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下旬,美国政府突然宣布:自8月29日起,暂停对价值800美元及以下的进口包裹给予免税待遇。表面上打的是“保护本土产业”这块金字招牌,但背后的算盘,明眼人都看得清。美国这边刚一拍板,世界邮政体系瞬间炸锅,联合国万国邮政联盟最新统计,25个成员国家直接暂停向美
8月下旬,美国政府突然宣布:自8月29日起,暂停对价值800美元及以下的进口包裹给予免税待遇。表面上打的是“保护本土产业”这块金字招牌,但背后的算盘,明眼人都看得清。美国这边刚一拍板,世界邮政体系瞬间炸锅,联合国万国邮政联盟最新统计,25个成员国家直接暂停向美国寄送包裹,涵盖欧洲、亚洲、大洋洲一大批经济体。
俄罗斯、保加利亚、韩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瑞典、瑞士、丹麦、澳大利亚、印度、日本、泰国、新加坡……名单一长溜,谁还敢说这是“孤立现象”?这哪里是贸易技术壁垒,分明是一次跨洲联动的系统性反制。
细看这波操作,美国人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以往“800美元免税”这条政策,是美国吸引全球电商、带动消费升级的核心保障。现在说停就停,所有海外电商平台直接懵圈,低价包裹进不了美国市场,全球物流公司只能被迫暂停业务,连带着美国国内的终端用户成了最大输家。
可这个锅,美国政府肯背吗?不答应!一纸新规,丢出一堆“数据安全”“申报透明化”的官样文章,连关税申报电子数据都要“提前报送”,明着就是把成本和风险甩锅给合作方。邮政巨头们懂行,立刻踩刹车。俄罗斯邮政、保加利亚邮政、韩国邮政部门,全部在第一时间宣布暂停业务。
韩国用户要想寄包裹,还得乖乖用UPS,且所有关税由收件人自掏腰包。欧洲的老牌邮政体系也不是吃素的,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瑞典、瑞士等纷纷跟上,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印度等亚洲经济体迅速表态。25国联动,背后的信号比关税本身更具冲击力。
美国这波操作,已经让全球供应链陷入新一轮混乱。原本美方想借关税政策打压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势头,结果没想到全球范围内的反弹如此迅速。全球贸易链条本就是高度耦合的系统,美国一边喊着“本土优先”,一边却离不开全球制造和分工。
现在各国连包裹都不送了,美国电商、零售、制造、物流等环节直接断链,损失最大的是谁?美国自己的中小企业和消费者。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甚至引用凯托学会的报告,公开指出美国政府的这套政策其实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对低收入群体杀伤尤其大,还会让物流公司雪上加霜。别的不说,光是包裹积压、清关延误、物流成本飙升这几项,就足以让美国本地市场怨声载道。
再看印度这边,压力山大也没在怕的。8月27日零时,美国对印度商品加征25%惩罚性关税,总税率直接飙到50%。纺织、服装、珠宝、海鲜、皮革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首当其冲,印度出口企业一夜之间压力倍增。美国总统特朗普这次亲自下场,还专门签署了行政令,理由是印度“直接或间接进口俄罗斯石油”,给了个21天谈判窗口,结果谈了五轮还是没谈拢。
按照美印贸易结构,2024年美印货物贸易规模高达1288亿美元,印度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高达458亿美元。美国这波加税,直接冲击印度482亿美元出口,凯投国际甚至预测,印度今年和明年经济增速要分别下滑0.8个百分点。印度最有活力的纺织业重镇——蒂鲁布尔、诺伊达、苏拉特的工厂,已经有不少被迫停工停产。
可莫迪政府态度很硬。莫迪几次公开发声,“承压但不妥协”,你美国要打贸易战,那对不起,印度人可以忍,但绝不会低头。农民、畜牧业者、小企业的利益,哪怕付出再大代价也不会让步。莫迪还强调了“印度制造”,不管赚的是美元还是英镑,关键是“让印度人的汗水和辛勤劳动惠及本国”。特朗普几次想打电话找莫迪,结果都被拒之门外。
印媒分析,这一方面体现了莫迪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是对美国“先发通话后单方面宣布协议”的套路心存戒备。现在美印贸易谈判陷入僵局,美方代表团本来8月25日要访新德里,结果临时推迟,关税政策照常上路。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还在打太极,说希望10月底前敲定贸易协议,印度外长苏杰生则强硬回怼,称“美国对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审查不可接受”,印度国家利益优先,绝不会轻易让步。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没有选择报复性反制措施,而是大力推动出口多元化。政府立刻启动2000亿卢比的出口促进计划,简化信贷、补贴受损企业、推广“印度制造”。中国、拉美、中东市场被列为重点拓展方向,纺织、食品加工、皮革、海产品等核心品类全线出击。印度央行也出来站台,表态会保护本国经济免受美方高额关税冲击。
商工部长戈亚尔还透露,印度将通过减税支持食品加工、纺织等行业,刺激内需,缓解关税冲击。政府还号召全国小商家、企业积极张贴“印度制造”标识,全民动员升级制造业,让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这手稳住内盘、扩展外盘的打法,虽然短期内未必能消化全部冲击,但对外释放的信号很明确:印度可以承压、能转向、敢亮剑,不会被美国牵着鼻子走。
中国这边,动作更耐人寻味。刚刚在天津举办的上合组织峰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见了到访的印度总理莫迪。会见场面低调务实,但信号却非常清晰:中方不但欢迎印度参加上合平台的多边合作,还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同印度“站在一起”的战略定力。
与此呼应,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洪也在“2025年上合峰会:重置中印关系”研讨会上公开致辞,专门就中印关系、两国在上合组织多边框架下的合作等议题与印度战略界人士深度交流。这可不是走过场。上合组织本就以“安全合作、经济合作、人文合作”为三大支柱,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两大新兴经济体,能否在动荡环境下守望相助,直接影响着区域格局稳定。
值得玩味的是,这场“峰会外交”开在中美贸易冲突、全球邮政系统大动荡的特殊时点,印度又是美方新一轮关税打击的直接对象,中方主动向印度释放善意,实际效果比单点发力还要强。有人担心中印边界历史遗留问题影响两国合作,这种说法其实低估了两国处理分歧的能力。
印度经济遭遇外部打压,中国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借多边平台持续释放合作信号,这种战略耐心和宽广格局,不仅让印度有了喘息的空间,也让美方的“小圈子”策略失了分寸。美国通胀高企,国内矛盾加剧,靠打压别国出口、挑动全球贸易壁垒就能解决问题?这逻辑说服不了世界,也说服不了美国自家选民。
值得一提的是,25国暂停对美包裹业务,不是中国动员、更不是中国主导,完全是各国独立判断下的集体反应。中方反而成了最大赢家——没出手、不背锅,还能通过上合组织的多边外交平台,不动声色地拉近与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距离。这种“大国不争一时之气”的战略智慧,远比强硬对抗更能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来源:洞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