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欧美看似形成统一阵线,试图将中国与俄罗斯孤立。尤其是俄乌战争爆发初期,在国际舞台上,不少国家在美国的推动下,对中国提出诸多不友好的提案、意见与声明,国际舆论中对华指责之声一度占据上风。但如今,形势正悄然发生变化 ,全球对华态度 “大反转” 的曙光已在
曾几何时,欧美看似形成统一阵线,试图将中国与俄罗斯孤立。尤其是俄乌战争爆发初期,在国际舞台上,不少国家在美国的推动下,对中国提出诸多不友好的提案、意见与声明,国际舆论中对华指责之声一度占据上风。但如今,形势正悄然发生变化 ,全球对华态度 “大反转” 的曙光已在天际显现。

预判在未来 2-5 年内,全球对华态度将迎来根本性转变,从 “一片指责” 转向 “一片赞扬”。“中国道路正确”、“中国主张合理”、“中国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正逐步从少数共识向更广泛认知演进,预计未来 1-2 年内,这将成为普遍的国际共识,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积极环境也将随之到来。

全球对华态度的转变,本质上源于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即: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观念社会转型,经济核心从 “工业、制造业为主” 转向 “观念产品生产为主”(观念产品涵盖技术、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健康、数字、科学、探索等领域)。这一转型直接重塑了国际关系中的经济诉求,进而改变了各国对中国的战略认知。
在工业社会中,国际关系的核心经济诉求围绕 “地缘经济” 展开,争夺焦点集中在两点:
资源争夺:工业生产依赖能源、原材料等自然资源,而这些资源的地理分布由自然条件决定(如石油集中于中东、委内瑞拉),且不可重复利用。中国因自然资源(如铁矿)禀赋不足,曾长期面临资源依赖的被动局面,各国为争夺资源甚至引发贸易摩擦与冲突。市场争夺:当一国产业能力超出本国消费需求时,必须依赖国际市场消化产能。例如澳大利亚的铁矿需供给全球,中国的制成品需销往世界,市场规模直接决定产业生存空间,因此市场成为各国竞争的核心目标。而进入观念社会后,国际经济诉求的核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资源与竞争逻辑均出现新特征:
资源形态迭代:从 “不可再生” 到 “可共享”数字资源(Data),数字成为观念生产的核心资源。无论是电影市场预测、技术研发还是文化传播,都依赖数字分析。与工业资源不同,数字资源并非地理分布决定,而是动态产生的,且可无限重复使用、无限供给 —— 无需争夺,也无法争夺(如无法 “抢夺” 他国的市场数据),各国可共享利用。文化资源:源于历史积淀,如中国的 “美猴王”(源自《西游记》)、欧洲的古堡与博物馆遗迹。这类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如将欧洲古堡迁至美国会丧失其历史文化价值),且不可复制,历史悠久的国家(如中国、欧洲各国)天然具备文化资源优势。旅游产业的转型也印证了这一点 ,如今历史文化旅游的需求已远超单纯的风光旅游,文化资源成为吸引全球游客的核心竞争力。
竞争焦点升级:从 “单一产品” 到 “生态协同”市场,消费创造价值的核心载体。观念社会遵循 “消费创造价值” 理论 , 观念产品(如数字内容、文化 IP)可无限消费,消费人群越多,价值越高。因此,市场规模不再是 “消化产能” 的工具,而是 “创造价值” 的基础,更大的市场意味着更高的价值增量,这使得各国对 “开放市场” 的需求远超工业时代。产业链成为全球化生产的必然选择:产业链是观念社会的标志性经济形态,区别于工业时代的 “产品输入输出”,如今的生产依赖全球协同 , 例如中国的零部件供应给美国福特汽车完成组装,缺一环则整个生产链条断裂。产业链的核心逻辑是 “各国优势互补”:没有任何国家能实现 “大而全” 或 “小而全” 的生产体系(即使美国也无法独立制造光刻机,需依赖全球技术协作;小国更无法覆盖从钢铁到航空的全产业),只有整合各国的优势领域(如某小国在特定技术上的偶然突破、某大国的研发能力),才能生产出全球顶尖产品。
美国未能认清观念社会的经济规律,仍以工业社会的思维处理国际经济关系,其核心误判体现在 “逆产业链” 行动上,并 提出 “重塑产业链”与“制造业回归”,试图构建封闭的生产体系,这与观念社会 “全球化协同” 的本质相悖,最终导致自身与盟友陷入困境:
效率与成本失控:封闭生产体系必然导致效率下降、成本飙升。例如美国本土生产芯片的成本是中国台湾的 4 倍,生产制造业产品的成本是中国的 4-5 倍。高成本直接削弱产品国际竞争力,最终只能依赖关税保护在本国市场生存,而无法进入全球市场。生活水平承压:美国当前的高生活水平依赖全球化产业链 , 将低产值生产(如日用品)转移至亚洲,自身专注高产值领域(如高端技术),再进口低价的亚洲产品。若切断全球产业链,美国民众将被迫购买高价本土产品,生活成本急剧上升,生活水平显著下降。
美元信用基础动摇:美元的全球地位依赖各国对美元外汇储备的需求,而这一需求源于美国与全球的贸易往来。若美国持续封锁他国(如限制对华高端产业出口),将导致自身贸易收入减少,同时他国对美元的需求也会下降,美元信用的根基将被削弱。与美国不同,欧洲已通过 “体感式冲击” 认清产业链的重要性:俄乌战争对能源、粮食产业链的打断,直接引发欧洲严重的通货膨胀,让欧洲深刻体会到 “产业链断裂” 的灾难性后果:
对俄罗斯的能源禁运,并未重创俄罗斯(俄罗斯可通过涨价维持能源收入),反而导致欧洲能源价格暴涨,工业生产与民众生活陷入困境;欧洲意识到,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大国,与欧洲的产业链联系远超俄罗斯(俄罗斯与欧洲仅为能源、粮食等商品交易,而中国已深度融入欧洲的工业、科技、消费等核心产业链)—— 若与中国切断产业链,欧洲遭受的损失将是 “伤敌一千,自损八千”:中国损失的可能是某一零部件的出口收入,而欧洲损失的是整车、整机等终端产品的全部产值(如福特汽车缺中国零部件则无法组装,中国损失零部件收入,欧洲损失整车销售收入)。
因此,欧洲各国主动访华,核心目标是 “修复产业链”—— 即使当前中欧产业链的断裂仅为 “小部分”(如旅游等领域),但各国已意识到 “产业链协同” 是维持经济稳定与民众福祉的关键,必须尽快对接恢复。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态度反转的核心,关键在于中国顺应了观念社会的经济规律,在资源、市场、产业链三大维度形成独特优势,且这些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国际社会的认知共识。
资源优势:数字与文化的双重储备数字资源: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人口规模与消费市场,产生的数字数据量位居世界前列,为观念生产(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文化 IP 开发)提供了充足的 “原材料”;文化资源:中国五千年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 IP(如 “西游记”“三国演义”“故宫文化” 等),且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与不可复制性,使其成为全球文化消费的重要来源(如中国的文化旅游、影视作品正吸引全球关注)。市场优势:全球最大的消费增量空间中国拥有 14 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且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对观念产品(如高端技术、文化服务、健康产业)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一市场规模不仅能消化本国的观念产品,更能为全球提供 “价值创造” 的空间 —— 例如外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可通过海量观众实现价值翻倍,这是其他国家无法替代的优势。产业链优势:全球协同的核心节点中国已构建起覆盖 “低端制造 - 中端研发 - 高端配套” 的完整产业链,既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也是全球技术研发的重要参与者。无论是欧洲的汽车、美国的电子设备,还是全球的消费电子产品,都依赖中国的零部件供应与生产协同。这种 “不可替代性” 使得各国无法承受与中国切断产业链的代价。
观念社会的核心规律是 “经济决定政治”—— 各国要与中国开展产业链合作、共享中国市场,就必须调整对华政治态度:
“边骂边做” 的模式不可持续:中国已具备 “对等反制” 的能力 —— 若他国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中国可暂停相关合作,而中国的损失远小于对方(如中欧产业链断裂,欧洲可能损失的损失是中国损失的 5-10倍)。因此,各国要想与中国开展贸易,必须放弃 “对华不友好” 的政治姿态。
“中国是和平与发展力量” 的认知扩散:中国坚持全球化、维护产业链稳定的立场,与美国的 “脱钩”“封锁” 形成鲜明对比。各国通过实践意识到,中国的主张(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符合全球共同利益,而中国的发展也为世界提供了市场、机遇与稳定 ——“中国道路正确”“中国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 正从 “少数认知” 向 “普遍共识” 演进。
从当前形势判断,未来 1-2 年内,全球对华态度的反转将呈现三大趋势:
务实合作成为主流: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国家将继续加强与我国的合作,核心议题从 “政治对话” 转向 “经济协同”—— 重点围绕产业链修复(如汽车、电子、能源)、市场开放(如数字经济、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如数字数据、文化 IP)展开,务实合作将成为各国对华关系的核心内容。
国际舆论转向,正面评价成为主流:随着各国与中国的合作深化,国际舆论将从 “对华指责” 转向 “对华认可”——“中国的主张正确”“中国推动全球发展”“中国维护世界和平” 将成为国际组织、媒体、智库的主流声音,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 “好日子” 将正式到来。
美国的战略被动加剧,孤立主义难以为继:美国若继续固守 “脱钩” 政策,将面临更多盟友的 “背离”(如欧洲已主动与中国修复关系),且自身经济将因产业链断裂持续承压(如芯片企业收入下降、制造业成本高企)。最终,美国可能被迫调整对华政策,重新回到 “产业链协同” 的轨道上来。
全球对华态度的反转,并非偶然的外交现象,而是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观念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 —— 中国顺应了 “全球化协同”“消费创造价值”“产业链共生” 的新规律,而美国等国家的误判则加速了这一进程。

未来,随着观念社会的深化,各国将更加依赖中国的市场、资源与产业链协同,“中国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国际共识。这不仅是中国的机遇,更是全球的选择 —— 只有与中国合作,才能共享观念社会的价值增量;只有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才能实现共同发展。而中国也将在这一进程中,继续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黄江南教授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