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亿摄氏度高温、稳态运行1066秒——2025年初,中国“人造太阳”EAST(东方超环)再次刷新世界纪录。在这一人类探索终极能源的历史性突破背后,有一个关键部件功不可没:钨铜偏滤器。
上亿摄氏度高温、稳态运行1066秒——2025年初,中国“人造太阳”EAST(东方超环)再次刷新世界纪录。在这一人类探索终极能源的历史性突破背后,有一个关键部件功不可没:钨铜偏滤器。
近日,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行的“新天工开物——科技成就发布会”金属材料专场上,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核聚变反应堆钨铜偏滤器部件”引发广泛关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干勇在推介该成就时表示:“我们研制的金属材料可以满足核聚变用特种合金的服役性能要求,充分证明中国已成为金属材料研制和应用的世界强国。”
安泰科技破解了钨铜材料制备难题,为“人造太阳”锻造出能够抵御极端高温的金属铠甲——钨铜偏滤器,成为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又一典范。
从空白到领跑:中国钨铜偏滤器实现自主突围
随着现代工业对石化资源的消耗,若干年后石化能源将难以为继,人类急切需要找到新的替代能源。可控核聚变被誉为人类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也是国际大国未来能源规划的战略制高点。而偏滤器则是核聚变装置中使用条件最为苛刻的部件之一。
它直接面对上亿度的高温等离子体和高能粒子流的冲击,用于排出反应过程产生的杂质,维持核聚变反应的正常运行,堪称“人造太阳”的高温排气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难熔金属首席专家王铁军解释说:“虽然等离子体被强磁场约束,但就像太阳耀斑一样,有时会发生短暂接触。虽然时间极短,但温度极高,必须迅速将热量排走。”
十余年前,中国在偏滤器用钨铜复合材料领域还处于实验室阶段,没有任何成熟技术路径可循。当中国科学院EAST团队带着偏滤器研发需求找到安泰科技时,发达国家已探索多年却进展缓慢。
“我们只能从零开始,自己摸索。”王铁军回忆道。
根据偏滤器能够承受亿度高温冲击的核心需求,国际ITER组织选定了自然界熔点最高的金属钨和导热性能顶尖的铜相结合,但如何将这两种性质迥异的金属完美结合,成为横亘在科研之路上的巨大挑战。
经过十余年攻关,中国团队完成了一场从跟跑到领跑的华丽蜕变。2014年,EAST完成上偏滤器改造,成为全球首个安装钨铜偏滤器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2020年,安泰科技为法国WEST装置提供全部456件钨铜偏滤器部件,100%验收合格交付。如今,全球最重要的两个核聚变托卡马克装置的偏滤器,已全部烙上“中国制造”的印记。
技术攻坚:108道工序背后的创新突破
钨铜偏滤器的制造极其复杂,堪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整整108道工序,每一道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安泰科技团队成功攻克了四大核心技术难题。
高性能变形态细晶钨板制备技术是基础。钨是偏滤器的关键材料,直接承受高温等离子体的冲击。团队通过定向低温大变形技术,开发出高性能定向纤维组织细晶钨板,并通过ITER组织的材料认证,成为国内唯一ITER官方认定的钨板供应商。
钨铜异质材料热等静压复合技术是核心突破。由于钨和铜完全不固溶,团队采用热等静压高温高压扩散复合技术,使钨铜界面结合率达到100%,抗高热负荷辐照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王铁军解释道:“在这种高温高压共同作用下,钨和铜界面会发生原子层级的扩散,形成较强的界面结合能力。”
偏滤器复合部件的无损检测技术是关键保障。团队开发出“柔性自旋转高精度超声探头”的超声波探伤新技术,解决外形与界面失配、内管多曲线界面信号丢失等难题,满足了批量化检验的苛刻要求。
高精度形位控制及焊接模拟技术是制造难点。面对钨和铜的巨大熔点差,团队通过高精度组合焊接与模拟控制技术,攻克了制造难点,实现了对复合部件尺寸的精确掌控。
应用拓展:自主技术造福多个高端领域
钨铜偏滤器技术的突破,如同投下一颗创新的石子,在多个高端领域激起涟漪。
以该项技术为基础,安泰科技已将应用拓展到聚变氚增殖包层第一壁、大型国产化医疗装备复合靶、第三代核电主泵推力盘、散裂中子源核心靶体插件等产品,为国家重大工程和装备提供了坚实支撑。
王铁军在采访中透露:“像西电东送的特高压、超高压开关中的触头材料,其实与偏滤器有相似之处,也要面对高温和冲击,因此很多场景也采用钨铜复合材料。”
当被问及这项技术是否可以应用于其他金属材料的结合时,王铁军表示:“该技术对于其他完全不互溶的材料组合,同样具备推广潜力。”
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工程复合材料的应用之路充满挑战。王铁军强调,产业化不仅需要着力降低成本,更必须将产品合格率从实验室阶段的30%~40%,显著提升至70%~80%甚至更高水平。
他指出,这一过程已远超工艺优化和成本控制的范畴,深入至材料科学的本质层面,推动了对材料结合原理的深刻认知与系统升华。
中国创新:护航全球核聚变技术加速发展
从“人造太阳”装置中的一个部件出发,中国科技人用十余年时间,攻克了世界性难题。钨铜偏滤器的成功,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也是中国材料科技从跟跑走向领跑的标志。
中国钨铜偏滤器技术的突破,不仅服务于国内重大科学工程,更在全球核聚变技术演进舞台上,展现出中国科技的硬实力。
从助力EAST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到成为全球核聚变项目的关键供应商,安泰科技助力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建设,赢得了国际认可。
展望未来,ITER装置计划于2035年实现满功率放电,各国将进入工程示范堆建设的第二阶段,2050年进入商用堆的建设阶段。随着这一进程推进,偏滤器等关键部件需求将大幅上升,对材料、技术、生产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王铁军坚定地表示:“我们有信心支持全球核聚变第一壁材料的研究,为未来核聚变技术投入商业使用,为人类社会能源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提供坚强保障。”
“人造太阳”不只是一个科学梦想,更是未来能源的希望之光。随着中国金属材料技术的不断突破,人类获取清洁、安全、无限能源的未来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
在这条探索终极能源的道路上,中国科技人正用智慧与汗水,为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着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
来源:中国网科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