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28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叔是一位普通的环卫工人,干了一辈子最脏最累的活,但他从不抱怨,身边人提起他都是一句:“人老实,干净,规矩。”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个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不近女色的老实人,竟然是因为艾滋病走的。
他去世那天,正好是他65岁生日。
事情还是从一次感冒开始的。
张叔年初开始频繁发烧、咳嗽,以为是换季着凉了,自己扛了几天不见好,去了社区医院。医生开了药,吃了没用,转去区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一查血常规,白细胞偏低;再查免疫功能,T细胞明显下降。医生建议他做HIV抗体检测,结果阳性。
张叔的女儿几乎是哭着质问医生:“我爸这么规矩的人,怎么可能得这种病?”
医生叹了口气说:“我们也希望是误诊,可这个结果——不会错。”
张叔的生活确实干净。老伴早逝,他独自拉扯大两个孩子,几十年没有再婚,也从未听说他有过什么“花边新闻”。平时不去娱乐场所,不和陌生人接触,更谈不上什么高危行为。
可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后,发现了两个他自己都没在意的风险点。
第一,是他20年前的一次输血经历。
那年他在施工工地干活,突发事故大出血,紧急送医抢救,用了两袋血浆。那时候血液筛查制度还不完善,一些农村小医院的供血来源五花八门,艾滋病毒很可能就是那时候埋下的。
第二,是他这些年常去的小诊所拔牙。
张叔牙不好,经常牙疼,一直在家附近一家没有正规资质的小诊所看牙。诊所收费低、方便,但器械消毒不到位。医生也坦言:“我们这儿用的是高温消毒,但有时来人多,也来不及换新器具。”
这两处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正是他感染HIV的关键漏洞。
说起艾滋病,很多人第一反应还是“不洁”“不检点”,仿佛只要自己生活端正,就绝不会染上。
真的是这样吗?
医生指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除了性传播,还有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而血液传播,往往是最被人忽视的。
比如:
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
非正规机构的输血或采血
牙科、皮肤科等医疗操作中消毒不到位
纹身、美甲、美容注射等场所的器具交叉使用
这些看似“生活小事”,一旦防护不到位,就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通道。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报告存活的HIV/AIDS感染者已超过114万人,其中经血液传播的病例占比约10%,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早年输血或医疗操作中的感染。
也就是说,不是你做错了什么,而是你没意识到,病毒已经潜伏在你以为安全的角落。
张叔感染后并没有立刻发病。
艾滋病毒进入人体后,通常有一个长达8至10年的潜伏期,在这期间可能毫无症状。但病毒会逐步攻击免疫系统,特别是CD4+T淋巴细胞,等到免疫力彻底崩溃,才会出现持续发热、体重下降、反复感染等症状。
张叔的情况就是典型的“后知后觉”。
等他开始频繁发烧、咳嗽,病毒早就把免疫系统摧毁得七七八八。医生虽然立刻启动抗病毒治疗,但他的免疫功能已经难以恢复,后期并发了肺孢子菌感染、卡氏肺炎,最终没能挺过来。
他走得很安静,连床头的饭都没吃完。
很多人听到张叔得了艾滋病,都不敢去看他,连亲戚也不敢碰他的衣物。
但医生明确表示:
“艾滋病不会通过正常接触传播。握手、拥抱、共用马桶、共用餐具、一起跳广场舞……这些都不会传播病毒。”
真正的传播方式是: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而且病毒在空气中存活时间极短,在常规消毒下很容易灭活。酒精、高温、含氯消毒剂都能轻松杀灭病毒。
有些人说:“我不是高危人群,不用检测。”但事实是,很多感染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感染了。
艾滋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不做检测根本无法发现。而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已进入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大增加。
张叔的例子并非个案。近年来,老年人感染HIV的比例正在显著上升。
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60岁以上新发HIV感染者占比已超过18%,比2010年翻了一倍还多。
原因很现实:
一些老人丧偶、离异,情感空虚,有性需求但缺乏安全意识;
不少人认为“自己没生育能力了”就放弃使用安全措施;
医疗知识相对匮乏,缺乏定期检测的意识;
对艾滋病有偏见,不敢面对、不愿检测。
但病毒从不挑年龄。
某医院感染科主任总结,普通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群,预防艾滋病要牢记“四要一不要”:
要警惕传播途径:不仅仅是性传播,血液传播也要高度重视;
要使用安全措施:性生活中使用避孕套是最简单有效的防护;
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拔牙、献血、注射、透析等都要去有资质的医院;
要定期检测:有过高风险行为后2-4周内检测一次,必要时服用阻断药;
不要盲目侥幸:不要以为“我岁数大了就不会中招”,病毒不会因为你年纪大就放你一马。
张叔的故事令人遗憾,但更值得我们反思。
他不是坏人,不是乱来的人,他只是没意识到,在他以为安全的地方,病毒早已悄悄埋伏。
我们不能再用有色眼镜看待艾滋病,也不能再把它等同于“道德问题”。它只是一个病毒,和任何疾病一样,需要我们科学看待,理性防范。
愿每一个像张叔一样认真生活的人,都能拥有一个健康、平安的晚年。
参考资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2年全国艾滋病疫情通报》
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艾滋病防治指南(最新版)》
王凌航:《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建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官方数据平台
来源:阳中医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