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收购和孵化无聊产品,年收入 3 亿美金的 Tiny 给了些启发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1 14:30 1

摘要:我之前介绍过各种各样的 App/Venture Studio,最近则被 Tiny 吸引,它通过收购孵化那些看不起眼、无聊(Boring)但赚钱的产品,硬是将自己做成了一个年收入达 3 亿美金的控股公司。

我之前介绍过各种各样的 App/Venture Studio,最近则被 Tiny 吸引,它通过收购孵化那些看不起眼、无聊(Boring)但赚钱的产品,硬是将自己做成了一个年收入达 3 亿美金的控股公司。

团队的方式是耐心、克制、机会主义:他们从希望为公司找到“长期归宿”的创始人手中收购企业,并保持其独立运营,通常还会保留原有创始团队。

它被称为“互联网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目前旗下拥有 40 多家企业,涵盖 Dribbble、AeroPress 等知名品牌。联合创始人 Andrew Wilkinson 在与 Lenny 的一次访谈中提到创业 idea 那部分,我觉得特别有价值:

最好的创业想法是你真正感兴趣的,但很多人选的是“大家都感兴趣的”,比如开咖啡馆或餐厅,这些生意操作起来其实很辛苦、竞争激烈,利润低。

查理·芒格说“去有鱼的地方钓鱼”,即选择有利润空间、竞争又没那么激烈的细分市场。比如很少人会想着开殡仪馆、害虫防治或做政府表格填报软件,但这些行业很赚钱。

很多人喜欢做“有趣的部分”,比如设计 logo、菜单,但忽略了日常运营的琐碎和压力。

他建议在创业初期,选择能“快速获得正反馈”的生意,这样有利于自己建立自信和经验。他自己最早做网页设计公司,简单直接,客户愿意付钱,做完就能赚钱,收获积极反馈。后来尝试披萨店、猫家具、DJ 学校等,结果亏钱,但因为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坚持了下来。

与大多数硅谷创业故事不同,Tiny 的诞生完全是偶然的。"我们从未打算成为投资者,"Andrew Wilkinson 在公司官网上坦言。2007 年,当他创立的 MetaLab 设计公司开始盈利时,他们发现自己手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现金。传统的做法是扩张团队、开设更多分公司,但 Wilkinson 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收购其他盈利的互联网企业。

这个决定源于一次痛苦的经历。当各种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公司找上门来时,Wilkinson 发现"这总是一次糟糕的体验"。复杂的尽职调查、反复的条款谈判、对创始团队的不信任——这些都让他意识到,创业者需要的是一个更友好的退出选择。于是,他决定"成为我们希望能够卖给的买家"。

"新西兰公司"投资哲学

Wilkinson 对理想收购目标的描述颇具诗意——他称之为"新西兰公司"(New Zealand company):这样的公司像新西兰这个国家一样,孤悬海外,远离主要强国,不会有发生核战争的风险,且食品和能源能自给自足,能在不依赖国际贸易的前提下发展。

具体而言,Tiny 寻找的是那些拥有以下特征的企业:

高利润率:健康且可持续的盈利能力;独特优势:品牌、社区或细分市场的护城河;简单商业模式:你可以向你的父母解释清楚;稳定盈利:从 50 万到 5000 万美元的年利润;成功运营历史:三年或更长时间的运营记录;优质团队:拥有积极文化的高质量团队;

这种投资标准让 Tiny 避开了硅谷热门赛道的激烈竞争,转而专注于那些"无聊但盈利"的业务。正如 Wilkinson 所说:"在鱼多的地方钓鱼,而不是在渔夫多的地方。"

Tiny 的 3 大核心支柱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Tiny 目前有 3 个核心支柱产品:

1.MetaLab:现金流引擎

作为 Tiny 的起源和现金流引擎,MetaLab 已从最初的小设计工作室发展为年收入 4000-5000 万美元、利润 2000 万美元的设计公司。它的成功秘诀在于地理套利——收取硅谷水平的服务费,但只需支付维多利亚的工资成本。这种模式使 MetaLab 能够在北美设计服务市场中保持极强的竞争优势。

2.Dribbble:社区价值的典型案例

2017 年,Tiny 以不到 1000 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设计师社区平台 Dribbble。这个被称为"设计师的 GitHub"的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但原创始人缺乏商业变现经验。在 Tiny 的运营下,Dribbble 现在每年创造数千万美元的收入,它也成为 Tiny 投资哲学的完美验证。

3.WeCommerce:聚合效应的力量

通过收购和整合多个 Shopify 应用,Tiny 创建了 WeCommerce 生态系统,展示了其在垂直整合方面的能力。

Tiny 的收购方法

Tiny 的收购方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私募股权的做法。他们承诺:

7 天内给出报价30 天内完成交易保护创始团队维持企业文化

这种"创始人友好"的方法吸引了大量寻求简单退出的企业家。与传统私募股权大幅削减成本、解雇员工的做法不同,Tiny 更像一个长期合作伙伴,为企业提供资源和支持,同时保持其独立运营。

收购后,Tiny 通常会通过以下措施提高效率,首先是实施标准化的市场营销和销售流程,其次是优化定价策略(通常是提价),之后是整合后台运营系统和引入成熟的管理最佳实践。

而且,其收购和孵化的企业具有网络效应,虽然 Tiny 各公司独立运营,但创始人网络和行业专业知识的共享创造了隐性价值。CEO 们定期交流最佳实践,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知识网络。

而他在管理这块,奉行最小化干预风格,建立了一套高度去中心化的管理体系,一些 CEO 可能 6 个月都不会与 Wilkinson 通话,各公司只需提交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和关键指标,他则将精力放到识别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

Wilkinson 说他的优势是能够短期内专注于问题,行动迅速。很擅长从 0 到 1,能够在 15 天内燃烧得很亮。但他不擅长执行或日常细节。

但他们在招聘这块有非常高的标准,他偏好那些已经在同类企业中管理过两倍规模业务的 CEO,并进行详尽的背景调查。他最喜欢的面试问题是:"你做过的最糟糕的工作是什么?"他发现,没有经历过糟糕工作的人往往缺乏足够的动力。

在与 Lenny 的对话中,还有几个问题我觉得也非常有价值,当 Lenny 问怎么避免把自己困在一份讨厌的工作里时,Wilkinson 是这样说的:

很多创业项目看起来不错,但做起来会让你变成“打工者”,比如咖啡馆、餐厅等。创业者要思考如何让公司规模化,把自己从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专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部分,比如销售或市场。举例:和一位学生合伙做高压清洗业务,告诉他如果做大了就不用亲自去洗地,只需专注于销售或数字营销等自己喜欢的环节。很多人有“新教工作伦理”——什么都要自己做,其实应该学会“懒人领导力”,尽快把讨厌的事情交出去,聚焦自己有优势的领域。

如何选择行业?Wilkinson 的回答也很简单:

关键是找到自己的“非对称优势”。比如自己擅长销售,能够识别并聘请优秀的设计和开发人才,所以无论是做软件还是传统生意,只要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就行。朋友开餐厅发现真正赚钱的是为餐厅服务的供应商,比如清洗油烟机、排污管道等。兴趣很重要,但要在兴趣领域里找到有利润的细分市场。比如自己喜欢电影,曾想投资电影,但发现很难赚钱,最终投资了电影社交平台 Letterboxd,既有兴趣又有“护城河”。

如何评估创业想法有没有市场、是不是“过度竞争”?

现实中,很多创业想法并不“有鱼”,比如自己做过猫家具,觉得很酷,但市场太小、需求有限。需要有一定的行业经验和“直觉”判断机会。现在可以用 AI 工具(如ChatGPT、Claude)做市场和财务分析,降低试错成本。“无聊的生意”往往更赚钱,因为竞争小。比如帮助人们填写政府表格的软件,虽然没人觉得有趣,但公司能做到年收入几千万美元。

常见的错误和教训:

最大的错误就是进入别人屡战屡败的领域,认为自己能做得更好。比如自己和朋友开酒吧,觉得可以用技术和管理提升效率,结果被现实狠狠教育。

坏的商业模式无法靠优秀团队逆转,最终还是会失败。选择业务时要看“市场上有没有尸体”,如果有很多人失败,说明行业本身很难。

如何选择做 Lifestyle 生意还是风投型生意?

“Lifestyle 生意”并不代表不能做大,Tiny 就是从零自筹资金做到年收入近 3 亿美元。关键是容忍度和目标:如果想做卫星、AI 等超级项目,那么就需要风投支持;如果只是想做一个有利润、能持续发展的好公司,不一定需要融资。只要选对赛道和模式,小生意也能做大,关键是避开高度竞争和烧钱的市场,找到有“护城河”的领域。

如何挑选和管理收购的企业?

只收购“很难被搞砸”的生意,优先考虑有品牌、网络效应或高转移成本的公司。收购后基本不干预,保留原有团队和文化,只有创始人离开时才换 CEO。关键决策是选对 CEO。选人时要看其过往经验和价值观,不能指望“改变”一个人。只雇佣已经成熟且能独立胜任岗位的人。发现“这个人要不要开除”时,基本就该开除了。

对于 AI,Wilkinson 说他们现在也在利用各种 AI 产品自动化运营流程,已经用各种 AI Agent 取代了大部分行政工作,使 Tiny 比传统企业集团更精简、更高效。

他认为 AI 将大幅取代知识型工作,很多职位会消失或转型,“所有工作都可能变成一个 Prompt”。建议年轻人和职场人尽快掌握 AI 工具,利用 AI 创造价值,积累财富。未来世界变化极快,保持好奇心和适应力最重要。

Tiny 给我的几个启示:第一个是反周期投资机会,当整个市场都在追逐独角兽和高增长科技股时,Tiny 专注于"无聊但盈利"的企业,避开了估值泡沫;其次是现金流的力量,与烧钱的初创企业不同,Tiny 的每一次收购都是基于现有现金流,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

Tiny 做到了人才套利,通过在低成本地区(加拿大)招聘高质量人才,它实现了显著的成本优势。而长期持有哲学,让 Tiny 成为一家"永久持有"的公司,这种长期视角使他们能够进行其他投资者无法承受的耐心投资。

一些可能类似的标的

基于 Tiny 的这个策略,我最近特意看了一些小众产品,其中有的可能也符合 Tiny 想要的部分特质,其定位非常垂直明确但是又很刚需,目前有的每月收入做到了上百万美金,有的每月……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