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文,以“道法自然”[1]、“一阴一阳之谓道”[2]、“义理”与“象数”相统一为根本遵循;以《易传》为基本依据、用《传》解《经》、用“象”说话为基本方法;破解《周易》“用九”、“用六”这一“千古之谜”[3]。揭示“用九”、“用六”的真义;揭示《乾》、《坤》两卦
——谈撰写《全象译解周易哲学本义》的收获(代序)
田友生
河北 秦皇岛 066500
摘要:该文,以“道法自然”[1]、“一阴一阳之谓道”[2]、“义理”与“象数”相统一为根本遵循;以《易传》为基本依据、用《传》解《经》、用“象”说话为基本方法;破解《周易》“用九”、“用六”这一“千古之谜”[3]。揭示“用九”、“用六”的真义;揭示《乾》、《坤》两卦“七爻”的真相;揭示人类“理想社会”的运行架构、治理体系与最终目标;揭示“三才”之道的实质内涵;揭示《易》从“迷信”到科学、从“玄学”到哲学转变的根本标志;揭示《周易》哲学之“道”的运行体系、核心与目标;给《周易》以新的定位。该文,科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用九”与“用六”在《周易》中的“核心”与“主导”作用,读来茅塞顿开。
关键词:周易,用九,用六,作用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但凡读过《周易》的人都知道,《易经》六十四卦,《乾》、《坤》两卦居首,与其后面的六十二卦,有所不同。那就是,在六爻之上,《乾》卦多了一个“用九”,《坤》卦多了一个“用六”。
这是为什么?“用九”、“用六”是什么?它在《周易》中的作用是什么?古往今来,争论未决,莫衷一是,人称“千古之谜”。
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学习和传承《周易》这一传统文化极为不利,应当引起易学界的重视与探究。
为此,笔者把在撰写《全象译解周易哲学本义》[4]过程中,对“用九”、“用六”的理解与收获,写出来贡献给大家,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用九”与“用六”的设立,体现自然法则,确立《乾》、《坤》两卦为“七爻”卦
古往今来,对“用九”与“用六”争论的焦点在于,其是否为“一爻”,《乾》、《坤》是否为“七爻”卦。
古人的争论,在晚清进士、著名易学家尚秉和(1870.4.27—1950.4.10)编著、刘光本译注的《周易古筮(shì)考精解》之《用九、用六,解一、二》[5]里有较全面反映。观点概括如下:
1、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易学家朱熹,和魏晋时期的经学家杜预观点相近,姑且叫做“朱杜”观点。
“朱杜”观点,认为:
(1)如果占得《乾》或《坤》卦,“六爻皆动者”,就以“用九:见群龙无首,吉[6]”或“用六:利永贞[7]”之“爻辞”断之;
(2)进而推定:“用九”、“用六”,为“一爻”;《乾》、《坤》两卦为“七爻”卦;
2.尚秉和,则以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等为佐证,对“朱杜”观点予以否定,姑且叫做“尚欧”观点。
“尚欧”观点,认为:
(1)“古今岂闻有七爻卦呢?”这是不精通“大衍筮法”的缘故;
(2)“用九”、“用六”,是说“‘九’、‘六’必变而有用”;
(3)“‘见群龙无首,吉’、‘利永贞’者,是申明‘九’、‘六’所以必变之义”;
(4)进而推定,“用九”、“用六”并非“一爻”;《乾》、《坤》两卦,也非“七爻”卦;
(5)占得《乾》或《坤》卦,“六爻皆动者”,当以“《乾》的之卦(也叫‘变卦’)《坤》”、“《坤》的之卦《乾》”论,以“之卦”卦辞断之;
(6)延续传递“七爻卦的错误”,就会“谬误到《易经》”。
然而,笔者要与之争。欲以“道法自然”、“一阴一阳之谓道”、“义理”与“象数”相统一为根本遵循,以《易传》为基本依据、用《传》解《经》、用“象”说话为基本方法,破解“用九”、“用六”这一“千古之谜”。
阐述如下:
1、“用九”,体现天体运行法则,《乾》卦是“七爻”卦:
《乾》卦:“用九”,为“一阴”爻,用“— —”表示,主“静”,代表“太阳”;“六阳”爻,主“动”,代表“八大行星”。其象:“八大行星”,围绕“太阳”运行。这是周文王(前1152—前1056),“仰观天文”发现的太阳系运行规律,比哥白尼(1473.2.19—1543.5.24)“太阳中心说”,早近2500年。
故,《乾.彖》传说:“太阳落了又升起,周而复始,大地四季形成,正乘坐‘六龙’驾驭天的运行[8]。”又《乾﹒文言》传说:“《乾》的首领‘用九’,就是体现天体运行的法则。[9]。”
所以,《乾》卦,“用九”——“一阴”爻与“六阳”爻,构成“七爻”卦。其卦象示下:
2、《坤》卦“用六”,体现大地万物生长法则,《坤》卦是“七爻”卦:
《坤卦》:“用六”,为“一阳”爻,用“⚊”表示,主“动”,代表“天”;“六阴”爻,主“静”,代表相对静止的“大地”与“万物”。其象:“天”主宰着“万物”,“万物”顺应着“天”而生长。同样,这是周文王“俯察地理”,发现的大地上万物的生长规律。
故效仿说:《坤》的首领“用六”,体现大地万物生长法则。
所以,《坤》卦,“用六”——“一阳”爻与“六阴”爻,组成“七爻”卦。
其卦象示下:
3、“用九”、“用六”的真义:
在弄清“用九”、“用六”的设立,是为了体现“自然法则”,并确定《乾》、《坤》为“七爻”卦之后,就可以揭示“用九”、“用六”的真义了。
(1)“用九”的真义:
“用”:【动词】是任用、支配、使用之意;
“九”:【名词】是“乾”之“阳”爻,代表“天”、“朝廷官员”、君子,谓之“阳九”;
故,“用九”的真义:是爻位之名;是任用、支配、使用“阳九”的人——国家“元首”;
(2) “用六”的真义:
“用”:【动词】是任用、支配、使用之意;
“六”:【名词】是“坤”之“阴”爻,代表“大地”、“民众”,谓之“阴六”;
故“用六”的真义:是爻位之名;是任用、支配、使用“阴六”的人——地方“首领”。
(3)故,“尚欧”之“用九、用六并非‘一爻’;《乾》、《坤》两卦,也非‘七爻’卦”观点是错误的;而“‘九’、‘六’必变而有用”的观点,也不成立!
4.“朱杜”之“占得《乾》或《坤》卦‘六爻皆动者’,当以‘用九’、‘用六’爻辞断”的观点,是正确的:
《系辞上》说:“《乾》、《坤》两卦,难道不是《易经》的深奥吗?《乾》、《坤》形成位次,而《易经》就建立在其中了。乾坤毁坏,就无从显现《易经》。《易经》不能显现,则乾坤或许几乎停止运行了[10]!”
由此可知:“尚欧”之“‘六爻皆动者’以‘《乾》的之卦《坤》’、‘《坤》的之卦《乾》’论”的观点,就是“乾坤毁坏”呀!
“乾坤毁坏”,“乾坤或许几乎停止运行了”,人类将不复存在,“占卜”还有用吗?!
故推断,占得《乾》、《坤》之“六爻皆动者”,是“动”而“不变”,岂有“之卦”之论?
所以,“朱杜”之“占得《乾》或《坤》卦,‘六爻皆动者’,当以‘用九’、‘用六’爻辞断”的观点,是正确的;
而“尚欧”之“占得《乾》或《坤》卦,‘六爻皆动者’,当以‘《乾》的之卦《坤》’、‘《坤》的之卦《乾》’论,以‘之卦’卦辞断之”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只“精通‘大衍筮(yănshì)法’”而不精通“道法自然”的缘故;
5.既然“六爻皆动者”,是“动”而“不变”,那么“尚欧”之“‘见群龙无首,吉’、‘利永贞’者,是申明‘九’、‘六’所以必变之义”的观点,也不成立;
6.“用九”、“用六”的设立,改变了《乾》、《坤》两卦“纯阴”“纯阳”的格局,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自然法则;
7.《乾》、坤》一对“七爻”卦,成为其后“三十一”对“六爻”卦的引领:
研究发现,《易经》六十四卦,阴阳两两一对,共“三十二”对,依序排列;而《乾》《坤》两卦“一对”,“七爻”为奇(jī)数,谓之“阳”卦;后面的“三十一”对,皆为“六爻”为偶(ǒu)数,谓之“阴”卦。
故,《乾》、《坤》一对“阳”卦,成为其后“三十一”对“阴”卦的引领,此也“一阴一阳之谓道”,妙哉!
三、“用九”与“用六”的设立,揭示天地与社会“双重系统”运行规律的同一性,揭示人类理想社会的运行架构、治理体系与最终目标
正是由于“用九”与“用六”的设立,在研究《乾》、《坤》两卦时,从解读其《彖》传及《文言》传中发现:《乾》、《坤》两卦,不仅是“引领”,而且“对立统一互为一体”。
据此,笔者在撰写《全象译解周易哲学本义》时,创建了《天地与社会系统运行图》[11]:揭示了天地与社会“双重系统”运行规律的同一性;揭示了人类理想社会的运行架构、治理体系与最终目标。
本卦 重卦 再重卦
天地与社会系统运行图
解读如下:
(一)天地与社会“双重系统”运行规律的同一性:
1.天地系统运行规律:
(1)“地球”围绕“天”运行:
取《坤》之七爻卦,“六阴”与“一阳”顺应象:
“六阴”代表“地球”,主动;“用六”,“一阳”是“天”;
顺应象:“地球”围绕“天”运行;
(2)“天”与“八大行星”围绕“太阳”运行:
取“用六”“一阳”和《乾》之“六阳”共“七阳”与“用九”“一阴”顺应象:
“用六”,一“阳”为“天”,主动;六“阳”,为“八大行星”,主动;“用九”,一“阴”为“太阳”,主静;
顺应象:“天”和“八大行星”围绕“太阳”运行;
(3)百谷草木万物,沐浴阳光雨露生长:
取从《乾》之“用九”至《坤》之“初六”十四爻,“半离”、“大坎”、“巽坤”、“坤坤”共叠连互合象:
“半离”为“太阳”、为“阳光”,“用九”主爻;“大坎”,在上为“云”、为“雨”、为“雨露”、为“向下”;“巽”为“草木”、为“谷物”、为“进(生长)”,“坤”为“万物”,“巽坤”互为“百谷草木万物”;坤为“地”,“坤坤”互为“辽阔大地”;
共叠连互合象:辽阔大地上的百谷草木万物,沐浴着阳光雨露生长;
(4)天地系统运行规律:“地球”围绕“天”运行;“天”和“八大行星”围绕“太阳”运行;辽阔大地上的百谷草木万物,沐浴着阳光雨露生长——这就是天地系统运行规律——“太阳”是天地系统运行的“核心”。
2.社会系统运行规律:
(1)地方“百姓”顺从并跟随地方“首领”:
取《坤》之七爻卦,六“阴”与一“阳”顺应象:
六“阴”为地方“百姓”、为“顺从”;“用六”为一“阳”,是地方“首领”,主动;
顺应象:地方“百姓”顺从并跟随地方“首领”;
(2)地方“首领”顺应国家“元首”而运行:
取“用六”一“阳”与“用九”一“阴”顺应象:
“用六”一“阳”是地方“首领”,主动;“用九”一“阴”,是国家“元首”,主静;
顺应象:地方“首长”,顺应国家“元首”而运行;
(3)“群龙”以国家“元首”为核心而健行:
取《乾》卦,六“阳”与一“阴”顺应象:
六“阳”为“群龙(包括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国
家各职能部门)”、为“健行”,主动;一“阴”是“用九”,是国家“元首”,主静;
顺应象:“群龙”以国家“元首”为核心而健行;
(4)社会系统运行规律:“百姓”顺从并跟随地方“首领”,地方“首领”顺应国家“元首”而运行;“群龙”,以国家“元首”为核心而健行——这就是社会系统运行规律——,“元首”用九——国家“核心”、“首领”用六——地方“主导”。
3.“双重系统”运行规律的同一性:
从以上解读分析可知,《天地与社会系统运行图》,揭示了天地与社会“双重系统”运行规律的同一性,是“道法自然”的依据。
故,“用九”、“用六”,是“道法自然”的神来之笔!
(二)《天地与社会系统运行图》,揭示了人类“理想社会”的运行架构、治理体系与最终目标:
1.运行架构:《天地与社会系统运行图》所揭示的社会系统运行规律,就是人类“理想社会”的运行架构。
(1)“群龙”以国家“元首”为核心,围绕其心系天下百姓的仁爱之志而健行:
①“群龙”以国家“元首”为核心:
取《乾》之“六阳”与“一阴”正应象:
“六阳”为“群龙”(包括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家各职能部门)、为“健行”;“一阴”是“用九”,为国家“元首”;
正应象:“群龙”以国家“元首”为核心...而健行;
②“用九”心系天下百姓的仁爱之志:
取《乾》之“五至用”与《坤》之“六阴”,“用九”共“离(半离)”与“巽”、“六阴”共叠互合象:
离为“心”,“用九”主爻;巽为“木”、为“绳”、为“仁”、为“志”;“六阴”为“天下百姓”;
共叠互合象:“用九”,心系天下百姓的仁爱之志;
③合象:“群龙”以国家“元首”为核心,围绕其心系天下百姓的仁爱之志而健行;
(2)“群龙”与地方“首领”,把国家“元首”的仁政命令化作“春风”“雨露”,“滋润”天下百姓:
①国家“元首”的仁政命令:
取《乾》之“用至五”,“用九”共“半离”与“反正兑”叠互象:
“用九”,国家“元首”;“半离”为“心”;“反兑”是“巽”为“木”、为“仁”;“正兑”为“口”、为“命令”;
共叠互象:“用九”,国家“元首”的仁政命令;
②化作“春风”“雨露”,“滋润”天下百姓:
取《乾》之“用九”至《坤》之“初六”十四爻,“群龙”与地方“首领”共“大坎”、“巽”与“六阴”连互象:
“六阳”为“群龙”;“用六”为地方“首领”;“大坎”为“雨露”、为“向下”;“巽”为“春”、为“风”,即“春风”;“六阴”为“天下”、为“百姓”;
共连互象:“群龙”与地方“首领”,把......化作“雨露”“春风”,“滋润”天下百姓;
③合象:“群龙”与地方“首领”,把国家“元首”的仁政命令,化作“雨露”“春风”,“滋润”天下百姓。
2.治理体系:
(1)人民民主:
①国家“元首”——用九,由人民逐级推荐选举产生:
取《图》,从“坤坤坤→坤(☷)→坤(⚋)→用九(⚋)”之递进象:
国家“元首”来自人民,由人民逐级推荐选举产生;
②地方“首领”——用六,由国家“元首”从“群龙”中选拔任用:
取《图》,从“用九→乾乾乾→乾(☰)→乾(⚊)→用六(⚊)”之象:
a.“元首”考察...任命...:
取《乾》之用九至初九,“用九”共“离(半)‘反兑’乾乾乾”连互象:
“用九”,国家“元首”;“离(半)”为“心”、为“目”,即用心观察(考察)、“反兑”是“巽”为“命(任命)”,“用九”主爻;“乾”为“天”国家官员、为“君子”,即国家官员、君子;“乾乾乾”连互为“国家上中下官员中的君子”;
共连互象:用九——国家“元首”,用心考察国家上中下官员中君子. . .任命 . . .;
b...优中选优...为地方“首领”:
取乾(☰)→乾(⚊)→用六(⚊)递进象:
“乾(☰)”为官员中君子之“优秀群体”;“乾(⚊)”为“优秀群体”中“最优秀的人”;“用六(⚊)”为地方“首领”;
递进象:. . .优中选优...为地方“首领”——用六;
c.合象:用九——国家“元首”,用心考察国家上中下官员中君子之“优秀群体”,优中选优任命其中“最优秀的人”为地方“首领”——用六;
③“元首”问政于民:
取《图》,从“用九→坤(⚋)→坤(☷)→坤坤坤”之路线象:
a.“元首”问政:
取《乾》之“五至用”,用九共“正反巽”叠象:
用九,国家“元首”;“正巽”为“腿”、为“出入”、
为“政令”;“反巽”是“兑”为“口”、为“问”;
共叠象:“元首”用九,走出宫廷...问政...;
b.“元首”深入民众:
取“坤(⚋)→坤(☷)→坤坤坤”之深入象:
“坤(⚋)”为“元首”;“坤(☷)”为“民众代表”;“坤坤坤”为“普通民众”;
深入象:“元首”用九,深入到“民众代表”和“普通民众”中去...;
c.民有“请求”,君有“给予”:
取《乾》之“五至用”与《坤》之“上至初”八爻,互“大《观》”卦象:
《杂卦》传说:《观》卦的卦义是“有人请求,有人给予”;
“大《观》”卦象:民有“请求”,君有“给予”;
d.合象:“元首”用九,走出宫廷,深入到“民众代表”和“普通民众”中去,问政于民,民有所“求”,君有所“予”。
④合象:人民选举国家“元首”;“元首”,任用地方“首领”;“元首”,问政于民,民有所“求”,君有所“予”;谓之“人民民主”。
(2)政策协商:
取《乾》之“用九”至《坤》之“上六”九爻,“用九”与“‘六阳’、‘用六’”共“大坎”与“巽”互象:
①“用九”与“‘六阳’、‘用六’”:
“用九”,为国家“元首”;‘六阳’,为“群龙(包括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家各职能部门)”;‘用六’,为地方“首领”;
② “大坎”象:为“智慧”、为“谋划”、为“通达”;
③“巽”象:巽为“木”、为“仁”、为“命(命令、政令、国策)”;
④共互象:国家“元首”与“群龙(包括各党派、国家各职能部门)”、地方“首领”一起,用智慧共同谋划通达的仁政、国策,以满足最广大民众的诉求,谓之“政策协商”。
(3)大众监督:
①大众观察:
取《坤》之“初至用”七爻,“坤坤坤艮”连互象:“坤”为“众”,“坤坤坤”互“大众”;“艮(缩小的《观》卦)”为“观察”;
连互象:大众观察;
②国家与地方官员的工作作风:
取《乾》之“七爻”与《坤》之“用、上”九爻,“七阳”共“‘大坎’巽”叠互象:
“七阳”为国家“官员”与地方“首领”;“大坎”为“向下(下来)”;“巽”为“进退”、为“工作”、为“行为”、为“风”;
共叠互象:国家官员与地方“首领”,下来到地方、百姓中的工作行为与作风;
③反馈给“元首”:取《图》“坤坤坤→坤(☷)→坤(⚋)→用九(⚋)”的通道;
④合象:大众把观察到的,国家“官员”与地方“首领”,下来到百姓中的工作行为与作风,反馈给国家“元首”,谓之“大众监督”。
(4)人民民主、政策协商、大众监督“三位一体”,构成“理想社会”的治理体系;
3.最终目标:天下大同
取《乾》与《坤》“用九至初六”十四画之合互象:
(1)最终:取“用九至上六”之“大坎”象:最终...;
(2)天下百姓“三共”:
取《坤》之“初至用”七爻,“坤坤坤艮”连互象:
“坤”为“百姓”、为“土地”、为“劳役”、为“均匀(共有、共同、共享)”、为“万物”;艮为“果实”、为“终而又始、年复一年(永远)”;《坤》卦,谓之“天下”;
连互象:天下百姓永远,共有土地、共同劳动,共享(万物)果实;
(3)天下百姓,家家永远没有衣食忧愁:
取“初六至用九”之“‘坤坤’‘坤艮’‘大坎’”连互象:
a.“坤坤”(初六至六四)互象:坤为“布(衣物)”。互象:衣物充足;
b.“坤艮”(六四至用六)互象:坤为“万”、为“百姓”;艮为“家”、为“终而有始、年复一年,(永远)”、为“止(没有、无)”。互象:天下百姓家家(万家),...永远没有...;
c.“大坎”(上六至用九)象:坎为“饮食”、为“忧愁”。“大坎”象:...饮食...忧愁;
d.合互象:天下百姓,家家永远没有衣食忧愁;
(4)合象:最终实现,天下百姓,永远共有土地、共同劳动、共享果实,家家永远没有衣食忧愁——谓之“天下大同”!
四、“用九”与“用六”的设立,揭示了“三才”之道及其实质内涵
《周易.说卦传.第二章》开篇说:“过去,圣人创作《易》,秉承以致顺从人性与生命的法则。所以,立天之道,是阴与阳;立地之道,是柔与刚;立人之道,是仁与义[13]。”这就是易学界通常所说的“三才之道”的来源。
然而,毫不夸张地说,直到今日易学界对“三才”之道及其实质内涵,仍众说纷纭,还没有一个共识,或者说还没有弄清楚。
笔者也是,直到破解了“用九”与“用六”、确定《乾》《坤》为“七爻”卦,并创建《天地与社会系统运行图》,进而揭示了人类“理想社会”的运行架构、治理体系与最终目标”后,对“三才”之道及其实质内涵,才真的有所领悟。
“三才”之道及其实质内涵,结合《天地与社会系统运行图》,阐释如下:
1.“三才”之道:
(1)什么是“三才”:
“三”:【名词】指“天、地、人”;
“天”:【名词】在《周易》里,既指“自然之天”,也指“社会之天”的“统治集团”——过去是指“朝廷”,现在是指“中央”。推而广之:在单位,是指“领导班子”;在家庭,是指“家长”;在夫妻,是指“丈夫”;
“地”:【名词】在《周易》里,既指“自然之地”,也指“社会之地”的“被统治者”——过去是指“黎民百姓”,现在是指“人民大众”。推而广之:在单位,是指“职员”、“员工”;在家庭,是指“家长”外的“家庭成员”;在夫妻,是指“妻子”;
“人”:【名词】是指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所有人”。首先,是指“握有权利”的国家和地方各级官员;其次,是指具有“实力”的人;再次,是指“普通黎民百姓”;其中,前两者是重点,因为其在和平年代的社会中,起“主宰”和“主干”作用。
“才”:【名词】能力;才能;
“三才”,指具有“天、地、人”三种能力的人;
(2)“道”:【名词】指道路;准则;法则;规律等。这里指“三才”行为,应该遵循的“法则”;
(3)“三才”之道:是指具有“天、地、人”三种能力的人,其行为所应该遵循的法则——谓之“三才”之道;“三才”之道,是“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或曰“天道”、“地道”、“人道”的简称。
2.“立天之道,是阴与阳”:
(1)何为“立”:
“立”:【动词】为“设立”、“确立”、“树立”、“建立”之意;
《易传》这里的“立”:是人为行为,而非“占卜”的随机行为;是特指周文王“道法自然”,特别“设立”了“用九”、“用六”的爻位,进而“确立”了——“三才”之道;
(2)“立天之道,是阴与阳”:
a.“阴”:是指“用九”——“一阴”,为国家“元首”;
b.“阳”:是指《乾》之“六阳”与“用六”之“七阳”;
c.“阴与阳”:
阐述的是,“一阴”与“七阳”之间的关系:“用九”——“一阴”,统领“七阳”;而“七阳”,顺应“用九”—— “一阴”;
d.故,从《天地与社会系统运行图》可知:
《周易》确立的“天之道”,就是“群龙(包括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家各职能部门)”与地方“首领”,以国家“元首”为核心,围绕最终实现“天下百姓,永远共有土地、共同劳动、共享果实,家家永远没有衣食忧愁——天下大同”的理想目标而运行;
故“天之道”,就是“为政之道”;其实质内涵,是“以民为本”。
3.“立地之道,是柔与刚”:
(1)“柔”:【名词】指《坤》之“六阴”,谓之“六阴柔”——天下黎民百姓;
(2)“刚”:【名词】指《坤》之“用六”,阳爻“⚊”,谓之“一阳刚”——地方“首领”,代表国家“元首”;
(3)“柔与刚”:
阐述的是,“六阴”与“一阳”之间的关系:“六阴柔”顺从“一阳刚”;“一阳刚”,则顺应“用九”而带领“六阴柔”前行;
(4)故,从《天地与社会系统运行图》可知:
《周易》确立的“地之道”,就是天下“黎民百姓”顺从并跟随地方“首领”前行;
故“地之道”,就是“为民之道”;其实质内涵,是“顺从天命”;
4.“立人之道,是仁与义”:
(1)“仁”:【名词】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同本义:指效法《坤》之“地”生长万物之德,谓之“仁”;
(2)“义”:【名词】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同本义:指效法《乾》之“天”滋生万物之行,谓之“义”;
(3)“仁与义”:阐述的是,“所有的人”都应具有“地”生长万物之德和“天”滋生万物之行;
《周易》确立的“人之道”,就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所有人”,都应具有“地”生长万物之德和“天”滋生万物之行;
故“人之道”,就是“为人之道”;其实质内涵,是“关爱生命”。
5.《周易》确立的“三才”之道,实质内涵:
综上所述,《周易》确立的“天之道”,就是“为政之道”,其实质内涵是“以民为本”;确立的“地之道”,就是“为民之道”,其实质内涵是“顺从天命”;确立的“人之道”,就是“为人之道”,其实质内涵是“关爱生命”。
6.“三才”之道的关系:“天之道”是根本,“地之道”是基础,“人之道”是保障,三者是相互制衡和谐统一的整体。
7.“三才”之道的作用:“三才”之道,是《易经》六十四卦及386爻,判断吉凶祸福的标准;在现实社会中,践行“三才”之道,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天下大同”人类理想目标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五、“用九”与“用六”的设立,是《易》从迷信到科学、从玄学到哲学转变的显著标志
据《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主要职责掌握阴阳占卜之法的朝廷官员太卜,掌握三种《易》的占卜方法:一是夏朝的《连山》易、二是商朝的《归藏( cáng)》易、三是周朝的《周易》。它们的经卦都是八个,它们的别卦(经卦的重叠卦)都是六十四个”。并且《周易.系辞上.第九章》,也介绍了《周易》“占卜”原理与“大演”起卦方法。
以上的“记载”与“介绍”,告诉我们“三易”的相同点有“三”:一是都有“占卜”功能,二是“经卦”都是“八”个,三是别卦(经卦的重叠卦)都是“六十四”个。
“三易”的不同点,在“首”卦:
夏朝的《连山》易,因“山”在当时人与自然关系中起主导作用,故而“首”卦用《艮》;商朝的《归藏》易,因“地”在当时人与自然关系中起主导作用,故而“首”卦用《坤》;周朝的《周易》,因认识到“天”是生命的“主宰”、“地”是生存的“根本”,故而“道法自然”,以《乾》、《坤》两卦为首,并在“六爻”基础上分别设立了“用九”、“用六”,使其成为“七爻”卦。
因为“首”卦的不同,使“三易”产生“质”的区别:《连山》易与《归藏》易,始终给人以“迷信”和“玄学”的感觉;而《周易》“道法自然”,使“哲学”成为其“本义”而独有,“占卜”是“三易”固有功能而从属。
由于“三易”“质”的区别,导致其结局不同:据说,《连山》易、《归藏》易早已失传,偶有得见的残存,也只是在考古挖掘的碎片里;《周易》,因其集“科学、哲学、玄学”于一体,“哲学”是其“本义”而独有,“占卜”是“三易”固有功能而从属,薪火相传,连绵不绝,以致到永远!
故,“用九”与“用六”的设立,是《周易》“道法自然”的神来之笔;是《易》从“迷信”到科学、从“玄学”到哲学转变的显著标志。
六、“用九”与“用六”爻辞的正解
至此,我们可以对“用九”、“用六”的爻辞,给出正确的译解:
1、《乾》之“用九”爻辞译解:
原文: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译文:
用九:显现群龙里没有首领,吉祥。
《象》说:“任用阳九”,是具有阳刚品德的人,不可成为天的首领。
解读:
“用九”是国家“元首”,“群龙”听从“元首”任用,围绕“元首”而健行。故,具有阳刚品德的人,不可成为天的首领。
如果“群龙”中出现天的“首领”,就是多“中心”。多“中心”即“无中心”,必然导致朝政乃至天下混乱。所以,“用九:显现群龙里没有首领,吉祥”。
2、《坤》之“用六”爻辞译解:
原文:
用六:利永贞。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译文:
用六:适宜永远固守正道。
《象》说:用六“永远固守正道”,以大功德结束。
解读:
“用六”为地方“首领”,既授命于国家“元首”又受到大众监督。“用六”若不能“永远固守正道”,中途不是被革职,就会被百姓推下台,断然不能“以大功德结束”。
故,“用六:适宜永远固守正道。”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总结如下:
1.“用九”、“用六”,是周文王“道法自然”而特别设立的爻位之名:“用九”——阴爻“— —”,是任用“阳九”的人——国家“元首”;“用六”——阳爻“⚊”,是任用“阴六”的人——地方“首领”;《乾》、《坤》两卦为“七爻”卦,统领着其后“三十一”对“六爻”卦;故“用九”与“用六”在《周易》中,起“核心”与“主导”作用;
2.《天地与社会系统运行图》,揭示的天地与社会“双重系统”运行规律的同一性,是《周易》“道法自然”的依据;揭示的人类理想社会“‘群龙’与地方‘首领’以国家‘元首’为核心,把仁政化作‘春风’‘雨露’,‘滋润’天下百姓”的运行架构、“人民民主、政策协商、大众监督”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与“天下大同”的最终目标,是“道法自然”的必然要求;
3.“三才”之道实质内涵:天之道“以民为本”、地之道“顺从天命”、人之道“关爱生命”;“三才”之道,是《易经》六十四卦及386爻,判断吉凶祸福的标准;践行“三才”之道,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天下大同”人类理想目标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4.《周易》的定位:
《周易》是一部,“道法自然”,发挥“八卦”原理,科学系统全面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经典;她集“科学、哲学、玄学”于一体,“哲学”是其“本义”而独有,“占卜”是“三易”固有功能而从属;她“大道至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良师益友;
5.《周易》的“哲学”,用一个“道”字来概括:
该“道”,以“‘天下大同’总道”为统领,以“三才之道”为遵循,64个“时局之道”相互配合,386个“爻位之道”相互作用,形成科学有序、循环往复的“大道”运行体系。其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天下大同”;
6.研究认为:《天地与社会系统运行图》,可以看作是反映宇宙运行规律——《太极图》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进而推断,《乾》、《坤》“七爻”卦,是《太极图》创作的依据。
故,将《天地与社会系统运行图》与《太极图》二者合一,用以象征《周易》“哲学”之本源——“道法自然”;并将其作为《全象译解周易哲学本义》易注的封面,用以显示《全象译解周易哲学本义》易注——“道法自然”之意。
《天地与社会系统运行图》与《太极图》合图
7.“用九”、“用六”之争,“朱杜”观点尽管正确,但并不全面,未能揭示“用九”、“用六”的真义;“尚欧”观点是错误的,而其错误的延续与传播,倒真的是“谬误”了《周易》的光辉,确实应该引起易学界乃至学者、爱好者、读者的重视!
最后,笔者以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1020-1077.12.6)的座右铭结尾: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愿与同仁共勉,欢迎争鸣!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郭彧译注:《系辞.上》,《周易》,北京:中华书局,ISBN 7-101-05277-0/K﹒2353.第360页.
[3]参见:客道巴巴阅读文档,《周易千古疑惑谜团,“用九”“用六”问题分析》,百度.
[4]《全象译解周易哲学本义》,是笔者撰写的66万字易注,2023年通过了河北省版权局著作权登记,登记号:冀作登字 2023- L-00115178;
[5]参见,尚秉和著 刘光本译注:《周易古筮考精解》,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5.5.第8-16页.
[6]郭彧译注:《上经.乾》,《周易》第9页.
[7]郭彧译注:《上经.坤》,《周易》第16页
[8]郭彧译注:《上经.乾》,《周易》第2页.
[9]郭彧译注:《文言.乾》,《周易》第347页.
[10]郭彧译注:《系辞.上》,《周易》第375页.
[11]《天地与社会系统运行图》:系笔者原创。见《全象译解周易哲学本义》之《乾》、《坤》卦,《天地与社会系统运行图》.
[12]“太极图”也称“阴阳鱼”,是宋朝易学家根据《周易》“太极”说与“一阴一阳谓之道”原理,建立的反映天地生成与运行原理的易学图形。
[13]郭彧译注:《说卦传》,《周易》第403页.
来源:悟通易经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