: 亿纬该项目使用公司的单品,未采用灰碳处理。亿纬与公司未签署保密协议,其宝马项目审核组近期将到访公司。
Q: 公司明年是否能跟随亿纬的4680电池项目起量同步增长?
A: 公司能够跟随亿纬的4680电池项目起量同步增长,国内高端市场主要采用公司产品或俄罗斯产品,无其他主要供应商。
Q: 海外建厂的厂房已建好,设备是否需根据后续情况确定后再安装?
A: 海外建厂的设备已准备完毕,当前未安装设备的原因是需等待美国商务部9月可能出台的更详细对华限制政策,以确定是从中国运输设备还是在美国本地生产来算账。
Q: 海外建厂的不确定性是否与PFE实体问题相关?
A: 海外建厂的不确定性不仅与PFE实体问题相关,还涉及OPBB框架下的细节定义。OPBB对正极、负极材料等主材类产品的实体定义为:中国相关股份占比超过25%的实体产品不得使用,否则无法获得补贴。当前虽无新能源补贴,但存在高额先进生产补贴,若使用受限产品将失去补贴资格,且2028年限制比例将降至15%,企业需权衡取舍并制定方案。此外,需等待美国商务部出台更详细的定义后再确定具体方案。
Q: 美国商务部关于OPBB详细限制政策的更具体规定预计何时出台?
A: 美国商务部更详细的限制政策预计于9月出台。
Q: 单壁管产能今年底100吨、明年一季度130吨,后续规划如何?
A: 单壁管基地原设计产能为淳化前500多吨、淳化后450吨,目前一期产能为基地总产能的1/3,原计划今年底100吨为保守估计,实际可能达到150吨。厂房设施已建设完成,设备采用分批安装方式,楼下将全面布置,楼上计划验收但存在一定困难。
Q: 单壁管一层产能为80-100吨,三层整体产能规划情况如何?
A: 工厂设计了5个大车间,分三期建设。一期包含办公楼、库房、危废处理及水电气支持设施;二期与三期可同时推进,其中二期车间计划于今年四季度启动建设,二期与三期的地上建筑预计于明年年底全部完成。
Q: 单壁管后年是否需根据需求增加设备?
A: 是的,明年产能足够,后年将根据需求增加设备。
Q: 机器人在固态领域的产能是否与单壁管产能一致?
A: 固态领域与单壁管在材料应用上存在差异,屏蔽材料与电子材料使用的单壁管类型完全不同。当前公司及实验室的电子材料单壁管供应已能满足需求,未来产业化阶段可能根据情况调整布局,包括将三期车间改为电子用途、在周边扩建或利用常州现有1万平米大车间重新布置产能。
Q: 是否需等待电子材料业务放量后再考虑相关产能布局?
A: 目前主要处于中试阶段,因此需等待电子材料业务放量后再考虑相关产能布局。
Q: 电子类产品是否指半导体用途产品,机器人相关产品是否属于电子类产品?
A: 机器人相关产品不属于电子类产品,目前生产的三极管、屏蔽、机器人、锂电产品属于同一类别。
Q: 单壁管涉及的生产方法具体有哪些类型?
A: 单壁管涉及七八种生产方法,主要包括金属型与半导体型生产方法。
Q: 公司是否掌握单壁管的七八种生产方法?具体情况如何?
A: 公司通过持续研发掌握多种单壁管生产方法,包括金属型、半导体型等类型。目前已配备硫化床、推板窑、旋转窑、转炉等中试设备,通过实际生产验证不同方法的效果,确保对行业内各类生产方法的深入研究与评估,以实现知己知彼的技术储备。
Q: 当前3D馆领域中,浩辰计划开展的业务路线与公司自身的路线是否一致?
A: 公司不研究浩辰等其他企业的业务路线,目前主要研究俄罗斯企业,因其为市场直接竞争对手,其他企业未构成显著竞争关注。
Q: 公司与俄罗斯的工艺是否相同?
A: 公司与俄罗斯的工艺目前不同,俄罗斯采用等离子体法,公司采用浮油法。尽管此前浮油法曾受到质疑,但公司通过主要客户的合作验证证明其效果良好,现有客户未反馈浮油法存在问题。
Q: 公司采用的方法与俄罗斯方法相比有哪些优劣?
A: 公司方法的核心优势在于丝更长、长径比更大,更适合碳纤维等纤维产品的生产。产品通常生产至80,因客户对高指标接受度低——高指标会导致分散难度增加、产品变脆,且成本上升。若客户要求提高指标,公司会要求加价10%。
Q: 目前出货的客户结构情况如何?
A: 单壁管目前主要应用于正极领域,已覆盖头部五家客户。负极领域预计到年底出货量可能超过正极,尽管CBD硅碳产品上量不大,但公司产品价格较竞争对手低20%-30%,客户正逐步转向公司。
Q: 一二三代产品的客户结构比例情况如何?
A: 一代产品因部分原使用较多的大客户今年减量明显,叠加利润较低产品逐步减少,其出货量占比从去年的约四成降至今年的三成左右,降幅显著;单币相关产品出货量占比约4%,对利润影响较大;剩余部分由二三代产品合计构成,整体出货量比重结构上半年呈逐步改善趋势。
来源:全产业链研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