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9月,全国进入“科普时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1 15:30 2

摘要:今天是2025 年 9 月 1 日,中国迎来了首个“全国科普月”。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实施,原“全国科普日”升级为“全国科普月”,标志着我国科普工作迈入制度化、常态化、全民化的新阶段。

今天是2025 年 9 月 1 日,中国迎来了首个“全国科普月”。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实施,原“全国科普日”升级为“全国科普月”,标志着我国科普工作迈入制度化、常态化、全民化的新阶段。

这场全民科学盛宴,不再局限于一日一地,而是以更宏大的格局、更丰富的形式、更深入的触角,将科学的种子播撒至城市街巷、乡村田野、校园课堂与数字云端。

联合行动,打造“科普矩阵”

经过升级,全国科普月形成由政府主导、多方协同、全民参与的“大合唱”。各地以“联合行动”为引擎,构建起覆盖全域、贯穿全年的科普服务网络。一个立体化、系统化的“科普中国”新格局正在形成。

在北京,市科协动员16个区、近百所高校院所、200多个市级学会、1000余家企业(园区)科协,推动实验室、生产线、展馆展厅向公众开放,联动120家出版机构开展科普阅读推广,实现“周周有重点、日常有活动”。

▲“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新闻发布会现场。 来源:首都之窗

在广东,创新推出“1+1+5+N”模式——以广州为主场,深圳、东莞、惠州、湛江设分会场,辐射全省城乡;“N”代表无数个区域与领域,联动省直厅局、市县镇村,形成“全地域覆盖、全领域行动、全媒体传播”的科普大格局。浙江省则通过“7大联合行动”,整合学会、高校、企业、农技协、文化机构等力量,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打造“全省一盘棋”的科普服务体系。

在构建“科普矩阵”的过程中,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成为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湖北即将上线“湖北省数字科普地图”,集纳全省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场馆、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资源,公众可一键查询、VR云游、线上打卡,真正打通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浙江则推出“百条CityWalk路线”,将科技馆、科研机构、创新企业串联成研学线路,让公众在行走中感受科技魅力。

在福建,企业力量积极融入科普生态。福建建瓯蔬菜种业科技小院联合高校专家、政府与种植户,深入田间开展新品种展示和技术指导,搭建“专家-企业-农户”桥梁,助力乡村振兴。

▲福建建瓯蔬菜种业科技小院活动。来源:福建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在河南,科普的联合行动则聚焦于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郑州的主场活动汇聚多方力量,市科技局、科协、教育局、科技馆联合推动。郑州科技馆与6所高校院所、6所中小学及郑州人才发展集团共14家单位签约,打通“院馆校”资源共享通道,构建“科普资源下沉”新模式。

▲2025年全国科普月郑州主场活动举行。来源:郑州科协

贵州省则将“联合”作为核心。黔南州主场活动将开展前沿科普报告、开放科普资源、开展“科普+”融合行动等,推动科普资源下沉基层。

展示前沿科学

“这个陀螺跟着我经历了神舟十号和神舟十三号两次飞行任务,也见证了我两次飞天之旅,对我来说具有特别意义。”8月23日晚,在中国科技馆举行的“天宫领航 筑梦星球”科学之夜活动上,航天员王亚平将第一次“天宫课堂”中“永不停止”的陀螺带到了现场,并重现一朵纸花在水膜中缓缓绽放的经典实验。

活动中,由空间站实景拍摄的我国首部8K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超前点映。作为全国科普月的预热,本次活动生动呈现了我国成功建造空间站并取得诸多前沿科技成果,彰显了我国在载人航天和空间科学领域的强大实力。

▲王亚平在活动现场。来源:中国科技馆

前沿科技成果的集中展示在全国多地同步展开。在海南文昌,企业科协航天科普联合行动带领高校科研人员走进文昌航天超算中心。高达20米的圆柱冰屏以沉浸式影像系统,动态呈现火箭发射、卫星入轨,依托的是高性能计算、大数据模拟与可视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反映出我国航天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的最新水平。

▲一名研究生在文昌航天超算中心参与互动。来源:海南省科协

湖南的活动则围绕“湘创”成果,多维度呈现现代农业、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领域的突破性科技创新成果,生动展现新质生产力的蓬勃活力。

陕西以“科普向未来”嘉年华为核心,通过“前沿科普”“联合行动”等板块,集中呈现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重大创新。

前沿科学正从实验室走向大众视野,成为国家创新实力的生动注脚。

让科学“活”在烟火人间

科学正在走进市井烟火,成为可触、可感、可玩的生活日常。2025年全国科普月期间,各地以“科普集市”“夜市”“地铁打卡”等创新形式,让科学“活”起来、“潮”起来,真正融入百姓的衣食住行与田间地头。

在上海,科学与都市文化碰撞出别样火花。思南公馆化身“科学·有点意Si”科普夜市,灯光秀、科学魔术工坊与乐队Live秀轮番上演,青少年在光影中展示AI创作成果;而“坐地铁玩科学”活动则串联起21家科普基地,市民在通勤途中打卡学习,赢取文创好礼,让日常出行变成一场充满趣味的“科学之旅”。这种“潮”味十足的表达,让科学在都市的脉搏中跳动。

广东省的“夜科普”集市也将在中秋夜上演。流动展车开进商圈广场,市民不仅能体验AR眼镜、智能机器人、书法机器人等前沿科技,还能参与防诈、禁毒、健康科普互动游戏,在轻松氛围中收获知识,寓教于乐。

科学的烟火气,不仅弥漫在都市的夜晚,更深入到乡村的日常。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农村科普赶大集”将流动科普超市开进田间地头,农业专家现场为农牧民答疑解惑。在重庆合川区,科技志愿者走进太和镇,为村民讲解农业技术、电信反诈、垃圾分类等实用知识,发放科普读本,切实增强群众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信心。

为了让科学更贴近生活,各地还通过沉浸式体验和主题联动,将科普融入社会肌理。广西“八桂科普嘉年华”推出科学灯光秀、电影巡映和网络展播,增强公众参与感,并与新学期“第一节科学课”、最美科技工作者宣传等活动结合,让科学文化伴随开学季深入人心。

江苏扬州发布13条青少年研学线路,从感悟科学家精神到航空铸梦,让孩子在行走中读懂科学;镇江则推出数字科普地图,推动科普“五进”,让服务触手可及。

此外,在黑龙江哈尔滨,一场“智趣科普行,欢乐社区赛”在街道展开,居民通过笔答与抢答比拼科学知识,激发思考乐趣;河北张家口宣化区则聚焦“舌尖上的安全”,多部门联合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将实用知识送到群众身边。江西浮梁县兴田乡将助残与科普结合,通过展板、宣讲和一对一解答,普及残疾预防、康复政策与法律知识,倡导全社会尊重与关爱残疾人。

这些接地气、有温度的活动点燃了人们对科学的好奇与热爱,让科学的“烟火气”真正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在仰望星河中种下科学火种

青少年是科普的重点对象,更是科学未来的希望。2025年全国科普月全国各地预热活动点燃梦想,通过航天、人工智能、深海探测等前沿科技,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无限向往。

在浙江,人工智能成为点燃新质生产力的“火种”。杭州主场活动以“AI在浙江”为主题,从智慧城市、生命健康、产业升级、绿色发展四大场景出发,展示AI如何改变生活。百场科普直播、百名科技企业家话前沿、百万IP齐参与,让青少年在互动中理解AI、爱上AI。

广东则通过“千万IP创科普”活动,鼓励青少年走进实验室、企业科研一线,用短视频记录科学探索过程;“企业科技日”“高校开放日”让公众近距离接触无人机救援、智能驾驶等前沿技术,打破科学的“神秘感”。

甘肃兰州市举行的“黄河之滨科普行”主场活动中,科普大篷车展示成为全场焦点,灵动机器人随音乐起舞,憨态可掬的机器狗稳健行走,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兰州市举行的“黄河之滨科普行”主场活动现场。来源:兰州市科协信息平台

▲黑龙江佳木斯汤原县高中生体验“科普”军训。来源:科普汤原平台

在安徽,33名青少年化身“科创小使者”在合肥航空科普馆与安徽省科技馆中,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前沿科技互动,点亮科创梦想。

▲一名小观众在参观安徽省科技馆。来源:榴乡怀远

上海“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邀请顶尖科学家走进课堂,讲述科研背后的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这些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储备,鼓励他们在未来勇敢追逐科学梦想。

▲“不刷题的吴姥姥”、同济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吴於人在讲座中。来源:上海科协

结合本土资源,点亮科学之光

“没想到重庆曾经是大海!”这是一名6岁的小朋友听完“探秘重庆地质演化的前世今生”科普讲座后发出的感叹。本次活动由重庆市地矿局208地质队联合重庆市企业科协联合会于8月23日举办,孩子们在一场地球科学之旅中,重新认识家乡的地质演化历史。

▲地质工作者在向少年儿童介绍海百合化石。来源:重庆日报

各地通过结合本土资源,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了地方特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7月28日,山东泰安市“科普消夏”活动上演科普剧《云巅之志——竺可桢与泰山》。活动依托泰山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积淀,特别是我国首个永久性高山气象站这一宝贵科研遗产,深入挖掘其百年观测史所承载的科学价值与精神内涵,将本土气象资源转化为生动的科普内容。

▲泰安市举行的“科普消夏”上演科普剧《云巅之志——竺可桢与泰山》。来源:泰安市科技馆

在四川,“天府科普游”活动将发布《天府科普游——四川科普地图》,让科普知识与文旅体验相结合,为游客提供科学探索机会。

江西庐山市则结合当地生态保护需求,组织社区居民了解树木、花卉的养护知识,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生态保护。

河北张家口开展的首场“党建+科普”特色研学活动中,深入引领本地低空经济的相关企业,感受科技脉搏。在云南大理州宾川县,专家学者和当地科技工作者齐聚高原特色果蔬科技小院,共同探讨当地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

▲张家口开展的“党建+科普”研学活动留影。来源:张家口科协

一系列活动不仅充分利用了各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背景,还展示了前沿科技成果与地方发展需求的深度结合。

从数字地图到科普夜市,从航天课堂到AI体验,从城市中心到乡村田野,2025年全国科普月以制度为保障、以创新为驱动、以人民为中心,构建起一个立体化、沉浸式、可持续的全民科普新生态。

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传播,更是一场精神的启蒙——它让公众在参与中感受科学之美,在体验中理解科技之用,在仰望星河中种下探索之梦。当科学真正融入生活、走进人心,一个崇尚创新、尊重人才、追求真理的科技强国,便不再遥远。

这个9月,科学的光芒将在神州大地点亮,照亮通往人民美好生活的每一步。

来源:江苏省科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