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基本情况(三)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30 20:17 2

摘要:雷爱文,男,汉族,1973年8月出生,江西高安人,中国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接《202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基本情况(二)》(以姓氏拼音为序)。

雷爱文,男,汉族,1973年8月出生,江西高安人,中国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雷爱文于1995年9月—2000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8月—2003年2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3月—2005年2月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研究助理;2005年3月任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入选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计划;2014年7月任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201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24年1月当选为中国化学会会士。

雷爱文的研究方向为有机合成化学、物理有机化学。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黎书华,1969年7月生,湖南衡阳人,理论与计算化学专家,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黎书华于1990年获得中南工业大学化学系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93年获得中南工业大学化学系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获得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理论与计算化学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1998年在南京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8年—2000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2002年起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和“第九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资助;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1年—2014年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2015年—2019年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执行院长;2017年当选为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2019年起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黎书华长期致力于理论化学新方法的发展和化学反应微观机制的研究。

推荐人:郭子建院士。

李春忠,男,汉族,1967年12月出生于山东定陶,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盟员。现任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1989年7月本科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无机化工专业,1997年3月获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11月晋升教授,2001年3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8年10月校特聘教授。2002年1-2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教授,2006年7月-2009年7月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客座教授。2002年7月-2015年11月任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15年11月-2018年12月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18年12月起任化工学院院长和上海多级结构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24年7月,任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主要从事功能纳米材料及材料化学工程领域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纳米能源材料精准构建及应用,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与加工,纳米材料制备的化工基础与过程放大等。

推荐人:朱为宏院士。

李丹,男,1964年生,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会士,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丹于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就读于中山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84年至2016年在汕头大学工作;1988年9月至1993年4月就读于香港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任汕头大学副校长;2014年7月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16年10月到暨南大学工作,任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首任院长。

李丹从事超分子配位化合物及其集聚体的设计、控制合成和功能化研究。

推荐人:陈小明院士。

李富友(FuYou Li) ,男,1973年3月生于浙江临海,汉族,籍贯浙江象山,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4月参加工作,200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1991-1995,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5-2000,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博士;2000-2002,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工作,博士后;2002-2003,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工作,讲师、副教授;2003-2006,复旦大学化学系工作,副教授;2006,复旦大学化学系工作,教授 ;2011年起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研究所支部书记、副所长以及复旦大学化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发光材料及其生物应用研究,研究内容涉及:1.上转换发光材料(包括稀土纳米材料和小分子染料)用于生物成像;2.反应性发光探针(包括荧光染料和磷光铱配合物)用于生物成像;3.发光材料用于食品检测和疾病诊断 。

推荐人:樊春海院士。

李广社,男,汉族,1967年5月生,山西阳城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2010年7月加入农工党。现任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吉林省分析测试技术学会理事长、农工党吉林省委会副主委、农工党长春市委会常委、吉林省政协委员。

198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94年,获吉林大学凝聚态物理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吉林大学无机化学理学博士学位,导师是冯守华院士。1997年8月-1999年末在西安交通大学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是姚熹院士。2000年初-2001年8月,在日本东北大学超临界技术研究中心任非常勤讲师,和Hiroshi Inomata, Richard L. Smith等教授进行合作研究,从事先进纳米粉体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2001年-2004年在美国杨佰翰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合作研究,研究方向是纳米材料的热力学性能 (Energetics of Nanomaterials), 合作教授分别是Brian F. Woodfield, Juliana Boerio-Goates和Alexandra Navrotsky博士。2004年初回国到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在JACS, APL, Adv. Mater, Chem. Mater.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过多篇重要论文。迄今共发表论文40余篇。

推荐人:李玉良院士。

李浩然,男,1964年1月生,湖南湘潭人,现任浙江大学理学部常务副主任、化学学科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化工学科化学工程专业精细化工方向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离子液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化学热力学与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计算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化学学报》、《化工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和《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编委、浙江省化学会副理事长,被研究生评为首届浙江大学“良师益友”,被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评为“我最喜爱的教师”。

在医药化工的绿色化学研究方面,承担着多项包括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合同,长期为化工医药企业服务,将前沿高新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同事一起先后完成了维生素E、维生素A、b-胡萝卜素、维生素H、虾青素及其中间体异植物醇、b-紫罗兰酮、烯炔醇、甲氧基丙烯、对甲酚、去氢芳樟醇及芳樟醇等大型产业化项目,使我国维生素E、A居世界前列。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2项、二等3项。申报发明专利30多项,授权20多项,2007年11月荣获中国发明协会第三届“发明创业奖”。“维生素及类胡萝卜素的绿色合成新工艺及产业化”获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李晋平,男,汉族,1964年4月生,山西大宁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西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学科带头人 。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副院长,气体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山西省煤层气高效开采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会评专家,兼任Chin. J. Chem. Eng.等期刊编委 。

李晋平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气体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研究:1、分子筛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MOFs) 等多孔材料的制备、功能化,以及其在能源气体的分离与纯化相关方面的研究,包括低浓度煤层气脱氧与除氮的高效富集,以及低碳烃混合物的高效分离和纯化。2、氢能利用方向:光电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能源小分子(水分解,固氮等)光电催化转化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 。

推荐人:徐春明院士。

李隽,男,汉族,1962年3月生,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师从中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院士和量子化学家刘春万研究员,获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起先后在德国西根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NNL)工作。2004年入选清华大学“百名人才引进计划”,被聘为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于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0年入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Fellow)、2020年入选中国化学会会士。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

李隽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化学、计算催化化学和重元素相对论量子化学。他在单原子催化、镧系和锕系重元素化学、原子簇化学和能源材料科学等领域,开展了系统和深入的理论研究。

主要学术贡献(与实验科学家合作)包括:发现锕系元素与惰性气体的化学成键及元素周期表中最高氧化态和稀土元素+V氧化态;提出“单原子催化”(Single-Atom Catalysis)和“单团簇催化”(Single-Cluster Catalysis)的概念,发现纳米催化中“动态单原子催化“(DynamicSingle-Atom Catalysis)的作用;发现金-20纳米团簇的四面体结构及“硼墨烯”(borophene,类石墨烯)和“硼球烯”(borospherene,类富勒烯)等硼团簇的结构及其芳香稳定性,提出团簇“立方芳香性”(cubic aromaticity)概念等。

提名人:叶国安院士、于吉红院士。

李振

李振,1976年8月生,博士,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1997年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 年于武汉大学化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导师:秦金贵教授);2003年至2004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从事研究工作(唐本忠教授实验组);2010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从事研究工作(Seth Marder教授研究组);2014年1-2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Visiting Professor,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9项,多次获奖。

推荐人:唐本忠院士。

林璋

林璋,女,1971年6月25日出生,福建福清人,中共党员,重金属污染控制化学专家,中国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3年7月,林璋获得厦门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1996年7月,获得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硕士学位。1999年7月,获得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1999年8月至2004年2月,先后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2月至2015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部主任、课题组组长、博士生导师。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年4月至2017年7月,任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2017年7月至2020年4月,任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副院长、教授。2020年,任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4月,任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2021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25年,当选中国化学会会士。

林璋长期致力于重金属的处理基础研究及重金属固体废弃物处置新技术的研究,在环境重金属污染科学认识及实际处理中做出了重要贡献。2024年,获得第十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2025年,获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

推荐人:谢素原院士。

刘国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沪港化学合成联合实验室主任、课题组组长。

2002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师从陆熙炎院士;曾先后在理海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和担任研究助理,2007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并进入上海有机所金属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刘国生研究员围绕过渡金属催化C-H键的活化和C-F键的形成这两个研究热点和难点,对烯烃的直接选择性官能化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兴趣包括过渡金属催化烯烃、炔烃及芳烃的氟化,金属有机催化形成C-F键的机理研究,过渡金属催化下使用O2和H2O2为氧化剂对烯烃和芳烃进行氧化官能化,氟化杂环芳烃的合成研究。

推荐人:游书力院士。

刘磊

刘磊,1977年7月出生于安徽滁州,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生命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

刘磊于1999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毕业,同年赴美国留学;2004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7年在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化学生物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07年回到中国,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工作,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加入九三学社;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担任清华大学化学系副主任;2023年获得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第二期资助;2024年获聘为拜耳讲席教授。

刘磊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蛋白质的化学合成。

刘鸣华

刘鸣华,男,1965年12月出生,籍贯江苏江阴,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1998年2月参加工作,198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南京大学,后在日本埼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日本科学技术厅理化学研究所、东京农工大学、中科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中科院基础科学局等。其主要研究领域是界面组装体的超分子手性研究,基于新型两亲分子的组装,生物分子的组装与功能化和有机凝胶与软物质材料研究等,曾获2004年度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技术奖(CAIA)一等奖。2013年6月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现在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局长;现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1. 界面组装体的超分子手性研究-从非手性分子到手性组装体;2. 基于新型两亲分子(bolaamphiphile, gemini amphiphile)的组装;3. 生物分子的组装与功能化;4. 有机凝胶与软物质材料研究。

来源:噼哩啪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