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持久战和人民战争的策略,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党领导平凉人民在地处抗日大后方陕甘宁边区边缘地带的平凉这块土地上,开展了支援抗日前线,反对国民党片面抗战和围攻陕甘宁边区的斗争,发挥了积极作用。
抗战时期党在平凉的抗日救亡活动
解放前的平凉城区地图(崆峒区档案馆供图)
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持久战和人民战争的策略,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党领导平凉人民在地处抗日大后方陕甘宁边区边缘地带的平凉这块土地上,开展了支援抗日前线,反对国民党片面抗战和围攻陕甘宁边区的斗争,发挥了积极作用。
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平凉国民党统治区通过统一战线,与国民党合作抗日。“西安事变”后,胡公冕(192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浙南红军和农村根据地主要创建人之一。1932年4月于上海被捕入狱,从此与中共组织失去联系。1936年获释出狱去西安。)到上海,八路军办事处主任潘汉年以“平凉是交通要地,你去那里对抗日统一战线及对党的工作有利”为由,说服胡公冕,胡接受国民党任命来平凉,任平凉专员兼县长。这是在各方面要求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压力下,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姿态,允许非国民党的进步人士参加国民党政府工作。
1937年初夏,胡公冕利用西安各党派组织的陕北参观团之机到延安,见到毛泽东主席。他回忆说:“主席接见我时,亲切地让我在他的房间里谈话。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都勉励我为抗日救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多做些工作。”胡公冕在平凉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派人护送经西兰公路运送的苏联提供的大量军火、通讯器材及药品等重要物资,从新疆经平凉运往陕甘宁边区,一些八路军伤员也得以安全过境。同时,审理土豪劣绅欺压勒索老百姓财物等案件,废除许多苛捐杂税,处理烟棍赌棍,打击豪绅地痞流氓等封建势力。
8月,中共陇东特委书记袁国平以教导师师长和陕甘宁边区政府驻陇东办事处主任名义,到平凉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向平凉的国民党当局提出有利于抗战的建议,和胡公冕进行协商谈判。胡公冕热情欢迎袁国平到平凉来指导工作,虚心听取袁国平的意见。在平凉召开的群众大会上,胡公冕请袁国平讲话,袁国平讲述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问题,号召全体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受到平凉上层人士和群众的欢迎。9月,国共合作宣言《精诚团结,共赴国难》公布后,中共陇东特委向国民党县党部写了一封《中共陇东特委给国民党党部的公开信》,协商国共共同领导抗日救亡运动问题,但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平凉人民抗日救国情绪高涨,各种抗救团体相继成立,除抗敌后援会及工、农、妇、商、学等各界各区抗敌后援分会外,还成立了工人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学生联合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妇女慰劳会等组织。各种抗日救亡组织采取唱歌、演剧、演讲、募捐、抵制日货、防空演习、禁毒禁赌、铲锄汉奸等各种爱国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特别是各中、小学师生都以抗日救国为主要内容,举办宣传队、演讲队、歌咏会、提灯会等,如《还我河山》《松花江上》《新放牛》《新拆书》《锄头舞》《洋烟恨》等戏曲,火烧汉奸汪精卫的泥塑跪像,编唱“士农工商齐动员,打倒日本锄汉奸;加紧生产支前线,收复失地保家园”等春官诗,“卧薪尝胆为救国,保卫中华在吾民”等春联。特别是《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打回老家去》《枪口对外》《红缨枪》《保卫黄河》《保家乡》《军民合作》《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几十首抗日歌曲,震撼了平凉山河。省立平凉中学、平凉师范、平凉女师等学校的老师、学生纷纷上街宣传演出,进行募捐,并组成17个宣传大队,分赴陇东各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宣传演出。各小学生也组成儿童团赴街道、农村宣传演唱。与此同时,还成立动员委员会,动员参军参战训练民兵,对国民进行非常时期义务教育。中小学语文课本和民众的识字课本,都改为以抗日为中心内容的复兴课本。
为了教育共产党员,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张耀宗通过在邮局的关系,把被邮局扣压的《救国时报》《列宁家书集》,斯诺的《西北印象记》等进步书籍秘密取出,连同内部关系送来的《红色中华报》《斗争》周刊(后改为《新中华报》《解放周刊》)等,组织党员学习,了解革命形势,掌握党的知识,坚定革命信念,时刻准备为革命事业而牺牲。为了加大宣传力度,他们经常把《新中华报》夹在其他报刊内,送人阅读。他们在平凉商场(今人民广场)对面的刘家饭馆,有意将报纸放在饭桌上,让就餐的学生看,将新思想及我党全面开展抗日救国运动的主张传播到学生中去,逐步与进步学生建立了良好关系。
1938年春,由于平凉的土豪劣绅等反动势力的极力反对,胡公冕被迫调离平凉。7月下旬,任质斌带着反帝大同盟宣言到平凉,布置响应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23日,平凉县各界响应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召开,中共平凉市委发出《告平凉各界同胞书》,并在街道贴出标语。国民党九十七师即派大批人员刷洗标语,《新陇日报》进行了真实客观报道。为使社会各界明白真相,中共平凉市委将《告平凉各界同胞书》夹在当天的报纸中分送出去,使国民党县党部如坐针毡,迫不及待地进行追查,党组织开办的“战时读物服务社”被查封,赵守一被迫离开平凉,张耀宗(张可夫,甘肃平凉人,193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7月任中共平凉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被《新陇日报》社开除。这次活动,由于没有做到隐蔽、耐心、踏实,而使党在平凉的工作受到一定影响,但在较大范围内宣传了党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为发动平凉人民投身革命事业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同年秋,平凉地下党组织又在平凉建立“反帝大同盟”组织,发展了一批爱国力量。
1939年春,中共甘肃工委派杨静仁(回族,甘肃兰州人,1937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至1941年在兰州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后任中共甘肃省委直属回民特别支部委员、书记。)来平凉,以甘肃回民教育促进会特派员身份慰问平凉县回族同胞,广泛接触回族上层人士,与平凉伊斯兰师范进步教师、教导主任马汝邻建立统战关系,并在该校公开演讲,宣传各民族团结抗日。甘工委派吴鸿宾来平凉,通过回族上层关系,打入驻平凉县国民党四十二军杨德亮部队,以杨德亮秘书身份为掩护,开展工作。国民党四十二军进驻平凉后,正值抗战处于低潮,青年学生苦无出路,纷纷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学习。杨德亮为阻止青年学生继续外流,将原一九一师及二十六补训处10个团的结余经费,提取十数万元设立力行中学,招收陇东各县青年学生,使其勿赴陕北。吴鸿宾协办平凉力行中学(1946年改为高平中学),曾任该校校长、平凉中学训育主任,并创办回民小学——新民小学,受到回民的支持和拥护。
1939年1月,西海固地区的回族人民因无法忍受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压榨和民族歧视政策,举行武装起义,一月之间发展到5000多人,一度围攻固原县城,在国民党4个师的兵力围剿和“宣抚团”欺骗诱降下,缺乏经验的起义军被瓦解。5月,西海固回民二次起义,中共中央青工委派回民党员马寅及妻子徐强(中共党员)到平凉工作,马寅任中共平凉市委宣传部长。马寅以陇东伊斯兰师范教员的身份作掩护,在学生和教员中开展工作;徐强以平凉女师学生身份,担任平凉县学联主席。6月下旬至7月间,达浦生将伊斯兰师范的学生组成3个队,分头去西海固、隆德和化平(今泾源县)、张家川做回民工作;马寅以西海固一路的负责人身份带领10多人,到海原、固原宣传民族团结和抗日救国,并对回民暴动的起因、经过及被镇压的情况作了调查,向中共中央青工委写了专题报告。8月下旬,马寅与徐强去西安向党组织汇报工作后,徐强先返回平凉。后因平凉地下党组织被破坏,马寅再未回平。
1940年6月,中共甘肃工委遭受国民党当局的破坏,工委主要领导及成员先后被捕,中共中央立即指示停止甘肃各地党的活动,隐蔽党的组织,护送已暴露身份的同志到延安。在此形势下,经甘工委同意,杨静仁以回民教育促进会募捐教育基金会的名义在宁夏住了半年,于1940年冬潜回兰州。但这时国民党特务对他已严密监视,危急中他想到了开展统战工作时认识的国民党驻军旅长杨德亮,便在兰州巧妙摆脱了跟踪监视的特务,乘车直奔平凉。到平凉后,他专程到国民党四十二军军部“看望”杨德亮。与此同时,在兰州的国民党第八战区长官朱绍良给杨德亮发来一份密电,说兰州青年学生杨希珍(杨静仁原名)逃向陕北,投靠共产党,命令平凉捉拿。当四十二军机要室主任李敬宝把译好的电文送给军长杨德亮时,杨神色严峻,叮嘱李敬宝悄悄派人将杨静仁送出平凉,并向朱绍良回电了事。杨静仁转道西安,在党组织的帮助下,于1941年3月中旬到达延安。
1、配合新安旅行团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937年12月,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的江苏淮南新安旅行团来到平凉,在平凉地下党的大力支持下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给平凉人民带来了抗日的新气象、新氛围,受到平凉各界人民欢迎。
新安旅行团(简称“新旅”)是由江苏淮安县汪达之先生率领的少年儿童宣传抗日救国的革命组织,成立于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秘密支持和鼓励下,他们经过南京、上海、安徽、浙江、山东、河北、北平、察哈尔、绥远等省市,于1937年12月结束在绥远慰问傅作义部队百灵庙战役胜利活动后,经宁夏固原到达平凉。他们一行20人,年龄最大的19岁,最小的12岁,带着由上海一些进步文化团体捐赠的一部电影放映机、一台发电机,备有宣传抗日救国的“九一八”《民族痛史》和《一·二八淞沪抗战》等无声电影,以及一批进步书刊和宣传图画,每到一地就向群众放映电影、唱歌、演讲,推销抗日进步书刊,举行图片展览。他们到平凉时正是隆冬季节,新旅成员全部住在平凉中学学生宿舍,自己起火做饭,学习文化,排练文艺节目,演出的节目新颖别致,每到一地,都吸引着一批批观众,给平凉城乡带来了一股抗日救国的勃勃生机。新安旅行团到白水镇,在白水高等小学住了几天,在街道进行宣传活动,一连两个夜晚,向群众放映宣传“九一八”日本侵略中国的动画影片《民族痛史》、纪录片《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及自制的幻灯片《儿童与抗战》《抗战漫画集》等。他们在白水镇还帮助组织少年儿童成立了少年团,教唱抗日歌曲,讲习抗日游击和战地服务常识,动员妇女放足,帮助男人剪掉辫子。
新安旅行团到平凉活动期间,中共平凉支部书记张耀宗和边区驻平凉的地下党员刘华仁(刘钧一)等,主动与新安旅行团联系,介绍平凉的风土人情和社会情况,探讨抗日救国问题。平凉距边区较近,旅行团秘书徐之光(徐志贯)和团员张杰、张牧欲去陕甘宁边区汇报工作,张耀宗给陇东特委写信,由徐之光带给镇原党组织转送驻庆阳的陇东特委。特委秘书长黄欧东、宣传部副部长吴铁鸣等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听取了新安旅行团活动情况的汇报,以及回到边区或派人帮助建党的请求,遂将新安旅行团的请求向中央作了汇报。中央指示,新安旅行团在国统区搞抗日救亡活动,有一定社会基础,社会影响大,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并答应派党员干部来平凉帮助新旅建党。1938年1月,特委派政工干部牟永春和少共团员苏纯俊来平凉。牟永春负责帮助新旅建党,苏纯俊帮助搞文艺活动,向团员教练边区的文艺节目。2月,新安旅行团和平凉人民一起度过春节后起程西进,于28日到达兰州,经八路军驻兰办事处党组织批准,发展徐之光等3人入党,成立了新安旅行团党支部。从此,新旅就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日宣传工作。4月,新旅离开兰州前往西安时,又经过平凉,再次受到了平凉人民的欢迎和支持。
2、开办战时读物推销社
1938年春,中共陇东特委派党员赵守一来到平凉,在西大街开办“战时读物推销社”,发行《抗战》《老百姓报》《生活周刊》《大众哲学》等40多种抗日救亡书报,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爱国市民的热烈欢迎和支持。书店开业3个多月,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以致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查禁,被迫停办。
3、积极支持平津流亡学生演剧队的宣传活动
1938年秋,北平、天津流亡学生演剧队40余人,由田文扬、塞克和王洛宾等负责,冲破国民党政府的重重阻挠,在中国共产党的秘密支援下经宁夏、延安来到平凉。他们带着《电线杆子》《打鬼子去》《古城怒吼》《八百壮士》等很多剧本和抗战歌曲,在平凉开展演出和宣传活动。他们一路宣传,一路西行,于10月到达兰州(后改组加入血花剧团)。
4、参与以防空为主的宣传工作
1938至1942年,日本侵略军先后多次派出侦察机、轰炸机、战斗机对平凉进行轰炸、侦察和侵扰。为了增强了广大群众的防空意识和自觉性,党的地下工作者利用各种途径参与各种宣传活动。由于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教育和措施。所以在以后的几次轰炸中,一有警报,平凉城区和郊区的民众都得到及时疏散、隐蔽,从而大大减轻了伤亡和损失。
5、在赈济灾民等方面主动发力
抗战期间,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平凉各族人民抗日救国热情高涨,在赈济灾民、发展地方教育、发展民族工商业等方面积极行动,为抚慰战争创伤和发展地方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设在东北的第三国际交通线受阻中断。1938年8月,苏联政府与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南京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政府和斯大林表示援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提供数亿美元的贷款和大批武器,以及军事装备、汽车、药品、被服等物资,并派军事顾问、工程人员、医务人员来华帮助工作,中国则以茶叶、羊毛、皮张等产品折价偿还。苏联提供的物资需要通过甘肃、新疆进入苏联的西北国际交通线。这条国际交通线,不少物资调运和人员往来,都要通过甘肃,特别是西兰公路。因此,平凉成为兰州、西安至陕甘宁边区的重要必经之地。中共陇东特委书记袁国平和宣传部长任质斌、原红三十一军军长萧克等,曾多次与国民党平凉专员胡公冕、四十三师师长周祥初等协商谈判苏联支援中国和边区的物资过境和进入八路军总部,以及允许西路军被俘人员继续回八路军等问题。胡公冕接受了袁国平等人的意见,对苏联经新疆、兰州,由西兰公路经过平凉运送的许多军火物资、医疗设备尽力给予协助,并派军警护送出平凉境界。对平凉四十三师等部队的红西路军被俘人员,尽量放松管制,让其自行脱逃回到边区。兰州等地许多进步青年去延安学习,经平凉赴边区。
苏联援华的武器弹药通过西兰公路和宝平公路运送全国各地。党组织在新疆为八路军和边区筹集的物资,大多数也从兰州经平凉运送边区。1937年冬至1938年夏,滕代远运来高射机枪、子弹和西药20车;高自立运来军火军衣10车,均由八路军驻甘办事处押运泾川、长武交界处交八路军庆阳驻军。
1938年秋后,国民党积极反共,在陕甘宁边区的西北从宁县到固原,组成了一道弧形警戒线,派大批军警修筑防御工事,设盘查哨所等,派军队和特务、警察进行严密监视,中共新区工委和平东工委先后在镇原新城、三岔、马渠等地,建立秘密交通线和联络点,组织民众以开商店、经商为掩护,接待或护送从国民党统治区经西兰、宝平公路进入边区,或从边区出往兰州、西安、宝鸡、重庆等地的工作人员,并承担了一些与平凉、兰州、西安、重庆等地的物资采购任务。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3月,张治中将军出任国民党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应周恩来同志之托,释放了此前被新疆督办盛世才关押的马明方、方志纯、张子意、杨之华、高登榜、吉合等百余名共产党员及家属。此时,蒋介石策划的反人民内战即将爆发,政治形势严峻,张治中决定尽快护送这批共产党员回延安,委派新疆警备总司令部少将交通处长刘亚哲负责带1个排的武装部队和10台车护送。6月10日,他们从迪化(今乌鲁木齐)出发,经近20天的艰难跋涉,到达平凉,受到胡宗南部下的盘查阻挠。刘亚哲利用与平凉驻军军长钟松熟识的关系,摆脱了宪兵特务的纠缠,顺利离开平凉。(张海山)
丨来 源 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丨制作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丨审核丨张逸霄 刘杰
丨 编辑丨王榕炎
来源:平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