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催眠培训市场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尤其是县镇居民,开始关注和投资所谓的“高级催眠疗愈师”资格证书。然而,这些培训背后,藏着怎样的行业套路?学员花费数万元参加的培训课程,是否真的能带来实际的收益与职业发展?当催眠培训成为某些人“挣钱”途径时,它究竟给
近年来,催眠培训市场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尤其是县镇居民,开始关注和投资所谓的“高级催眠疗愈师”资格证书。然而,这些培训背后,藏着怎样的行业套路?学员花费数万元参加的培训课程,是否真的能带来实际的收益与职业发展?当催眠培训成为某些人“挣钱”途径时,它究竟给社会带来了哪些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催眠培训市场的现状,揭示其中的营销套路,分析为何许多学员在高额学费的背后,获得的却是“废纸”般的证书。同时,本文还将讨论如何避免被这类培训带来的“智商税”所坑害。
催眠作为一种神秘的心理学技术,长期以来被赋予了强大的心理控制与治疗能力。随着催眠疗法逐渐走向大众,许多培训机构纷纷涌现,声称能够教会学员一系列“神奇”的催眠技巧,甚至承诺“学完就能接个案赚大钱”。这些机构的运营模式不乏带有“金字塔”特点的传播机制,其中最具特点的就是通过“熟人推荐”的方式扩大招生规模。
这种培训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零门槛”——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加入,且不需要任何心理学背景。这使得许多心怀转行或增收梦想的普通人,纷纷投入其中。然而,这种开放的市场同时也给了不法商家可乘之机。
在我国,心理学与心理咨询行业的资格认证及规范管理一直处于薄弱地带。自2017年9月国家取消了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考试后,整个行业进入了“无证可查”的状态。许多培训机构打着“心理疗愈”的旗号,举办课程,但它们所颁发的“证书”根本不被国家或行业认可。尽管如此,依然有大量学员上当,成为这种无门槛培训市场的受害者。
黄英,山东某市的居民,借钱学习催眠的经历,揭示了催眠培训市场的一角。黄英曾是化妆品生意的经营者,之后又试图进入网约车行业,但都未取得预期的成果。听说有朋友通过催眠课程每小时能赚上百元,她心动了,并决定投资近4万元参加催眠培训课程,期望能像朋友一样通过学习催眠赚取高收入。
然而,黄英的学习经历远远没有她预想的那么顺利。在报名参加“元式催眠”的高阶课程后,她发现课程内容十分空洞,讲授的技巧既不实用,也没有理论依据。课程中所谓的“借力毛主席的力”解决困难等荒诞的说法,让黄英彻底失望。更让她愤怒的是,催眠机构不仅拒绝退费,还用“已经消费”的理由,强迫她继续推销课程以获得提成。
像黄英这样的遭遇在催眠培训行业中并不罕见。许多学员发现,自己所获得的“证书”根本无法在行业中得到任何认可。更糟糕的是,许多人还在“高阶”课程中遭遇更深的套路,培训机构通过引导学员进行“拉新”和推荐,形成了典型的“传销式”运作模式。即使学员反映问题,培训机构通常会以“未达到要求”的理由将问题推给学员本人,甚至劝说其继续参加其他收费课程。
催眠培训机构的营销手段不容小觑,尤其是在心理学和心理咨询领域几乎没有行业监管的情况下。这些机构善于利用学员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弱点,通过夸大其词的宣传手段吸引人群。
首先,机构通过“熟人推荐”的方式快速积累学员。学员的亲朋好友被引导参与培训,而这些培训后学员又成了新的推销员。通过这种“熟人效应”,机构能够扩大影响力,并在学员中形成“引荐奖励”的机制,使得每个学员都成为新学员的“销售员”。
其次,机构往往通过“快速致富”的承诺来吸引学员。在很多宣传中,培训机构宣称“学完就能接个案”,并能“轻松赚大钱”。这种通过“轻松赚钱”来吸引人群的方式,尤其吸引了那些有经济困境或渴望快速改善生活的学员。然而,这些培训内容往往缺乏实际应用价值,根本无法兑现机构的承诺。
机构还巧妙地利用了心理学中的“权威效应”。例如,他们会让学员在课程中学习一些看似科学实则毫无实用价值的技巧,如“时间线规划未来”,或者声称通过催眠可以治疗子宫肌瘤、让绝经女性恢复月经等荒唐话术。这些“神奇”的疗效宣传,利用了人们对于心理治疗的迷信心理,导致不少人不惜高价学习这些“伪科学”的技能。
我国的心理学培训市场在法律层面存在着巨大的空白。2017年,国家取消了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这一政策改变让心理学领域的从业者和相关培训机构进入了无监管的状态。催眠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本应有相应的资格认证,但由于缺乏监管,催眠培训市场成为了各类培训机构肆意炒作的温床。
此外,虽然国家对心理咨询行业的资格认定已逐渐放宽,但这也导致了市场上的“野路子”培训泛滥。培训机构不仅自行颁发证书,而且培训内容没有任何标准化,很多课程根本不符合医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则。由于这些机构并不受教育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的管控,导致学员在接受不规范培训后,既无法获得实际的技能,又无法通过正规途径维权。
这类培训背后的伦理问题也不容忽视。催眠培训机构往往以“心理疗愈”或者“心理治疗”为名,吸引大量需要心理咨询的学员。然而,许多学员并未真正受到专业的心理疏导,而是在接触了伪心理学知识后,反而被误导,甚至有时导致其心理状态进一步恶化。
避免成为催眠培训“智商税”的受害者,首先要了解正规心理学培训的标准。正规心理咨询师的培养需要通过多年系统的学习和严格的临床实践,而非几天几万元的短期培训。
其次,要理性看待催眠培训机构的宣传。许多培训机构通过夸大效果、承诺高额收入等方式吸引学员。在选择任何培训课程时,务必了解该机构是否具备合法资质,是否提供可验证的课程内容及资质证书。避免盲目听从“熟人推荐”而不做充分调查。
最后,学员要有足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要被“轻松赚钱”的承诺所迷惑。在选择任何培训课程时,要对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合规性保持警觉,避免陷入那些看似吸引但实则虚假的培训陷阱。
催眠培训市场的迅速扩展,揭示了现代社会教育培训领域的诸多乱象。虽然催眠培训对于心理治疗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现实中,许多培训机构通过不规范的手段,掏空了普通人的钱包,却没有提供相应的实际价值。作为消费者,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选择培训课程,避免成为“智商税”的受害者。同时,也希望政府能够加强对这一行业的监管,为社会提供更加规范、有效的心理培训服务。
#智商税 #催眠培训 #市场监管
来源:炎哥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