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月,又有两艘船只搭载战车南下,到了8月,演练规模骤然扩大,多船联合行动的画面,释放出一个更为明确的信号:大陆已经具备在短时间内成建制、大规模跨海运输兵力的能力。
近日,央视罕见播出了一个震撼画面:七艘巨大的民用滚装船依次驶入海面,甲板上排列整齐的装甲车和军用车辆在灯光下格外醒目。
镜头扫过,战士们警戒站位,登船、系固、启航一气呵成,这不是普通的民用运输,而是一场高规格的跨海作战演练。
在此之前,4月的“海峡雷霆-2025A”演练已经让外界注意到大陆利用滚装船进行兵力投送的能力。
6月,又有两艘船只搭载战车南下,到了8月,演练规模骤然扩大,多船联合行动的画面,释放出一个更为明确的信号:大陆已经具备在短时间内成建制、大规模跨海运输兵力的能力。
对台湾方面而言,这一幕的冲击不言而喻。
滚装船其实本来是民用运输的重要工具,用于运送车辆、集装箱甚至重型设备,但在战争设想中,它们可以迅速被改装为登陆平台,装载战车、步兵战车甚至补给车队,跨海运送到作战前沿。
大陆的优势在于数量庞大,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民用滚装船队,船只吨位普遍上万,一艘即可搭载数百辆装甲车,若数十艘同时出动,上千辆装备能在短时间内渡过台海,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极为罕见。
但这种运输方式并非没有风险,滚装船缺乏装甲与防护,一旦进入实战,容易成为导弹和鱼雷的目标,因此,它们的使用前提是制空权与制海权的掌握,只有在敌方的远程打击力量被压制后,这些“海上巨兽”才能安全发挥作用。
解放军这次演练的特殊之处在于:并未从“先头部队”切入,而是直接演练大规模运输,这在军事解读中意味着,登陆岛屿的先头战斗部队部署方案已基本成型,现在训练的重心转向了后续大规模兵力的输送。
对于赖清德而言,这样的演练无异于一记当头棒喝,台湾现有的防务逻辑,一直强调“前线阻截”,即在敌军登陆前予以最大限度的打击。然而,当解放军直接展示后续大规模投送环节,意味“抢滩”并非难题时,那么台湾的一线防御就可能形同虚设。
据台媒披露,在七艘滚装船联合演练画面公布后,赖清德立即召集幕僚会议,要求重新检视防御体系,岛内讨论的核心,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拦截如此规模的兵力跨海行动,然而,现实摆在眼前:台湾的反舰导弹数量有限,空中力量虽在不断扩充,但能否长期保持制空优势仍存疑问。
而一旦大陆在战前取得制空制海权,台湾的前沿防御极可能在数小时内被压缩到海岸线。
更令赖清德焦虑的是,这种军事压力迅速传导到政治与社会层面,他必须一方面安抚岛内公众情绪,避免社会陷入恐慌,另一方面还要在国际舞台上继续强调“台湾的安全与民主”,以换取更多支持。
但民众、军方和企业界的态度并不一致,军方担心资源不足,企业界则忧虑动荡冲击经济,而年轻群体对“战争风险”的感知在不断上升,这些分歧,使赖清德的防务困境更加棘手。
从2025年4月的“海峡雷霆-2025A”演练,到6月的单船战车运输,再到8月的七船协同行动,解放军的演练呈现出明显的递进逻辑。表面上,这是常规的军事训练,但深层次看,它是一次有计划的信号传递。
演练并未着重于先头部队如何“抢滩”,而是直接演练后续兵力投送,这表明,大陆方面的登陆构想已经形成体系,战略假设不仅停留在“能否打响”,而是转向“如何持续推进”。
而且演练画面得公开播出,目标受众不仅是岛内,更包括美国及周边国家,信息很清晰:大陆不仅有意愿,也具备能力,随时可将经济与民用资源转化为军事力量,对于美国而言,它提醒盟友:一旦台海爆发冲突,局势可能比设想中来得更快、更难控制。
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差距展示”——让对手在对比之下感受到自身处境的被动。
在这一系列信号背后,反映出的仍是大陆统一决心的持续与坚定,两岸是否会陷入对话还是对峙的轨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赖清德的政策选择,但无论他如何调整,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我们预想的那样,不会有任何出入。
来源:鉴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