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文化火种的迁徙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1 11:32 2

摘要:1937年12月13日,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日记里记下了两件事。南京失守;赴泰和上田村看萧家屋。屋大,亦空,交通便利,出产丰富,“颇适宜于大学暂避也”。

1937年12月13日,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日记里记下了两件事。南京失守;赴泰和上田村看萧家屋。屋大,亦空,交通便利,出产丰富,“颇适宜于大学暂避也”。

彼时的偌大中国,已经难以安放一张安静的书桌。2025年8月19日,记者在泰和县浙大西迁纪念馆,见到一张一条腿残缺的旧书桌静伫大厅正中,无声标注起这段动人故事的艰难起点。

日本侵略者獠牙森森,有亡我中华的野心,也有灭我文明火种的妄想。自1937年7月起,全国众多高校遭受轰炸……铜驼荆棘中,竺可桢率领近千名浙大师生及部分家眷,携着2000多箱图书仪器,开始了历时2年余、行程2600多公里、流亡办学7年的征程。

书生们在战火中亲历家国破碎之痛,淬炼着自身的坚毅品格,也自此奠定了“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求是精神。

求是,是浙大沿用至今的校训。竺可桢说:“求是精神首先是科学精神,但同时又是牺牲精神、奋斗精神、革命精神。”

泰和办学期间,在浙大任教的教师有11人后来成为院士;当时在浙大求学的有8人后来成为院士,其中包括“两弹一星”元勋、理论物理学家程开甲。

这是一颗文化火种的迁徙,也是一支文军的长征。

西迁前,浙大有3个学院、70名教授和副教授、512名学生。西迁后,在竺可桢的主持下,发展为7个学院、201名教授和副教授、2171名学生的规模,跻身国内外著名大学之列,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为“东方剑桥”。后来者每每回望浙大西迁的这段过往,与红军长征前半程路线多有重合,这的确是“一支文军的长征”!

一方屋檐

1938年2月,浙大师生已从浙江建德分三批迁至吉安。起先,学校计划迁至白鹭洲上的吉安中学,但刚到不久,白鹭洲便遭到日军轰炸。2月3日至9日,上学期学业考试结束后,浙大放假一周,准备迁往吉安以南80里的泰和乡间。

“日军投弹数十枚”“敌机在嘉兴、嘉善投弹至三百枚之多”“军人扣车太多”“疾病肆虐”“日军大炸吉安飞机场,投弹卅余枚”……浙大师生沿途所历,是这样惶惶不可终日的场景。

而泰和为这群颠沛流离的师生提供了一方弦歌不辍的平静屋檐。泰和,因“地产嘉禾,和气所生”的特质而得名。曾经接纳了国立中正大学、国立中正医学院、国立幼稚师范学校等各大院校和数以十万计“走日本”“走饥荒”的潮汕难民的泰和,再次以广博的胸襟接纳了浙大。“所看见的是青山绿水,所听见的是鸟语虫声,到处所遇到的是村妇车水与农夫插秧,毫不觉得是战时景象。”(李絜非《浙江大学西迁纪实》)

2月9日,浙江省立图书馆所藏文澜阁本《四库全书》迫近前线,浙大受托转移这批宝贝,至5月1日,经5省,历5000里,浙大将139箱古文化珍宝,运抵安全的祖国腹地。

2月18日,有空袭警报。浙江大学全体师生到达泰和。一年级住大原书院,二三四年级住萧宅,并决定收借读生50名。

3月8日,竺可桢致函当时的教育部,报告浙大学生426人、教职员179人已于2月24日在泰和开课。2000箱图书、仪器也全部运达。

6月26日,浙大在新村萧氏宗祠举行西迁后首届(总第11届)毕业典礼。竺可桢寄语各毕业学子:“我希望诸位到社会做事,能够把这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传播于各村乡、各城市、各机关。”

…………

在泰和,古庐陵“序塾相望,弦诵相闻”的学风之盛,让浙大师生们感到似春风归来——

浙大制度逐步完善。在这里,浙大孕育了沿用至今的校歌和校训,将在国内率先推行的“本科导师制”全面实行开来。

浙大守望着文化传统。国学大师马一符授国学课,引端即曰:“信吾国古先哲道理之博大精微,信自己身心修养之深切而必要,信吾国学术之定可昌明。”

浙大呼吁着树我邦国。钱基博复刊《国命旬刊》,呼吁凝聚精神力量抵御外侮,撰稿人几乎清一色的是大学文史教授,他们自觉担当起建设精神国防线的责任,形成当时时事刊物中罕见的文史大家云集的现象。

而遗憾的是,竺可桢的夫人张侠魂女士、次子竺衡,皆因痢疾,永远地留在了泰和……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随着战事西进,日军进犯九江、鄱阳,赣中告急。

浙大师生在泰和上田村生活了8个月。之后,迫于战事,于1938年10月8日离开。

在这里,浙大师生组织兴筑防水堤,东起泰和县城,西至梁家村,全长15公里。当年赣江难得平静,1939年7月间,泰和再次遭遇罕见洪水,这道浙大师生会同800工人共同修筑的生命堤坝,护卫了上田及周边,百姓颂之为“浙江大学堤”;

在这里,他们移垦荒田救济难民,共计垦荒92290亩,自行投奔而来的垦民达140人;

在这里,他们兴办澄江学校、推广儿童健康教育、设立平民夜校教授珠算、习字;在县城内排演抗日话剧《卢沟桥》《东北之一角》等,并积极分发抗战传单;学生话剧团还携《中华民族的子孙》等剧举行公演,所得款项用于救助伤兵……

时至今日,拨开已隐匿在山林杂木中几不可见的小路,张侠魂女士和竺衡的墓地依然静立在泰和松山的草木间;浙大的求是精神,仍在泰和各个领域的对口援建和捐赠项目中,散发着温暖而赤诚的光与热。

一代代的浙大人始终记得,1938年,那束来自泰和大地的温暖的光。红土地上的人民也始终记得,80余年前,山河破碎时,一颗种子为气节和求知而开启的这场傲骨铮铮的迁徙。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