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广东省江门市生态环境系统持续以数字化手段重塑生态环境治理格局,不断完善“互联网+监管”服务体系,综合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创新探索生态环境监管新路径,实现“无事不扰、无处不在”,让监管更加精准、更加高效。
转自:中国环境网
近年来,广东省江门市生态环境系统持续以数字化手段重塑生态环境治理格局,不断完善“互联网+监管”服务体系,综合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创新探索生态环境监管新路径,实现“无事不扰、无处不在”,让监管更加精准、更加高效。
蓬江分局:
实现“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监管新常态
“这家企业周边的VOCs数据异常,建议进一步现场核查。”日前,江门市生态环境局蓬江分局开展日常巡查时,无人机机载气体监测仪提示某企业周边VOCs数据处于峰值点位,执法人员研判异常数据后赶往现场检查,发现该企业存在不正常运行废气治理设施的违法行为。
依托污染源监控、排污许可等系统平台,结合无人机巡查、用电监控等技术手段,执法人员用数据研判替代高频次现场检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企业的打扰,得到企业认可。
“我们充分运用数智科技,强化监管手段,不断增强数据综合研判和应用转化能力,构建起非现场、无感化的生态保护监管网络。”蓬江分局执法人员介绍说,系统实现对企业的精准监管与高效服务,2024年至今,已成功捕捉可疑线索34条,查处重点排污单位监测数据、机动车检验机构弄虚作假等案件共34宗,在行政处罚决定中的占比高达33.66%,有效提高了监管效率,大大降低了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实现了监管效能与企业干扰“一升一降”的目标。
以正面清单为切入,蓬江分局还进一步探索“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者利剑高悬”的涉企检查机制。严格执行《广东省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办法》,对纳入清单的企业,以“非现场监管为主、现场检查为辅”,实施与常规企业检查不同的差异化执法模式,只有当在线监控等数据异常或者接到相关举报线索时,才会针对性地开展现场检查。同时,蓬江分局根据企业环保合规程度、污染治理水平等要素动态调整正面清单企业名单,对出现治理水平下滑等问题的企业,将及时移出清单,并恢复从严监管状态。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差异化监管,充分发挥正面激励作用,引导企业自查自纠,推动环境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作为’转变。”蓬江分局执法人员介绍说。
为提升企业守法意识,蓬江分局与时俱进地开创“云端”宣传普法方式,设置云端直播课堂,依托数字化平台,打破地域限制,让企业在“少跑腿”的同时,也能及时掌握最新的环境政策动态。通过线上连麦、实时互动、建立工作群答疑等方式,将普法宣传真正落到实处。此外,执法人员贴心为企业录制实操“网课”,方便企业按照自身节奏与需求自主学习和操作填报系统。
新会分局:
实现“无事不扰、靶向监管”的精准执法
近日,江门市生态环境局新会分局接获线索,辖区内某猪油提炼企业涉嫌“未验先投”违法生产。经前期了解,该企业长期大门紧闭,生产时间多选在监管薄弱的凌晨时段,且周边环境复杂,具有较强隐蔽性,常规执法难以调查取证。
为确保执法行动精准高效,执法人员首先运用无人机对企业外围及房顶进行全方位巡查,发现该企业排气筒有气态污染物排放的痕迹。确认生产迹象后,执法人员立即兵分两路展开行动,一组继续利用无人机航拍取证,另一组同步入企突击检查。
当执法人员进入生产车间后,发现生产设备已全部关机,生产工人已全部离开,现场取证陷入困境。面对这种情况,执法人员迅速使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生产设备的最高温度约120℃,证实了企业刚刚生产过。在完整确凿的证据链面前,该企业最终承认了违法事实。经调查,该企业从事的动物油脂提取加工生产项目(使用燃生物质加热炉)在环境保护设施未经验收情况下擅自投产。目前,新会分局已对其违法行为进行立案查处。
“这次行动充分体现了无人机技术、热成像技术在生态环境执法中的显著优势,有效破解了‘隐蔽生产取证难’的执法难题。”执法人员告诉记者,在日常执法巡查中,采用“无人机+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工业园区及企业开展全方位排查,通过热成像实时监测,可精准识别处于生产状态的企业,有效避免对停产企业的非必要干扰,实现“无事不扰、靶向监管”的精准执法。该技术还能快速定位企业污染源排放口,大幅提升废气、废水排放等环境问题的排查效率,尤其对夜间偷排、隐蔽排放等违法行为的取证具有突破性意义,使环境违法行为无所遁形。
新会分局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将不断拓宽监管手段,推动“人防为主”向“技防优先”转型,加强新技术新装备在生态环境执法领域的应用,持续深化“空中+地面”立体执法模式,充分延伸生态环境监管细节末梢,通过科技赋能提高执法质效,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屏障。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