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低空经济”这一概念从政策蓝图走向现实探索,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场“空间维度”的重构。它不仅是交通方式的升级,更是激活地方特色资源、重塑产业形态的新引擎,而江苏如皋的实践,恰为这场变革提供了生动注脚——以花木盆景的“绿意”、龙游湖的“水韵”为锚点,低空经
当“低空经济”这一概念从政策蓝图走向现实探索,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场“空间维度”的重构。它不仅是交通方式的升级,更是激活地方特色资源、重塑产业形态的新引擎,而江苏如皋的实践,恰为这场变革提供了生动注脚——以花木盆景的“绿意”、龙游湖的“水韵”为锚点,低空经济正让地方资源的价值实现几何级跃升。
如皋的花木盆景产业,是刻在城市基因里的“金字招牌”,却也曾受限于传统的展示与流通模式。以往,游客需徒步穿梭于苗圃间,产业的辐射范围也多局限于线下交易;如今,低空经济的介入让这一资源焕发新生。搭载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可俯瞰千亩盆景园,将“枯木逢春”“层峦叠嶂”的造景艺术转化为空中视角的视觉盛宴,通过直播平台传递给全国乃至全球的爱好者;小型低空通勤航空器则能串联起分散的盆景基地与龙游湖景区,打造“空中观光+地面体验”的文旅线路,让游客在俯瞰绿意盎然的盆景园后,即刻抵达龙游湖畔享受亲水时光,实现“一飞连双景”的体验升级。这种“低空+文旅”的模式,不仅拓宽了花木盆景产业的展示边界,更让龙游湖的水面资源从“静态景观”变为“动态消费场景”,形成“1+1>2”的资源联动效应。
更深层来看,低空经济为如皋的特色资源赋予了“产业延伸”的可能。龙游湖的水面不仅是观光载体,还可依托低空交通构建“水上-空中”联动的物流网络——对于保鲜要求极高的精品盆景,小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能从湖边的临时起降点出发,快速将产品送达周边城市的花卉市场或客户手中,破解传统物流“最后一公里”的时效难题;而围绕低空经济衍生的维修保养、低空交通管理、航拍服务等产业,又能与如皋的制造业基础结合,催生新的产业链条,让地方资源从“单一观赏”向“多元价值”转变。
事实上,如皋的探索并非个例,而是中国低空经济赋能地方发展的缩影。从云南的梯田航拍文旅,到浙江的海岛低空物流,各地都在以“低空”为纽带,重新挖掘本土资源的独特性。这背后的逻辑清晰: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拥有各异的自然禀赋与产业基础,而低空经济打破了地面交通的空间束缚,让“藏在深闺”的特色资源得以高效触达市场,也让地方经济发展摆脱“路径依赖”,找到差异化竞争的新赛道。
当然,低空经济激活地方资源,并非简单的“低空+资源”叠加,还需配套的政策支持与安全保障。例如,需针对城市低空领域制定科学的空域管理规则,为文旅、物流等场景划定安全起降区域;同时,要结合地方资源特点,设计个性化的低空应用方案,避免“千城一面”。如皋若能持续完善龙游湖周边的低空基础设施,同步培育专业的低空服务人才,便能让“花木+湖泊+低空”的模式走得更稳、更远。
从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到地方层面的“基层探索”,中国低空经济的前景早已不再局限于“飞行”本身,而是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如皋的实践证明,只要找准特色资源与低空经济的结合点,就能让“绿意”与“水韵”借势腾飞,书写出地方发展的新答卷。而这,正是中国发展低空经济最广阔的前景所在——让每一寸土地的独特价值,都能在“低空”的视野里绽放光芒。(钱朋林)
来源:染发说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