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发布。《意见》将促进我国碳市场建设,为民营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开拓新路径,有力推动民营企业在碳市场中发挥独特优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频共振,为我国“双碳”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发布。《意见》将促进我国碳市场建设,为民营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开拓新路径,有力推动民营企业在碳市场中发挥独特优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频共振,为我国“双碳”目标的达成注入新动能。
碳市场扩容,为民营企业开拓全新发展空间。《意见》明确规划,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这一战略性布局,让民营企业更加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成为碳减排与绿色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与受益者。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已达6.81亿吨,成交额高达467.84亿元,2024年纳入的2096家重点排放单位,配额清缴完成率近乎100%,碳市场的蓬勃活力与巨大潜力尽显无遗。
过去,碳市场的参与者多为大型企业,众多民营中小企业参与受限。如今,随着建材、有色、化工等行业逐步融入碳市场,民营企业迎来了绿色蝶变新机遇。3月20日,一场跨越山海的“绿色交易”在两地同步落槌,上海景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以10.04万元认购三明市沙县区6693吨林业碳票碳减排量,用于抵消湾谷科技园碳排放。这不仅为企业自身提供了碳中和解决方案,也开创了上海民营企业首次参与三明跨区域碳达峰碳中和交易的先例。
《意见》在完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创新碳金融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举措,精准破解了民营企业绿色转型过程中的痛点难点,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配额管理上,“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推行免费与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让民营企业对减排成本与收益有了清晰预判,有效规避了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经营风险。
在碳金融领域,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也在为民营企业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持。4月18日,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武平监管支局的指导下,武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创新推出面向种养殖业的“福农·固碳贷”,以“碳资产”量化融资额度与利率优惠,为县域绿色农业注入金融“活水”。武平县城厢徐家英家庭农场作为首个受益主体,成功获批20万元贷款,其通过应用“蓝碳全循环碳减排技术”,实现了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碳排放的有效控制,如今固排成果还能转化为更低的融资成本,进一步激发了农场绿色发展的积极性。
生态构建,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意见》着重强调全面加强碳市场能力建设,从健全核算体系、强化数据监管到规范服务机构,一系列有力举措为民营企业参与碳市场搭建起公平、透明、规范的平台。以往,碳排放核算对于多数民营企业来说是一大技术难题,数据的不准确可能引发违规风险。《意见》积极推动建立统一核算指南,并支持第三方机构提供专业服务,大大降低了民营企业参与碳市场的门槛。
在上海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产品SHCERCIR1正式上线交易中,首日交易吸引了全市12家分布式光伏项目业主及9家纳管企业踊跃参与,来自崇明区的上海绿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也位列其中。作为一家深耕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型企业,其在崇明建有多个分布式光伏项目,2023年实现减排总量近800吨,符合市生态环境局的碳普惠方法学,首日交易卖出300吨,共计收益19974元。这不仅体现了参与项目申报和碳市场交易的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深刻认识,更展现了它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社会责任的积极承担。
《意见》的出台与实施,为民营企业在碳市场中找到了发展新路径、转型新方向。展望未来,随着《意见》各项政策落地生根,民营企业必将在绿色技术创新、低碳产业布局、生态价值转化等方面展现更大作为,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贡献民企力量。(李洁琼)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