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应龙:在华县桥峪办《桥峪战报》的日子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1 07:52 1

摘要:1970年奔赴水库建设时,我仅21岁。在庞大的水库大军中,属于年轻一辈。我参加工地劳动时间不长,很快就被抽调到指挥部政治处战报组,做宣传工作。由于我的钢笔字写得很好,就让给我担负了用蜡纸刻印“桥峪战报”的任务。记得当时我们的直接领导是水库政治处的侯继刚处长。

《战桥峪》•回忆辑录

——桥峪水库建设实录

在办《桥峪战报》的日子里

作者:雒应龙

“桥峪水库”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普通,但对我们曾经参与过这项建设任务的人来说,却是一段难忘的激情岁月的奋斗。这个地方存留着我们的青春年华。

1972年5月2日雒应龙刻印的捷报

1970年奔赴水库建设时,我仅21岁。在庞大的水库大军中,属于年轻一辈。我参加工地劳动时间不长,很快就被抽调到指挥部政治处战报组,做宣传工作。由于我的钢笔字写得很好,就让给我担负了用蜡纸刻印“桥峪战报”的任务。记得当时我们的直接领导是水库政治处的侯继刚处长。

每天清晨,在水库工地的“东方红”乐曲后,就会听到:华县桥峪水库工地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播音员邱碧琳同志清脆而响亮的声音,激励着劳动大军热烈而紧张的战斗。眼观如蚂蚁搬山似的劳动场面,真的能用“浩浩荡荡”和“热火朝天”来形容。那战天斗地的劳动气氛,对我的心灵冲击很大。

我们“战报组”叫“桥峪战报编辑部”。受条件限制,我们的场所很简单,宿办合一。编稿、刻印、休息、睡觉都在同一个房子里。战报组的同事还有毛学儒、王向善、梁关勤等老师。闫广勤老师既担负采写编稿,还兼职播音。当时的生活都很艰苦,我们吃的最香的饭,就是大葱炒苞谷面饸饹,吃完满屋都久留香味。

我们的工作任务看起来很简单,却也非常辛苦。加班和熬夜是经常的事情,但大家不但没有丝毫怨言,反而觉得非常自豪起劲。刻蜡版是个细心活,不仅仅是把字刻好,还要进行设计排版。为了提高报刊质量,报头和标题经常要套色印刷,一张报纸要分几次套印,而且要套的很准。

刻完的蜡纸样稿,要反复检查和校正,若有刻错或者错别字,还要进行更正修补,唯恐出差错,力争每一期都是高标准的。说句心里话,这种不由自主的责任感,完全出于一种本能,是一种把水库事办好的境界。当时年轻,感到青春年华就应该有这种激情。

随着年龄的增大,有时候回忆起这段激情岁月,感慨万千。当时的社会氛围和群情高昂的劳动场景,是我们不计报酬而奋力工作的强大动力。

“桥峪水库”建成至今已经50多年了。当年水库工地的主力军都是40岁左右的精壮劳力,如果他们健在,也有七八十岁了。这一辈农民应该是桥峪水库的“功臣”。是华州所有后辈人值得尊敬的人。尤其是那些为桥峪水库建设献出生命的农民,他们的名字更应该铭刻在桥峪水库的“丰碑”上,华州人民应当永远铭记他们。

桥峪水库建设的激情岁月里,留着我们青春年华的记忆!我们的青春年华,也永远记忆在这一段难忘的岁月里!

来源:华州文史荟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