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是农历七月初十,我们现在来看只不过是普通的一天,但是在旧时民间,这天可不是普通的一天,习俗和禁忌众多,主要与中元节相关,包括接老客、拜门口或施孤,以及是道教长生保命天尊下降日等。
导语:“七月十五定旱涝,冬天冷暖看初十”,今日七月初十,有啥预兆?
今天是公历9月1日,农历七月初十,是公历9月份的第一天,你那边的天气情况如何呢?我们哈尔滨这天是个大晴天,给人一种秋高气爽的感觉。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十,我们现在来看只不过是普通的一天,但是在旧时民间,这天可不是普通的一天,习俗和禁忌众多,主要与中元节相关,包括接老客、拜门口或施孤,以及是道教长生保命天尊下降日等。
这里面说的“接老客”,可不是说接客人,而是指接祖宗。具体来说,就是旧时我国有些地方的人们,从七月初十傍晚开始焚香鸣炮、设供迎请祖先回家,每日供奉至十四日再送回。
拜门口或施孤则是指农历七月初十这天,就可以在家门口摆供施食给无主孤魂,安抚祈福。
放水灯这个比较好理解,部分临水地区,从七月初十这天开始,就有人陆续放灯祈福了,灯亮久被视为福气象征。
另外,农历七月初十这天还是道教长生保命天尊下降的日子,有拜祈健康延寿的说法。
不过,上面这些说法只是古代的一种民俗观念,并没有科学依据,现在很多人也只是把它当作一种传统文化来看待,并不一定会真的去这么做。
此外,农历七月十五这天是古代“秋尝祭祖”的日子,人们会把新下来的果实作为供品,让祖先先品尝,祈求保佑来年还能够获得好的收成。
所以,这段时间的天气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比较担心接下来的旱涝和冬天的冷暖。例如,在旧时民间就有“七月十五定旱涝,冬天冷暖看初十”的说法。
那么,今日七月初十,到底怎么个看法呢?下面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怎么说的!
1、七月初十太阳笑,冬天冷得抖三抖
这句农谚不难理解,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大意是说,如果农历七月初十这天是个晴天,不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着接下来的冬天大概率会非常寒冷。
类似的农谚还有“七月初十晴,冬天冻断筋”、“七月初十晴,皮袄早备勤”、“七月初十日头笑,寒冬腊月雪不少”、“七月初十露水重,冬天大雪盖田垄”等,表达的意思相近,都是说,农历七月初十这天如果下雨的话,则往往预示着当年的冬天多半会寒冷雪多。
这句农谚的意思刚好和上面这几句相反,并且,用了一种夸张比喻的说法,让人们更容易理解。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这句农谚大意是说,如果农历七月初十这天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着当年的冬天可能会相对暖和一些,是个暖冬。
类似的农谚还有“七月初十雨淋淋,街上柴炭无人问”、“七月初十雨淋头,三九取暖靠抖擞”、“初十见了雨,冬衣且慢理”等,表达的意思相近,也是说这天下雨的话,到了冬天可能没有往年那么寒冷。
其实,对于古代农人来说,人们更希望冬天寒冷雪多一些。一方面,冬天寒冷,可以抑制小麦等越冬作物在年前出现旺长,避免来年来了倒春寒出现大量死苗的情况;一方面,冬天寒冷雪多,不仅能冻死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来年少得病虫害,还能缓解来年春天的旱情,有利于作物返青和早春作物播种。
这句农谚流传比较广,很多人都听过,不过,很多人可能都理解错了,这里说的“旱涝”可不是指秋天的旱涝,而是指来年春天的旱涝情况。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通过观察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前后)当天或前后的天气状况,可大致预判接下来一段时间(尤其是当年秋冬季至次年春季)的雨水多寡,即判断来年春天是偏旱还是偏涝。
古人认为,如果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是个晴天,不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着接下来雨水偏少,甚至来年春天都可能出现旱情。例如,在民间就“七月十五红日现,来年必定是旱年”的讲法。
秋天出现旱情可不是好的现象,因为,这个时候正是玉米、水稻、大豆等秋粮作物的灌浆、成熟关键期,缺水可能会导致作物籽粒不饱满、空瘪率高,直接拉低产量和品质。例如,这个时候水稻缺水会出现“卡脖子旱”,玉米则易出现秃尖、穗小等一些情况。
另外,春天如果出现干旱,不仅会导致越冬的小麦、大蒜、油菜等作物叶片枯黄、根系发育差,形成“小老苗”,后续抗病虫害、抗倒伏能力大幅下降,直接拉低结实率和产量。还会导致春季播种的玉米、大豆、棉花等春播作物种子难以萌发,要么“播下去不出苗”,要么需反复补种(增加成本),甚至错过最佳播种期,使最终产量下降。
此外,古人认为,如果农历七月十五当天出现下雨、阴天的话,那么就预示后续雨水偏多,可能偏涝甚至来年春天降水可能也会偏多。例如,在民间就有“七月十五雨,来年水满渠”“七月半雨涟涟,正月十五雪漫漫”等一些农谚。
总之,在旧时,七月初十和七月十五这两天的天气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预示冬天的冷暖,还能预示当年秋天和来年春天的旱涝。
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您认为老祖宗这些说法有道理吗?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来源:三农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