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仅银河系就有1000亿-4000亿颗恒星,可观测宇宙中更是有超2万亿个星系,按概率推算,似乎“外星人必然存在”。但半个多世纪的搜寻无果、严苛的“生命诞生条件”与“文明演化门槛”,却让越来越多科学家意识到:或许在浩瀚宇宙中,人类真的是孤独的。
“宇宙如此之大,难道只有人类吗?”从古希腊哲学家猜想“月球上有居民”,到如今科学家在火星寻找微生物痕迹,人类对“外星生命”的好奇从未停止。
仅银河系就有1000亿-4000亿颗恒星,可观测宇宙中更是有超2万亿个星系,按概率推算,似乎“外星人必然存在”。但半个多世纪的搜寻无果、严苛的“生命诞生条件”与“文明演化门槛”,却让越来越多科学家意识到:或许在浩瀚宇宙中,人类真的是孤独的。
1961年,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提出了“德雷克公式”,试图量化“银河系内可探测到的智慧文明数量”。
公式将文明数量拆解为7个关键变量:银河系恒星形成速率、恒星拥有行星的比例、行星处于“宜居带”的概率、宜居行星诞生生命的概率、生命演化出智慧的概率、智慧文明发展出星际通讯技术的概率、文明持续时间。
若按“乐观估算”:假设每颗恒星平均有1颗行星,10%的行星处于宜居带,1%的宜居行星诞生生命,1%的生命演化出智慧,1%的智慧文明能进行星际通讯,文明平均持续100万年,那么银河系内可能存在1000个智慧文明。这种估算曾让科学家充满期待,也推动了“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诞生,人类开始用射电望远镜监听宇宙中的“外星信号”。
但现实是,人类已监听宇宙超60年,累计分析了数十亿个信号,却未发现任何一个被证实为“智慧文明发出的信息”,概率上的“希望”,始终未转化为实际证据。
而“外星人不存在”的核心依据,在于“生命诞生”与“文明演化”的门槛远比想象中严苛,每一步都是“低概率事件”的叠加。
1. 第一关:宜居行星的“苛刻条件”。
稳定的恒星:恒星不能是寿命过短。
行星自身条件:行星需有足够质量、合适的自转周期、磁场。例如火星因质量不足,磁场消失,大气层被太阳风剥离,液态水也随之流失,最终沦为荒芜星球;
无“致命邻居”:行星周围不能有巨型气态行星过于靠近,否则会因引力扰动导致行星轨道不稳定;但也不能完全没有巨型行星,木星的存在帮地球挡住了大量小行星撞击,而频繁的小行星撞击会摧毁早期生命。
即使按最乐观估算,银河系内符合上述条件的“类地行星”数量,也可能不足10亿颗,远低于最初的预期。
2. 第二关:从“非生命”到“生命”的“化学鸿沟”。
3. 第三关:从“生命”到“智慧文明”的“演化瓶颈”。
即使诞生了生命,要演化出“能进行星际通讯的智慧文明”,还要跨越更多难关:
复杂生命的诞生:地球从单细胞生命到多细胞生命,用了约20亿年;从多细胞生命到脊椎动物,又用了10亿年。这一过程中,任何一次灾难,都可能导致演化中断,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若小行星未撞击地球,恐龙可能至今仍是地球主宰,人类也不会出现;
智慧的“非必然性”:演化的核心是“适应环境”,而非“追求智慧”。例如章鱼虽有较高智商,但生活在海洋中,无法使用火,最终无法发展出技术文明;
文明的“短寿性”:人类掌握无线电通讯技术仅约100年,而从工业革命到核时代,文明面临的风险显著增加。若智慧文明的平均持续时间只有数百年,那么不同文明“在时间上相遇”的概率会极低,可能人类发出的信号还在宇宙中传播,自身文明已走向衰落;而外星文明的信号到达地球时,人类或许早已消失。
无论答案如何,对“外星人是否存在”的追问,本质是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思考。这种思考,会推动我们继续探索未知,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地球与文明。
来源:宇宙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