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的早晨,校门口又热闹起来了,孩子们蹦蹦跳跳,久别重逢的嬉笑声此起彼伏。阳光照进明亮的教室,新学期像一幅刚刚展开的画卷,充满期待。但不少爸妈心里嘀咕着那句老话:“唉,开学季啊,八成就是‘生病季’!”
初秋的早晨,校门口又热闹起来了,孩子们蹦蹦跳跳,久别重逢的嬉笑声此起彼伏。阳光照进明亮的教室,新学期像一幅刚刚展开的画卷,充满期待。但不少爸妈心里嘀咕着那句老话:“唉,开学季啊,八成就是‘生病季’!”
这是因为9月份已经是初秋了,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较大,又随着学生们开学,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时期。 为什么偏偏是开学?难道真是“魔咒”吗?
这些传染病
开学季需提前关注
这个“魔咒”其实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在作怪,主要有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感冒、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等。听名字就够让人担心的,它们就像一群躲在开学热闹氛围里的“捣蛋鬼”,悄悄寻找机会侵入孩子的健康领地。
这些“捣蛋鬼”是怎么跑进孩子身体的呢?
它们非常“狡猾”!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过空气飞沫、尘埃、气溶胶等传播,也可经接触污染的环境传播,例如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公共食具、公共玩具、床、被子、电梯按钮及门把手等)被病患的分泌物(唾液)、排泄物(大小便等)污染后,通过手、鼻、口等将病毒传播。
想象一下,孩子们亲昵地共享玩具、追逐打闹后揉揉鼻子、摸摸嘴巴;或者在不太通风的教室里,一个人咳嗽,微小的“病毒云”可能被旁边小伙伴吸入……这也许就是它们传播的秘密通道。
为何要从“主动预防”入手?
那为什么开学季就成了这些“捣蛋鬼”的“狂欢季”呢?原因就在于环境变了——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学生基础免疫力水平低、良好的卫生习惯还未完全养成,加之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所以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想想看,一个暑假在家相对分散的孩子,突然聚到了一个“大家庭”。一个小朋友不小心带来点“小病痛”,就可能在集体中“滚雪球”,让整个班级甚至年级都面临挑战。 也请多些包容心,孩子生病是难免的,照顾好自己娃的同时,也多理解其他因病请假的小伙伴和着急的家长朋友们。
科学用药,筑牢健康防护的“最后防线”
娃真不幸中招了,当爸当妈的心都揪成一团,有时“病急乱投药”反而帮了倒忙。一些心急的家长会同时给患儿吃四五种药物。
专家提示,儿童患呼吸道感染后超量用药、频繁换药均不可取,这些做法不仅效果不佳,还可能危害患儿身体健康。
那么,用药方面需要注意什么呢?
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不要自行给孩子服用抗菌药物。(因为感冒很多是病毒引起,抗菌药无效)
在呼吸道感染后,尤其是发热、高热消退后,咳嗽症状会持续数天或者数周,这是机体的自我恢复和自我保护的一种功能,绝大部分是可以不需要干预自行恢复的,因此不推荐常规使用镇咳药物。
要注意药品的相互作用,不要同时服用退热药和含有解热镇痛的复方感冒药,同时也避免联合应用功能相同和成分重叠的中成药,这样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千万别把药当“糖豆”一把喂!
另外,对于中成药的使用也有讲究:清热解毒药在儿科临床应用要适量,把握“中病即止”原则。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轻灵,易趋康复,随拨随应,对药物反应灵敏,所以治疗时精准用药可以达到祛邪不伤正的临床疗效。
主动预防,分场景构建防护网
与其等生病了着急,不如早点动手,把健康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和孩子手里!预防的“金钟罩”其实并不玄妙,记住这个实用的口诀。
这些行动就像是给每个孩子穿上了一层看不见的“健康魔法衣”。认真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玩过公用玩具后;咳嗽打喷嚏时捂住口鼻(用纸巾或肘窝);鼓励孩子戴好口罩(尤其在高峰期或人多的密闭场所);保证教室、宿舍空气流通,让“病毒云”无处藏身;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让孩子的小身板棒棒的;尤其重要的一点是:疫苗接种要及时,构筑免疫好屏障! 这是医学送给我们对抗特定传染病最强大、最经济的“健康盾牌”!要相信科学的力量。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来源:筱筱健康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