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文徵明八十二岁所书小楷《醉翁亭记》轴,纸本形制,纵53.5公分、横28.6公分,虽尺幅不大,却藏着明代书法的巅峰笔意,更映照着一位老艺术家对书法艺术的极致追求。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文徵明八十二岁所书小楷《醉翁亭记》轴,纸本形制,纵53.5公分、横28.6公分,虽尺幅不大,却藏着明代书法的巅峰笔意,更映照着一位老艺术家对书法艺术的极致追求。
文徵明作为“明四家”之一,诗文书画无一不精,其书法初学宋元,后溯晋唐,尤对王羲之书迹钻研至深。这幅小楷作于1551年,彼时他已逾八旬,笔力却丝毫未减,反添沉静苍劲。通篇字迹精整挺秀,每一笔都如“铁画银钩”,既见王羲之《黄庭经》的灵动娟秀,又融入自身晚年的沉稳气度,横画如剑刃出鞘,竖笔似青松立崖,撇捺间藏着不疾不徐的韵律,将小楷的“雅”与“劲”融于一纸。
细观此作,文徵明对笔法的掌控堪称精妙。他避开了小楷易显纤弱的弊病,以腕力驭笔,让纤细的笔画暗含筋骨。“林霏开”“云归洞”等字,笔画间留白得当,结构疏密有致,既符合楷书的规整,又带着行书的流动感,仿佛山间清泉蜿蜒,自有生机。而文末长跋更藏着他的书法心得——他直言从王羲之书迹中追寻“冰清玉骨”的质感,渴望笔下字迹如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这份追求,恰与欧阳修作《醉翁亭记》时寄情山水的心境相呼应。
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是从韩愈文章中汲取力量;文徵明书此文,则是在王羲之的笔墨里寻找精神共鸣。八旬高龄的他,仍在临习古帖中求新求变,将岁月沉淀的通透与对艺术的赤诚,凝于笔端。这幅小楷不仅是对经典散文的致敬,更是一位书法大家晚年艺术境界的缩影——不刻意求工,却处处见匠心;不刻意求奇,却字字有风骨。
如今,我们透过这纸历经数百年的墨痕,仍能感受到文徵明笔下的“仙骨”:那是对传统的敬畏,对技艺的坚守,更是一位老者在艺术世界里,始终如一的纯粹与执着。这幅《醉翁亭记》,早已超越了书法作品本身,成为明代文人精神与艺术追求的鲜活见证。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