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方代表团刚刚结束三天行程,李成钢副部长带着团队见完美国财政部、商务部、贸易代表办公室的官员,和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美国商会以及一众美企代表“聊通了”具体合作的细节。飞机还没飞远,华盛顿那边就炸开了锅。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直接甩出一句“美国一定会
中方代表团刚刚结束三天行程,李成钢副部长带着团队见完美国财政部、商务部、贸易代表办公室的官员,和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美国商会以及一众美企代表“聊通了”具体合作的细节。飞机还没飞远,华盛顿那边就炸开了锅。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直接甩出一句“美国一定会获得最后胜利”,不偏不倚,正好11个字。与此同时,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在播客节目上丢下一句“美国已经成了最大的不可靠者”,现场气氛直接拉满。
气氛本来已经很微妙,没想到中方代表团刚一离开,美国那边就上演了一出“内讧大戏”。特朗普的社交媒体账号火力全开,指责法院“党派色彩浓厚”,坚持关税依然有效,还扬言“如果取消关税,美国会彻底陷入灾难”。他那句“美国一定会获得最后胜利”,乍一看像是硬气喊话,细品却有点欲盖弥彰。胜利要放到“最后”,那眼下不就是没赢吗?而且从逻辑上讲,打贸易战能赢什么?美企账本和农民钱包才是最终裁判,口号喊得再响,也挡不住现实的“啪啪打脸”。
反观沙利文的讲法,倒是毫不遮掩。他在“The Bulwark Podcast”上直言,特朗普这波“大规模贸易攻势”不仅经济上亏本,外交上也彻底失手。沙利文还直接引用了“美国的全球品牌已经掉进马桶里”这种原话,不怕伤自尊,句句扎心。
再说说这次贸易战本身。关税大战打了这么多年,真正的赢家是谁?美国农民早就叫苦不迭,大豆堆积,农产品卖不出去,农业州选民的怨气一天天积攒。美企同样叫苦,供应链混乱、成本飙升,很多公司已经在背地里给政府施压。而中国这边,虽然一开始确实承压,但靠国内市场消化能力和产业链调整,硬是顶住了。更妙的是,特朗普对盟友的无差别征税,直接把自己辛苦搭的“反中联盟”给踹散了。欧洲、日本、印度全都开始重新计算和美国合作的风险,甚至讨论“脱钩美国”。
舆论场上,三种美国媒体的表现也很有意思。《华尔街日报》把这次司法判决叫做“重挫”,CNN直接上“致命打击”,Fox News则低调处理,完全展现了美国媒体的“选择性报道”能力。这种割裂的媒体生态,某种意义上正说明美国社会对贸易战的真实态度:一边是精英派的担忧和质疑,一边是部分民粹选民的盲目信仰。特朗普的“最后胜利”口号,更多是自我安慰,真要落到企业和民众头上,谁都明白这仗没法赢。
关于司法和行政的拉锯,有人喜欢拿美国“三权分立”说事。确实,这次法院判决留了个悬念,10月14日才正式生效,明摆着等特朗普去最高法院再战一场。美式体制的“回旋余地”在这里完全展现,既不让总统权力无限扩张,也不一次性让政策断崖式下滑。但这种“拖字诀”,其实对企业和市场是极大的不确定性。你说到底能不能取消关税?最高法院要怎么判?没人敢打包票。对比之下,中方的政策传递和机制保障,显得踏实多了。
谈判桌另一头,美国企业代表的表情最说明问题。他们比谁都清楚,市场是用脚投票的,失去中国市场的损失是不可逆的。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商会一再呼吁政府“理性对待中美经济关系”,不要让政治绑架了市场。李成钢代表团这次能和美企直接对话,把合作可预期、经贸机制稳定的信号传递到位,对缓解企业焦虑、稳定双边关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说到底,这场贸易战和司法风波,根本问题不是总统和法官谁赢谁输,而是整个美国国家信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打了折扣。盟友、对手、企业、普通民众都在重新评估和美合作的风险。沙利文那句“美国已经成了最大的不可靠者”,说得直白但并不夸张。现在连印度这种原本被美国当作对华平衡的棋子,都开始多手准备,主动和中国、日本加强联系。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成了新的多边外交舞台,印度媒体公开讨论美印关系可能倒退到“制裁年代”,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外交摩擦,而是地缘战略的深度调整。
来源:军君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