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人还晒出自己手心的“雪花”——有的像撒了一把细盐,有的边缘如地图轮廓。
“斑驳的雪花手是怎么回事?”
“突然发现自己的手起雪花点了
像打了雪花马赛克一样!”
“有没有人跟我的手掌一样
夏天雪花状点点尤其明显。”
近日
“雪花手其实是一种病”的话题
登上热搜
引发网友广泛讨论
不少人还晒出自己手心的“雪花”——有的像撒了一把细盐,有的边缘如地图轮廓。
这种看似常见的“雪花手”,究竟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还是无需担忧的正常现象?今天就跟大家聊聊。
我的手变“雪花”了?
南京市第二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沈建军介绍,“雪花手”顾名思义指人的手掌心上有白红点点像雪花,其形成原因在中医看来多为气血不足,肝郁脾虚,湿热血瘀。
简单来说就是气血不足、脾不生血导致掌心失养显现白点,同时湿热血瘀导致瘀热互结现红点,高温天气阳气外浮加湿热蒸腾,所以红白点更明显。
“雪花手”需要治疗吗?
沈建军解释,大多数“雪花手”属生理性,并不影响生活。如果手掌的红白点无疼痛、瘙痒、脱屑、水疱,仅遇冷或情绪波动后短暂出现,保暖或放松后即缓解,同时不扩散、不加重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如毛细血管扩张、角质层薄、温度变化引起),无需治疗,日常注意减少刺激、保湿即可。
这些情况要当心 可能是疾病信号
要是“雪花手”有下面这些特点
就得提高警惕,赶紧去看医生:
01雷诺现象
由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引发小动脉痉挛,大多是风湿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发作的时候,手掌或手指会一阵儿苍白、一阵儿发紫,还带着麻木、刺痛的感觉,天冷或者情绪紧张的时候会更厉害。
02手部湿疹
会让手上长红斑、小疙瘩,没破的时候容易被当成“雪花手”,但一般会痒,而且疹子大多是两边对称的,反复长之后皮肤可能会变厚、变粗糙。
03肝掌
肝硬化患者常出现“肝掌”,就是手掌的大鱼际、小鱼际那儿一片发红,按一下很快变白,松开又红回来,这跟肝功能变差、激素代谢乱了有关系。
若“雪花手”表现为白斑持续存在
且不断扩大
或伴随瘙痒、水疱、片状红斑
或合并乏力、黄疸、发热、关节痛等症状
需警惕白癜风、系统性风湿免疫病
严重肝病等潜在疾病
赶紧去医院查清楚
因时制宜,入秋养生做好以下四点
沈建军介绍,“雪花手”与脾阳渐虚、运化水湿差、湿热内蕴有关,中医养生讲究“因时制宜”,夏秋交替之际,养生需兼顾 “防暑余热” 和 “防秋燥凉”,重点在滋阴润燥、调理脾胃、收敛阳气,具体要做好以下四点,为秋冬健康打好基础。
1.防蚊虫
近期基孔肯雅热较为流行,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所以外出活动时,避开伊蚊活跃高峰时段(清晨和傍晚)及活动场所(树荫、草丛、积水等),减少皮肤暴露度,或通过喷涂驱蚊剂、佩戴驱蚊香囊等方式有效驱逐蚊虫。
2.防燥邪
人体经过三伏天的消耗,脾胃功能较弱,阳气随季节逐渐收敛;同时空气湿度降低,“秋燥” 显现,表现为口干、鼻燥、皮肤干、便秘等。
饮食需从“三伏天的清热解暑” 转向 “滋阴润燥、补养脾胃”,同时兼顾 “清余热”,可多食用银耳百合羹、梨汤、冬瓜汤、鸭肉、山药、莲藕等。
3.防风防寒
处暑过后,早晚温差增大,易出现 “外热内凉”,注意及时增减衣物,护好颈肩、腹部、脚部等薄弱部位,避免冷风直吹,夜间盖薄被。
4.养护脾胃
三伏天易贪凉伤脾,伏后需健脾开胃,可食用红枣、芡实、白扁豆健脾,山楂、陈皮等开胃,避免暴饮暴食。同时伏后脾胃功能较弱,忌盲目 “贴秋膘”,过早大量进补易生内热、消化不良,饮食上也需忌过咸过辣。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来源:小萱医生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