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铁岭外事学校筹办30年周年庆典的前夕,我看到了准备在庆典上播放的《我们一同走过》的毛片,当时还没有完成最后的剪接。
【辽宁人物新闻】
一记辽宁省劳动模范教育专家李华(系列报道之五)
作者/康锦达
在铁岭外事学校筹办30年周年庆典的前夕,我看到了准备在庆典上播放的《我们一同走过》的毛片,当时还没有完成最后的剪接。
毛片的魅力是在原始的构架思路中,有许多珍贵的素材,剪与留其实是制片人的个人情绪和思想的表述。
我很赞同这个脚本的写作者、学校党支部书记郭洪伟的创意。
他说:回顾学校30年风起云涌的过往,重温一路上风雨无阳的故事和场景,体现以理治校,显现校风纯厚,春风化雨,桃李竞芳菲。
体现以礼塑人,绘学校厚德博学,育万千学子如群星发亮。以不变的痴心实现:“让每一个孩子就业成才”的笃诚诺言。
这个脚本开头的话外音也很纯朴:
两千多年历史的蜿蜒绵亘的辽河,一条从远古静静流淌而至的母亲河,滋润着秀美肥沃的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扶佑着天辽地广的辽宁。
流淌着一样的祈祷,一样的梦。
这里有自己的梦,自己的努力,自己看见的天空中的闪亮的星……
辽河之畔,鱼米之乡的铁岭。有一颗星。她就是铁岭市外事学校。它也和辽宁二千万同胞一起在开拓中前行。是许许多多闪亮的星群中的一颗,点缀着东北的天宇,点缀着东北教育的振兴的星空。
三十年风雨,三十年砥砺前行。让它成为辽宁乃至全国的一颗闪亮的星。是教育繁星中的一颗,一颗努力的星……
背景音乐是刘德华唱的那首《中国人》。
我对郭洪伟书记说:繁星中的一颗,一颗努力的星。就是《我们一同走过》这个纪录片或者宣传片的灵魂。潮汐不同的辽河,流动的时空在变,但永远不变的是学校的笃定诺言。学校的旧画面与新校区的画面交织是一种变迀,孩子十年前的旧照与今天的工作影像是一种巨大的反差,昔日农家落榜拙子、农家失学闺女变成空姐、国企老总、民营老板、电视台主持人、作家、政府官员……
这是真实的穿越。
巨大的变迁和反差。
这里有一种人间爱的力量,是与回忆的拥抱。
我说,这个毛片的原本,不管以后根据需要怎么剪?都要保留原来的毛片原本,在某种意义上讲,毛片原本更有留存的价值。
因为我在原片中找到了很多采访的线索,我将循着这些线索深入采访,会写出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并把这些故事和教育理念传达给社会,以期引起各界对教育的思考,也是尽了一点笔者的社会责任。
正像一位辽宁美女作家王晶在读完《 一所学校发展的逻辑,就是不断地塑造出让孩子产生动力可以复制的榜样》后,写给我的一段话。她说:
作为作家,我被这篇文章深深打动。文章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即通过塑造榜样、培养礼仪、强化实践能力,以及提供精神导引,来引领孩子们找到人生方向并实现个人价值。
它不仅是对铁岭外事学校教育实践的记录,更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刻反思。文章中,将抽象的教育理论具象化,李华校长不仅是教育的引领者,更是行动的楷模。她通过自己的行为,展现了教育的真正内涵——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品德,培养人格。
作者康锦达通过细腻的笔触,让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教育的深远影响。这种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不仅为孩子们指明了人生方向,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作为一位母亲和家长,读这篇文章也深受启发。它展示了教育的力量,我们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创造力、有信仰、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李华校长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是对传统“言教”的超越,它更加深刻、持久,能够触及人心。她让孩子们明白如何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作为家长,我们理应像李华校长一样,努力在日常生活中成为孩子的楷模,用行动而非空谈来激励他们。
我相信,当我们展现出对生活的热情、对工作的专注以及对社会的奉献时,孩子们会跟随并超越我们。
李华校长的实践提醒我们,教育无处不在,它渗透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家庭的支持,我们的孩子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这个《我们一同走过》的毛片中,我看到:
2013年10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到铁岭市外事学校视察时,听了学校多年来坚持扶贫帮困,把传递爱心视为己任。从1998 年起设立的“温暖工程”,截止到2013年10月,已出资近1400 余万元,资助了4000多名贫困生,使困难学生接受教育并顺利就业,实现了一人读书、一人就业、一户脱贫的扶贫宗旨。
王佑书从三个方面肯定了外事学校的教学特色和办学理念。
他发自内心的说:一是中职教育是弱势群体教育,你们不是高收费的贵族学校,也集团公司办学,你们却资助了那么多学生,你们是以贫扶贫,展现出强烈的社会担当;二是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突破传统的教书育人教育理念,你们是为育人教书;三是义务为社会开展文明礼仪知识传授与服务,传播文明道德风尚,体现了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和慈善家的悲悯情怀,其工作理应得到了人民的赞扬。
在这之前的2009年4月24日。
由铁岭市委宣传部、市明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民政局、市文局、市广电局、市文联、铁岭日报社、市工联、市慈善总会主办的铁岭市首届“慈善星”电视颁奖大会在铁岭广电大厦举行。
李华被授予《铁岭慈善之星》。
颁奖词这样写道:
温暖工程使众多窘困的孩子走向憧憬,
母亲般的慈爱让众多成才的学子心存感动。
女人的美,在容貌,在气质,更在爱心。
一诺千金,拈花微笑:
李华——也许时光让你不能永远年轻,
但你因慈爱而永远美丽。
我从毛片《我们一同走过》中看到:2020年疫情期间。
汪洋。这个从铁岭外事学校毕业的年轻女企业家长,当把口罩寄给自己的校长时,听到校长在打给她电话里说:谢谢孩子,谢谢小汪洋,你离开学校都这么多年了,还这么惦念我……现在铁岭买口罩太难了……
一句:铁岭现在买口罩太难了。
这句话道出了实情,那个时期,全球都买不到口罩儿。
这让汪洋做出了一个决定:向家乡铁岭捐赠价值300万元的口罩。
她把己签好的订单延期,把库房没有发出的口罩全部发到母校,由母校转赠铁岭老百姓!
我从毛片《我们一同走过》中看到:
尤忠山,铁岭外事学校的毕业生,在东莞完成了财富自由,开了30多家奶茶连锁店,但他宁肯放弃更大的收益,每月拿出15天时间,回家陪伴父母。
他在回母校座谈会讲了这样几句话:
爱家爱父母爱国家是母校给我的信仰,我要把这种信仰变成行动。这也是对母校最有用的回报!
……
以上内容,只是笔者从毛片《我们一同走过》中撷取的技言片语。如果加入细节刻画,一定是令人致敬的故事。(在以后的章节里我会慢慢地讲叙)。
我曾问过郭洪伟书记:你为什么要牵头做一个这样的片子。
他若有所思:一种理念的力量,这种力量很神秘,它凝聚了一种爱,还有心灵的契合——回故我们师生一起挽着手走过的路,就是奔着一个目标:让每个孩子在这里懂事了,找到一份安身立命令人羡慕的工作。
他的话很朴实。
他把一首他写的歌词让我看。
歌名叫《美丽的外事我的家》
每当那树上的鸟儿飞离了枝丫,
每当那天边的月儿带走了晚霞,
我就会在梦中,想起那外事,那是我可爱的家。
啊啊啊,家是那栋梁的沃土,家是那盛开不落的花。
只要是外事学子,外事学子,我就会爱上她,就会爱上她。
啊啊啊,家是那燕子回归的巢,家是那海上前行的塔。
……
我知道,这首歌,己经在外事学校传唱,己经用音乐艺术表达了情感的升华。也唤起了走出校园学子对青春年华的回望……
最后,郭洪伟书记说:因为有爱,才会唤起激动。
任何一块地方,有了爱,才有激情的空间,才会产生力量。
这话也许是解读出了,偏安一隅的铁岭外事学校成功的神秘力量!
30年的力量,那就是爱的力量。
因为走进外事学校的孩子,几乎都是农家孩子,而且许多孩子是想念书,家里拿不出钱的孩子……
李华拿出积蓄,给孩子资助上学,念完书找到工作再慢慢还,没有期限,可以还,也可以不还。
还了,是心意。
不还,是学校的资助。
在学校己经老旧的帐本上有记录的是:一共资助了4000多名贫困生,约1400 余万元。
原铁岭经济开发区中学党支部书记,常务副校长,退休后,曾任铁岭外事学校执行校长的计挂英,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能让家庭困难孩子上学念书,是铁岭市外事学校1998 年起设立的温暖工程,并设立了七项奖学金,主要目地是实现了一人读书、一人就业、一户脱贫的扶贫宗旨。
当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她提起当时辽宁省教育厅一位领导来校视察时说的话。
她说,这位领导讲话很有特点,也特别有感染力。他说:
这个的温暖工程的社会意义,是为寒门学子安身立命,体现了李华校长是个教育家而非企业家的品质,是有社会责任感的,老百姓喜欢和渴望这样的校长,这样的学校越多,国家才会越好,我们社会需要有爱心为人民服务,掏自己腰包让寒门学子成材的人。什么是教育专家?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专家。说嘴没用!最有用的是像铁岭外事这样的学校,学生没钱可以进来读书,进了学校我就像进了家,不愁吃喝,还管就业!成了人材!做了父母都做不了的事情,什么是高尚,这就是高尚!李华校长现在是劳动模范,是人大代表,是全国三八红旗手,这就对了,我看还应该把她抬得更高!
因为,这样的校长,不仅在家乡会受到尊重,就是抬到世界,不管你是什么皮肤,什么国家?说什么语言,都会对她尊重。
有知情人说,李华办学校时,她正担任铁岭电视台《金桥》栏目的主持人,是很风光的时候,有时下班都会有人给她送鲜花。一个知名的主持人转身去做苦哈哈的教育?脱身繁华而谋求梦想,这是普通人所不能理解的,存在其中的是理念和纬度。
有知情人说:李华的理念和纬度来自血脉的传承。
他的太爷一位叱咤风云的老革命家李运昌。
笔者从中顾委网站的史料查到开国功臣李运昌的一些资料:
李运昌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的侄子。
1925年,17岁的李运昌由李大钊推荐考入黄埔军校四期。1927年,19岁的李运昌领导了普宁农民暴动。
1937年,29岁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李运昌领导发动了冀东抗日武装暴动,成立冀东抗日联军。
1939年,31岁的李运昌任中共翼热辽区党委书的兼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期间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副司令员、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委员。
1945年11月任热河省政府主席。1946年6月兼东北行政委员会冀察热辽办事处主任、冀察热辽军区副司令员、中共冀察热辽分局委员。
1949年1月担任中共热河省委书记。
毛泽东主席曾亲笔写了:“没有你李运昌,就没有冀东革命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交通部常务副部长、党组书记,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专职),国务院司法部第一副部长等职。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在中共十二、十三大上,连续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2003年10月当选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 2008年10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笔者在史料里查到党中央在1949年10月31日给東北人民自治軍軍政人員的任命。
(全文如下)
東北人民軍軍政人員任命
决定以林彪為东北人民自治軍总司令,吕正操為第一副司令:李運昌為第二副司令,蕭勁光為第三副司令兼参謀長 彭真為第一政治委員,羅荣桓為第二政治委員:程子華為副政委.程子華李運昌現在錦州指揮,暫不去热河冀東
中央卅一日
有人对笔者说,李华的质朴倔强,怀惴理想,话语铿锵,激情燃烧,敢于担当的性格,与家族血统基因有关,与家族红色影响有关。
李华在一篇日记中写道:
………对于太爷的印象至今还是很深刻。
第一次见到老人就和别的老人不一样,穿的很平常 但是老人的气场很大。满脸慈祥,声言洪亮,满腹经纶,好有气势。
那时候很小,只知道太爷是个驰骋疆场的将军。
后来,去了辽沈战役纪念馆。当看到老人家的年轻时照片,看到当年太爷叱咤在辽沈战役的战场的图片,知道解放战争时期,老人家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副司令员,是同林彪一起来自黄埔军校,又是东北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一员名将。
打开尘封的历史我也看到:我的太爷19岁就领导了普宁农民暴动;29岁就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领导并发动了冀东抗日武装暴动,成立了冀东抗日联军;31岁任司令员。在冀热边抗日民主根据地,李运昌被传说成了“李云长”,当时关里的民谣曾这样传唱“李云长,大忠良,骑红马,挎大枪,打日本,捉豺狼”。
“李云长”成了抗日期间苦难冀东人民心中的传奇……
晚年的太爷任黄辅同学会会长,他说:他要做好两件事:一件是继续弘扬李大钊思想,使“大钊精神”代代相传;另一件是践行黄埔同学会的宗旨,为祖国和平统一做贡献……
从这篇追忆的日记里,笔者看到她对太爷的眷恋,也看到了红色基因传递给她的能量。是一样的真心,一样的信仰,一样的路……
笔者找到李华在《纪念黄埔军校建校95周年》大会上的发言。(部分抄录)
我是铁岭市外事学校办学人兼校长,是铁岭市民革副主委,分管祖统工作、铁岭市黄埔后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会员。
我的祖籍是河北省乐亭,曾祖父李运昌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的侄子。1925年17岁的曾祖父李运昌先生在先哲李大钊的推荐下考入黄埔军校四期学习。
建国初期,离开军队的曾祖父受命组建交通部并出任党组书记兼部长。文革时期受到四人帮迫害,一九七九年曾祖父得以平反昭雪时,已是72岁的老人。
接受邓小平同志指令,从流放的江西回京与魏文伯重组司法部,出任党组副书记、第一副部长。2003年以95岁的高龄接任徐向前元帅任全国黄埔同学会第四任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2008年与世长辞,享年101岁。
…… 新中国成立后,老人家兢兢业业,忘我工作的同时,写下了200多万字的抗日战争文献回忆录,刊载于各级报刊并结集出版发行。1982年退居二线后,积极参加指导编写地方党史和革命斗争史,以资政育人。老人家1986年在中央顾问委员会工作时,再一次受命筹建 “辽沈战役纪念馆”。老人家全程参加了纪念馆的建设工作和纪念馆隆重的落成典礼仪式。
……老人家一生戎马倥惚、叱咤风云、战功显赫,从他加入黄埔的那一刻起,就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也是千千万万黄埔军人的楷模。
抚今追昔,95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共同创建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成为当时的革命摇篮。一批批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担当主力、英勇奋战、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
黄埔精神承载着国共两党两度精诚合作的光辉史实,体现了共同捍卫祖国主权、领土完整的坚强信念,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黄埔精神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和不朽的生命力。
当今的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推行“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对于中国实施贸易战进巧极限施压”,拉帮结派狙击中国高科技企业。
台狮势力虽然没有公开反对“一个中国”,但是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及其“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内涵,破坏了两岸政治互信的共同基础,致使两岸关系陷于僵局之中。
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作为黄埔后人,传承和弘扬黄埔精神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以个人浅见新时代传承黄埔精神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弘扬黄埔心系天下,志存高远的爱国精神
二,弘扬黄埔精诚团结,英勇奋斗的无畏精神
三、弘扬黄埔奋勇无畏,敢于献身的牺牲精神
四、弘扬黄埔顾全大局,牺牲小我的奉献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已经成为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实现民族团结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黄埔精神,旗帜鲜明反对一切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言论和行为,把握历史机遇,担当历史责任。
……办好自己的事,任它雨骤风狂。不屈的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
………
这篇日记,是一个黄埔后代的庄重宣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基因的遗传大于教育环境,骨子里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血脉里流淌的东西,是灵魂的传递,是家族意识和信仰的延续。
………
在李华另一篇日记里。
他这样写道:
今天铁岭市教育局民办教育行业党总支率领民办教育协会成员到锦州参观学习锦州民办教育党的建设经验,之后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踏进纪念馆。
参观后,我感概万千:锦州这座英雄城,也是我家族复杂情感之地。
1986年在中央顾问委员会工作的曾祖父,再一次受命组建辽沈战役纪念馆,并参加了纪念馆隆重的落成典礼仪式。
同在这座英雄城市,一边是功勋卓著的开国功勋曾祖父李运昌,另一边是因历史问题在锦州监狱羁押22年的外祖父李德全,外祖父年少中秀才,后任伪满洲国警察署署长,作为满族正黄旗后人,外祖父走的是效忠朝廷而最终走入监狱,七七年刑满释放后,外祖父被我父母接到我的家里,博学风趣的外祖父经常教我和我的同学们写毛笔字,诗词,日语,规矩礼仪……,
不能工作就业的姥爷不甘空度虚日,以写对联,代写书信,做灶糖等换取一些收入己补贴家庭生活,直至离世。
人往往在历史动荡节点的选择,决定了人生不同的选择而产生的不同落点。
吾辈今天的一点成绩无法超越我的父辈,更无法与我的祖辈相比,唯有正直善良,勤奋努力,唯有为社会多做贡献才不枉为他们的后人!
有位知情人说,李华的父亲因为社会关系和家庭成份的原因,不能被重用,但人生却充满了蓬勃的朝气。
这位知情人说:李师傅长得很帅,眉宇间闪着一种英气,风趣幽默,口才超级棒。在厂里是手艺超群的八级大工匠。工资和厂长一样多,这是什么?这就是活出了精气神,这种精气神像地下的岩浆一样,是遮盖不住的。
这位知情人最后说:我想,这其实这就是血脉的力量……
还有一篇日记里,李华这样写道:
今天是黄埔军校成立97周年纪念日,也是全国黄埔同学会成立37周年纪念日,
铁岭市黄埔同学会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暨庆祝黄埔军校建校97周年,秘书长王简,黄埔后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原市政协副主席辛颖等一行16人来到西丰杨靖宇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三师史实陈列馆和城子山抗日根据地遗址参观学习。
这些流淌着精诚热血的黄埔后代们,踏着抗联的足迹回顾着先贤的爱国历史,纷纷表示,要把黄埔精神传承下去,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贡献。
我能告诫自己的,只有一句话:吾辈当自强,民族才强大。
笔者从李华的日记中看到这样的记录:
在黃埔百年 薪火相傳,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紀念活動在2024年5月17日在丹東隆重舉行。
全国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陳知庶(陳賡大將之子),遼寧省政協原副主席、黃埔親屬代表王鬆,遼寧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王東秀等領導到會並講話,省內黃埔親屬代表共110人出席開幕式。
座談會上,6名黃埔親屬代表先後表达的自己的心声。我发言的题目 《 怀念我的太爷--李运昌老人》
我在发言中介绍了太爷李运昌的生平,表达了感谢党和政府对黄埔人的重视与关怀我为自己是黄埔后代的自豪。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黄埔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不断前行。我的自勉是:站在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节点,在黄埔精神的引领下,我将坚守“让更多的孩子就业成才”的办学宗旨不动摇,责无旁贷把“黄埔精神”代代传承下去、把黄埔故事讲下去、把黄埔情缘延续下去,更有使命把黄埔精神传承给中华民族后代子孙,永远铭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民族之目标,也是每个华夏子孙的目标。
融和观,是李华传承黄埔精神的一个观点,她说,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在个区域,当构建了一个发展空间的时候,没有精神界碑而只有物质地盘时,你是成不了大事的,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讲到这里,她对我说:我非常喜欢刘德华在台湾唱的那首《中国人》。
歌词太动人了。
我说,刘德华在我心中,是文艺界的天花板人物,我还很佩服一个人,那就是胖东来的掌门人,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国情怀,有着巨大的感染力量。
李华若有所思地望着窗外,默默地打开手机说,我也很想听。
一个熟悉的旋律响起。
五千年的风和雨啊 藏了多少梦
黄色的脸黑色的眼 不变是笑容
八千里山川河岳 像是一首歌
不论你来自何方 将去向何处
一样的泪 一样的痛
曾经的苦难 我们留在心中
一样的血 一样的种
未来还有梦 我们一起开拓
手牵着手不分你我 昂首向前走
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
五千年的风和雨啊 藏了多少梦
黄色的脸黑色的眼 不变是笑容
八千里山川河岳 像是一首歌
不论你来自何方 将去向何处
一样的泪 一样的痛
曾经的苦难 我们留在心中
一样的血 一样的种
未来还有梦 我们一起开拓
………
听罢,她竞热泪盈眶。
她流泪,也许还有其他原因,因为她骨子里就是感性情绪很浓的人……
我说:作为黄埔后人,正黄旗后裔,你做得也很棒!在一个自己说了算的地盘上,创造了一个有爱有情有悲悯和理念的一方天地,你没有辜负自己的家族。刚才你说的融合观,是有普世价值的。融合是思想的融合,观点的融合,情感的融合,悲悯的融合,在一个单位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一个掌船人如里没有唤起同心协力的群体激情建立起共同命运体。这个单位,尤其是民营单位,是走不远的,甚至是一地鸡毛,寸草不生,也不可能繁荣发展。我在你的学校看到一种气象,就是有一种静,就是孩子们沉侵到学习时的静,还有一种动,就是充满血性的操着刀枪剑戟的动……
静能入神,动则刚健,这才是学校应有的气象。
我说,在学校的电梯口看到了样两句话:
“择一事终一生”的执著专注
“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
我想,这两句话代表着一种精神坐标,也是我们学校的座右铭!
那天,笔者在准备离开铁岭外事学校返沈时,一位在北方城市幵了20家“婆婆家”连锁店的毕业生,执意要送我。
我说你己经开了10多个小时的车来学校看望校长和老师,又要送我,那太辛苦了……
他说:我是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这是我的家,家里来了客人,怎么能不送啊。
他这话令我心热。
在送我回沈阳的路上。
他给我讲了一件事。
30年庆典的日子里,他提了一个建议在深圳30年庆典的主会场给李华校长颁发一个育人终身成就奖。
领奖词是这样一段朴素的文字:
文明的方式是不需要仪式和排场的,但在铁岭外事学校建校30年的会议现场,我和我的走出学校多年的同学们有一个愿望。
给我们内心和外表都很美丽的李华校长颁发一个育人终身成就奖。
这个奖无关政治也非权威。
只是对一位为学生灌注了全部心血的人,对有一颗悲悯爱心的人,对一位创造了三十年毕业生百分之百就业的人。对一位让数以千计的寒门小鸭成为白天鹅的人。
仅此这些足以令人钦佩并为她颁奖。
因为她是真实、可信、素洁且令人难以忘怀,是可以称为妈妈的人。
他最后说,很遗憾。
这个建议没有被李华校长接受。
而最终放弃。
见习编辑 李仁杰
责任编辑 宋茜
责任校对 杨芳
审核总编 傅强
来源:辽宁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