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捧着夫人新鲜出炉的散文集《书影里的阿娜》时,突然想起她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颇得意地说过:“我的文章在网络平台发表了”,听到她既有成就感又带着可爱的炫耀,让我瞬间提起兴趣定要细读探个究竟,于是便追问:"发表了哪篇文章?"
《书影里的阿娜》品读:一颗红枣的温热记忆与乡土温情
作者|明一(青海)
捧着夫人新鲜出炉的散文集《书影里的阿娜》时,突然想起她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颇得意地说过:“我的文章在网络平台发表了”,听到她既有成就感又带着可爱的炫耀,让我瞬间提起兴趣定要细读探个究竟,于是便追问:"发表了哪篇文章?"
“《一颗红枣》”她兴奋的说道。
那是一个惬意的午后,我开始“品尝”《一颗红枣》。
文中夫人将表妹的现代婚礼与儿时的送亲记忆交织在一起,迎亲车队中的撒拉族妇女、孩童端着食物在路边款待来客的场景,成为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当年的东风大卡车与现代轿车,当年必须"积攒半年有余"的食物到如今随手可得的红枣油果,物质条件的改善反而映照出人情关系的淡漠。夫人以"血浓于水的亲情随着人们追逐发展的脚步,逐渐稀薄得如同喜马拉雅山顶的氧气"这样富有张力的比喻,道出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人情面临的困境。
那颗温热的红枣,它是母亲温柔的载体——"妈妈轻缓地蹲下身子,温柔地将一颗煮熟温热的红枣去籽放进我的嘴里"是乡愁的滋味。当母亲解释"只要是同一个村子的人就是一家人"时,红枣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维系乡村人际关系的纽带。这种以物寄情的手法,让记忆中逐渐模糊的传统似乎变得触手可及。
最动人之处在于其对传统消逝的复杂态度,当邻里和睦"丢在了二十几年前的那个小山村"时,作者感到"胸闷难受";这也让我想起自己母亲时不时嘴里絮叨她的困惑:现在的人怎么就不互帮互助了,大家都在忙什么呢?当孩子嫌弃饭菜不好吃时,总会让我们做父母的升起一股无名之火。我们80后这一代人站在时代的断层上,一只脚坚实地踩在物质匮乏的童年里,另一只脚已踏入直播带货的手机里。小时候攥着几分钱在供销社柜台前小心翼翼的踌躇,成年后却在手机屏幕前为"双11、618"肆无忌惮的狂欢。这种撕裂感不是简单的代际差异,而是一个文明在三十年里完成物质认知的突变。
这颗温热的红枣"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不曾冷却"。这种既承认传统必然变迁、又珍视其精神内核的态度,体现了对传统文化深刻的思考。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利,却也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当食物不再需要"积攒半年有余",当待客之道变得程式化,那颗红枣所承载的情意也渐渐稀薄。
或许,我们可以从重新品味一颗红枣开始,找回那些被快节奏生活冲淡的人情温度,让传统在现代生活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2025年8月14日
文作者简介:
来源:聚贤堂三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