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视胸水:恶性胸水胸腔灌注治疗及并发症处理|直播回顾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1 17:59 1

摘要:恶性胸水是肺癌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会导致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不适,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因此,及时规范的治疗至关重要。在恶性胸水的治疗手段中,胸腔灌注是临床常用且高效的方式之一,可通过局部给药控制胸水生成、缓解症状。但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发

整理者:雨过天晴

审核人:鹰版

恶性胸水是肺癌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会导致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不适,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因此,及时规范的治疗至关重要。在恶性胸水的治疗手段中,胸腔灌注是临床常用且高效的方式之一,可通过局部给药控制胸水生成、缓解症状。但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发热、感染等并发症,若处理不当,也会影响治疗效果与身体恢复,所以并发症的科学应对同样关键。

在这篇科普文章中,小爱提炼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郑华教授于8月20日在“‘郑’视胸水:肺癌胸水诊疗全攻略”系列直播第二期中的精华内容,详解恶性胸水灌注治疗的适用情况、常见不良反应、并发症的识别及处理等焦点问题,助力患者和家属们科学应对胸水。

科普讲解

恶性胸腔积液(MPE)是晚期肺癌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50%的肺癌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胸腔积液,且多数为恶性。这不仅标志着疾病的进展,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根据TNM分期,一旦出现MPE,肺癌即被归为IV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显著缩短。

不同肺癌亚型与MPE的关联也存在差异。例如,肺腺癌比鳞状细胞癌更易出现MPE,这种差异与不同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侵袭性密切相关,也为临床针对不同亚型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参考。此外,MPE虽在乳腺癌等其他恶性肿瘤中也较为常见,但肺癌仍是MPE的主要病因,这也进一步凸显了肺癌患者关注MPE诊疗的必要性。

恶性胸腔积液的发病机制

那么,恶性胸腔积液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促血管生成因子的作用。肿瘤细胞会分泌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促血管生成因子,这些因子会增加血管通透性,促使液体从血管渗出到胸膜腔,为积液形成创造了条件。

其次是肿瘤细胞的直接侵犯。在肺癌晚期,肿瘤细胞可直接侵犯胸膜,破坏胸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胸膜原本具有分泌和吸收液体的平衡功能,一旦结构被破坏,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液体积聚。

第三是淋巴管阻塞。肿瘤细胞可能会阻塞胸膜腔内的淋巴管,而淋巴管是淋巴液回流的重要通道,阻塞后淋巴回流受阻,液体无法正常排出,便会在胸腔内积聚,进一步加重积液情况。

最后是免疫微环境的抑制。肿瘤细胞能通过多种方式抑制机体的免疫微环境,实现免疫逃逸,这不仅会让肿瘤细胞更易增殖、侵袭,还会间接影响胸膜的正常功能,促进胸腔积液的形成;同时,免疫细胞组成的变化也会削弱机体对肿瘤的免疫监视能力,加剧疾病进展。

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现状

针对肺癌恶性胸腔积液,临床治疗遵循“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原则,二者缺一不可,共同为患者控制病情、缓解症状。

全身治疗是治疗肺癌合并MPE的基石,主要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化疗以及手术治疗等。这些治疗手段的核心目标是控制全身肿瘤负荷,从根本上减少肿瘤细胞对胸膜的侵犯和影响,从而间接控制积液的产生。局部治疗则以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同时也能辅助延长生存期。

不过,传统的局部治疗手段虽在临床应用已久,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手术治疗仅适用于部分身体状况较好、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且手术创伤较大,需综合评估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后谨慎选择;胸腔引流置管可实现长期引流积液,快速缓解呼吸困难,但长期置管可能伴随营养流失、感染等并发症,需要严格的护理和管理;化学性胸膜固定术是通过向胸膜腔注入滑石粉等硬化剂,使脏层、壁层胸膜贴合,从而闭塞胸膜腔、减少积液复发,但该方法对肺不张患者效果较差;胸腔穿刺引流是临床常用的应急手段,能快速排出积液,但积液复发率较高,患者往往需要多次操作,不仅增加痛苦,也给治疗带来不便。

胸腔灌注的优势与分类

作为肺癌恶性胸腔积液局部治疗的重要手段,胸腔灌注治疗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临床应用中逐渐普及。胸腔灌注治疗的核心优势在于“局部高浓度药物作用”。通过直接向胸膜腔内注入药物,能使胸腔内药物浓度达到静脉注射的10至20倍(以顺铂为例),同时延长药物在胸腔内的暴露时间,这样既能增强对局部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又能减少药物进入全身血液循环,降低全身毒性反应,实现“精准打击”。

其次,它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并诱导凋亡。高浓度药物与胸膜表面的肿瘤细胞充分接触,可直接破坏肿瘤细胞结构,同时激活细胞凋亡通路,促使肿瘤细胞死亡,从而减少肿瘤对胸膜的侵犯,控制积液产生。

此外,胸腔灌注治疗还涉及免疫调节机制和抗血管生成治疗机制。例如,白细胞介素-2(IL-2)等免疫调节剂通过胸腔灌注,可激活胸膜局部的免疫细胞,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则能抑制VEGF的作用,减少血管通透性,从源头减少积液产生,且这类药物与其他治疗联合应用的前景广阔。

在具体的治疗技术方面,胸腔灌注治疗根据所用药物不同,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化疗药物灌注,这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顺铂、紫杉醇等是临床常用的胸腔灌注化疗药物,多项临床试验数据表明,这些药物能显著缓解胸腔积液,减轻患者症状,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第二类是抗血管生成药物灌注。随着研究进展,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化疗药物联合进行腔内灌注,成为肺癌合并MPE的潜在治疗方案。例如,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贝伐珠单抗联合铂类药物,能显著提高积液的客观缓解率,让治疗效果更优。

第三类是免疫调节剂或免疫治疗药物灌注。除了IL-2等传统免疫调节剂,免疫治疗药物与胸腔灌注的结合也在探索中,且免疫治疗与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应用时,还能通过协同作用激活局部免疫反应,进一步增强抗肿瘤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第四类是生物反应调节剂灌注治疗。这类调节剂包括灭活病毒或细菌、细菌脂多糖、细胞因子等,通过向胸膜腔注入,可刺激胸膜产生炎症反应,促使间皮细胞纤维化和粘连,从而减少积液形成,为部分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胸腔灌注的并发症处理

虽然胸腔灌注治疗优势显著,但和所有治疗手段一样,它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可分为局部反应、全身毒性和器官功能损害三类:局部反应最为常见,包括胸痛、发热、恶心、呕吐等,多与药物刺激胸膜或身体对药物的局部反应有关;全身毒性则可能表现为肾毒性、血液学毒性(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这与部分药物少量进入全身血液循环有关;此外,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器官功能损害,需重点监测。

针对这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临床有明确的处理措施:对于局部反应,多采用对症治疗,如使用镇痛药缓解胸痛、退热药控制发热、抗恶心药物减轻恶心呕吐症状;对于可能出现的药物毒性,会提前使用药物保护剂,如硫代硫酸钠、阿米福汀等,减少药物对肾脏、骨髓等器官的损伤;同时,严格的导管管理和感染预防也至关重要,尤其是需要长期置管的患者,定期护理导管、监测感染迹象,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在特殊情况处理上,化疗药物可能引起的肾毒性和骨髓抑制,需通过调整药物剂量、定期监测肾功能和血常规来应对;免疫治疗相关的炎症反应则需及时评估,必要时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避免炎症反应加重。此外,治疗期间还需仔细监测患者的心肺功能,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呼吸并发症,以及关注系统性毒性、感染风险和外科干预措施相关的并发症,确保患者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有效的不良反应管理策略不仅能减轻患者痛苦,更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确保胸腔灌注治疗顺利进行,从而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为患者控制积液、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胸腔灌注与全身治疗的联合策略

在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中,胸腔灌注治疗作为局部治疗手段,并非孤立应用,而是常与全身治疗联合,以实现更优的治疗效果。

全身化疗在伴有胸膜受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中,仍占据主要治疗地位。它能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的肿瘤细胞,控制肿瘤的整体进展,减少肿瘤对胸膜的进一步侵犯,为局部治疗创造更好的条件。

局部胸腔内治疗与全身化疗的联合,其核心目标是 “更好地控制胸膜疾病和全身肿瘤负荷”。例如,热疗胸腔化疗(HIPC)与全身化疗的联合,在临床前模型中已显示出增强的抗肿瘤效果。热疗能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与胸腔灌注化疗协同作用,更有效地杀伤局部肿瘤细胞;同时,全身化疗控制全身肿瘤,二者结合既能缓解局部积液症状,又能延缓疾病整体进展,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未来,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全身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胸腔灌注治疗与这些治疗的联合探索也将成为重点,有望为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答疑解惑

问:用于胸腔灌注的化疗药物为何多为顺铂、紫杉醇,为何很少采用培美曲塞?

郑华教授:从个人临床经验与药物特性来看,可能与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起效速度密切相关。顺铂与紫杉醇的作用机制决定了它们起效迅速,能够快速控制胸水生成,在胸腔灌注治疗中可及时缓解患者因胸水引发的相关症状。

而培美曲塞作为一种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其临床作用特点与前两者存在明显差异。从临床应用观察,培美曲塞的抗肿瘤作用起效相对缓慢,并非能在短期内发挥疗效。例如,许多患者在使用培美曲塞的第一、二周期,病情多处于稳定状态,往往需要到第三、四周期,疗效才会逐渐显现并可能达到部分缓解状态。对于胸腔积液生成速度极快的患者而言,需要药物快速干预以控制胸水进展,培美曲塞的缓慢起效特点难以满足这一治疗需求,因此在胸腔灌注治疗中较少采用。

问:包裹性胸腔积液的产生机制是什么?应该如何治疗?

郑华教授:包裹性胸腔积液是临床需重点关注的类型。新发积液往往因其尚未形成包裹,此时及时开展胸腔灌注、全身治疗并积极抽液,患者多能获得极佳恢复效果。若灌注前未彻底抽净胸水,灌注药物会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纤维化,使积液分隔,需多部位多次穿刺进行抽取,进而形成包裹性胸腔积液。

包裹性胸腔积液的成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初始治疗未积极抽液,致胸膜腔反应性增厚并伴纤维化,长期无法自行恢复;二是针对浓血性等特殊积液治疗存在矛盾。积极抽液易致患者贫血、低血压、低蛋白血症,不积极处理则会引发营养流失、喘憋,则极易形成包裹。这类复杂积液对处理技术要求较高,部分医院因技术限制陷入“放液风险高、不放易包裹”的困境。如果包裹长期存在则会发展为固定分隔胸膜腔,最终导致肺无法正常张开且难以逆转。

治疗方面,若包裹形成时间短(如一两个月)且有分隔,过去常用的尿激酶溶解纤维素方法因副作用严重现已基本弃用。现阶段主要采用内科胸腔镜治疗,直接进入胸腔打通分隔纤维素,恢复完整腔隙后再抽液、控液,效果相对理想,但也仍无法让胸腔完全恢复初始状态。因此,胸腔积液初始阶段的积极规范处理至关重要。

问:胸水量达到什么程度应该积极处理?什么程度可以先行观察即可?

郑华教授:临床中抽取胸腔积液,核心目的有两方面:一是明确胸水的来源与性质,为后续治疗提供诊断依据;二是缓解患者因胸水压迫引发的喘憋等不适症状。

从症状表现来看,当患者胸水量达到1700-2000毫升时,通常会出现明显且严重的喘憋,对生活质量影响极大。但需要注意的是,若未解决胸水产生的根本原因(即原发疾病),即便抽取了胸水,其仍会反复增长。因此,不建议仅为暂时缓解症状而盲目抽取胸水,治疗的关键始终是针对病因解决根本问题。并且抽取胸水会导致体内蛋白质流失,若无法对原发疾病进行有效控制,反复抽液可能使患者消瘦加剧、低蛋白血症加重,体质逐渐变差。

基于上述原则,关于胸水的处理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若胸水增长速度缓慢,且始终维持在少量(如一两百毫升),未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也未引发明显不适,此时无需急于抽液,可先进行观察。若胸水增长速度快、量较大,即使暂时未出现严重喘憋,也需及时干预。因为大量胸水长期压迫肺部,可能导致肺组织受压时间过长而无法复张,后续即便抽取了胸水,肺也难以恢复正常的扩张功能,反而会影响呼吸功能。

问:患者于7月18日至21日已抽取2100ml胸水,约半个多月又产生1000多ml的恶性胸水。请问,服用三代靶向药物能否控制住胸水?依据目前的胸水增长速度,是否需要尽快灌注化疗药物?

郑华教授:临床中,胸腔积液经治疗后并非能立即消失,即便是服用靶向药物,也不会出现让胸水“立刻消退”,其控制往往需要一个过程。

判断治疗效果,需结合胸水的动态变化趋势。例如,若患者某一周抽取了2000毫升,抽净后下一周再复查时仅抽出1000毫升,后续每周的抽液量持续减少(如下一周700毫升、再下一周500毫升),这种逐渐减少的趋势提示当前治疗对胸水控制起到一定作用,病情正处于逐步好转的过程中。

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患者按固定周期(如一周或两周)定期行B超检查,及时监测胸水变化,并在需要时规律抽取胸水。这样做能帮助胸腔与肺组织更好地恢复,避免因胸水长期留存引发包裹、胸膜增厚等问题。

但如果患者每隔一到两周抽液时,每次的胸水量并未减少,甚至出现持续增加趋势,说明前期治疗对胸水的控制效果不佳。此时,不能急于决定是否进行灌注化疗,而是先对新产生的胸水重新开展检测,包括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等,核心是明确胸水相关的病理特征与肺部原发病灶的突变情况是否一致。只有先明确两者的关联性,才能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胸水治疗方案。

问:患者为男性42岁,肺腺癌Ⅳb期,EGFR19突变,伴双肺、纵膈、肺门淋巴、脑转骨转,4月份确诊后开始服用贝福替尼至今,原发灶和转移灶均持续缩小,但一直有黄色胸腔积液(已检测胸水中有癌细胞),4-7月每月复查时都能抽出约1700-2000毫升,6月份分两次胸腔灌注14支恩度,7月复查仍抽出约2000毫升。7月开始进行第一次化疗(培美800mg+卡铂550mg),4-7月癌胚抗原一直持续升高(4月为27,5月为88,8月为183)。请问,后续增加化疗后如果仍无法控制,还有哪些治疗方案?

郑华教授:该病例或属于贝福替尼单药治疗效果欠佳的类型:一方面胸腔积液持续大量产生,经灌注治疗后仍未减少;另一方面癌胚抗原持续升高,两项指标均说明当前治疗对病情整体控制不佳。核心原因是肿瘤异质性较强,患者肺腺癌病灶中,既存在EGFR19突变阳性细胞,也有EGFR阴性细胞,而贝福替尼仅能抑制阳性细胞,无法控制阴性细胞。

需注意,常规检测或NGS检测灵敏度较高,即使样本中仅1%的细胞为EGFR突变阳性也可检出。此前有研究已证实,EGFR突变阳性肿瘤组织中异质性普遍较强,并非所有细胞均为阳性,这也是部分患者靶向治疗效果不及免疫治疗的重要原因。具体到该患者,推测其肿瘤细胞中阳性与阴性细胞并存,且胸膜腔转移灶中阴性细胞占比更高,因此靶向治疗对胸腔积液控制效果变差。

基于上述判断,后续治疗可分方向调整:

若全身其他病灶控制良好、仅胸腔积液突出,可优先优化胸腔灌注治疗,选用能杀灭肿瘤细胞的药物局部灌注,针对性处理胸膜腔转移引发的积液。

若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方案效果未达预期,需先考虑化疗周期影响,培美曲塞起效慢,仅1个周期不能判定无效,需经多个周期治疗并监测积液变化评估疗效;若两个周期后效果仍差,可换用白蛋白紫杉醇,也可纳入贝伐珠单抗、安罗替尼等对积液控制效果显著的抗血管生成药物。

建议完善基因检测,重点排查MET扩增、BRAF V600E突变、HER家族扩增等耐药变异。若存在耐药变异但无对应靶向药,可考虑PD-1与VEGF双抗治疗,或参照ORIENT-31研究方案采用贝福替尼联合免疫与化疗的模式。

总体而言,肺腺癌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后续方案需结合患者病情变化、治疗反应及基因检测结果动态调整,以实现更优效果。

问:患者为46岁男性,肺腺癌IV期,Alk融合,2024年9月出现脑转移、骨转移,服用布格替尼3个月后耐药,更换为洛拉替尼2个月,但效果不佳,癌胚抗原为158。从2025年2月起胸腔积液一直存在,后采用化疗,目前胸腔积液有所控制,但仍有少量积液,3天左右会抽出约400ml,在未化疗以前胸腔积液约1200ml。请问,是否还有其他针对性治疗方案?

郑华教授:首先,不建议停用ALK靶向药物。该患者存在明确ALK融合突变,而ALK靶向药物起效相对缓慢、疗效持续时间较长,临床中部分患者服用洛拉替尼1-2个月复查疗效不显著,但3-4个月后肿瘤会逐渐吸收、缩小。因此,不能因用药2个月效果不佳就判定洛拉替尼无效,且靶点阳性明确,靶向药仍可与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使用,无需直接停用。

其次,需优化化疗方案与联合策略。患者化疗后胸腔积液已得到控制,但未明确具体方案,结合ALK融合突变患者治疗特点,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卡铂或顺铂) 是优选化疗方案,疗效优于其他方案。在此基础上可联合贝伐珠单抗,形成“培美曲塞+铂类+贝伐珠单抗”方案,该方案在控制肿瘤进展、改善胸腔积液上有明确临床获益,可与洛拉替尼同步开展,多数患者能通过此联合方案有效控病。

最后,针对残留胸腔积液,可强化局部灌注治疗。若积液仍持续产生(如每3天需抽约400ml),需先明确积液性质,黄色积液可选用贝伐珠单抗或顺铂灌注。关键是灌注前需彻底引流胸腔积液,引流后通过胸片或B超确认无残余(或残余极少)再注药;若残留一两百至三四百毫升积液直接灌注,易形成胸腔分隔腔隙,增加积液反复概率,影响治疗效果。

问:家人为卵巢癌Ⅳ期,因胸腔积液持续存在,引发气短、咳嗽、心跳快,引流后上述症状已好转转,又灌注顺铂、白紫、贝伐,但几天后胸水再次出现,呈奶黄色。胸水生化检测显示总蛋白36、乳酸脱氢酶314、葡萄糖5.92,没有糖尿病。请问,这种积液如何处理?

郑华教授:首先需要明确,患者此次出现的奶黄色胸腔积液属于乳糜胸,其产生原因是胸导管或胸腔内淋巴管发生破裂,导致淋巴液漏入胸腔,进而形成了这种奶黄色的积液。

针对乳糜胸,首先要做好饮食控制,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具体而言,患者需严格遵循低脂饮食原则,尽量避免食用含脂肪的食物,比如肥肉、各类油脂等;日常所需的营养补充,可通过静脉输注脂肪乳、氨基酸等方式实现,以此满足身体营养需求,同时避免经口服摄入脂肪后刺激淋巴液分泌,减少乳糜液的生成。只有做好饮食控制,才能让奶黄色的乳糜胸逐渐转变为普通黄色或其他颜色的胸腔积液,若饮食控制不到位,后续积液控制会变得非常困难。

在饮食控制使积液性质改善后,可开展胸腔内局部药物灌注治疗。无论是此前患者使用过的顺铂、贝伐珠单抗,还是部分医院常用的其他有效药物,都可作为灌注药物的选择。胸腔灌注治疗的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减少胸膜表面的渗出,二是促进胸腔内积液的吸收,三是促进胸膜腔粘连,通过这三方面作用共同达到控制胸水的效果。

从临床经验来看,卵巢癌相关的恶性胸腔积液属于相对容易控制的类型,通过上述“饮食控制+局部灌注”的方法,通常能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因此,当前首要任务仍是先通过严格控制口服脂肪摄入,改善乳糜胸的积液性质,为后续灌注治疗打下基础。

问:患者于2024年7月进行肺癌手术,大细胞癌,无基因突变,PD-L1

郑华教授:对于恶性胸水的处理,首先需强调“积极干预”的原则。个人建议胸腔积液需每1-2周进行一次抽取,同时要反复通过胸腔内注射药物进行干预,持续治疗直至胸水得到稳定控制。

临床中常见的误区是,仅在患者每次化疗时进行一次胸腔内注药,之后患者回家等待21天化疗周期结束后再来注药,这种治疗频率和方式极易导致胸腔积液反复出现。实际上,恶性胸水的控制需要更积极的治疗策略,需通过积极的胸腔灌注、冲洗以及规律注药,才能实现胸水的良好控制。若拖延时间过长,未及时、频繁地进行干预,胸水反复的概率会显著增加,后续控制难度也会进一步加大。

问:患者为62岁女性,2023年9月查出肺癌骨转移,基因检测EGFR L858R突变,一直服用阿美替尼,检查D二聚体高,并伴有血栓,2025年6月查出胸腔积液,7月抽积液1次2000毫升,并灌注顺铂,目前积液又出现,B超显示中量。目前采用的药物为阿美替尼、利伐沙班、地舒单抗,请问后续应该如何治疗?

郑华教授:首先,需明确当前胸腔积液的性质,核心是通过病理检查鉴别积液中是否存在癌细胞,这是后续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的重要前提。

其次,关于抗凝药物利伐沙班的使用,建议评估是否存在减量或停用的可能性。临床中观察到,使用利伐沙班可能会增加胸腔积液的渗出量,若患者血栓情况已得到稳定控制,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利伐沙班的用药方案,以减少其对积液渗出的影响;即便积液为血性或检出癌细胞,也可优先考虑调整该药物,为控制积液创造条件。

恶性胸腔积液的控制是一个需要持续跟进的过程,若仅间隔较长时间(如一个月)抽取一次积液并注药,极易导致积液反复,难以实现有效控制。建议缩短治疗间隔,通常每1-2周需进行一次胸腔积液抽取,部分情况下甚至需一周进行两次抽取与注药,通过反复的胸腔冲洗、药物灌注,逐步减少积液生成、促进胸膜粘连。

从临床经验来看,若能坚持这种积极的干预方式,让患者配合治疗一段时间,多数患者可在半个月至20天左右实现胸腔积液的良好控制;反之,若仍采用间隔较长时间才进行一次注药的方式,则难以达到理想的积液控制效果。

结束语

在直播最后,郑华教授总结道:在临床实践中,常有患者由于前期未能及时采取积极的处理措施,最终导致胸腔积液对患者生存时间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希望通过科普形式,让更多患者掌握更精准、正确且规范的胸腔积液处理方法,使患者不再因此问题而降低生活质量、缩短生存时间。希望通过此次系列胸水主题直播科普活动,帮助更多患者摆脱胸水带来的困扰,重获健康生活主动权。

郑华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

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访问学者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计划领军人才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转化医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学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医学综合康复分会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胸部肿瘤与结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肿瘤缓和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女医师协会肿瘤专委会委员

从事恶性肿瘤临床诊治及科研工作20余年,擅长为肺癌、胸膜肿瘤和食管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

出诊时间:

肿瘤门诊:周二下午 周五上午

胸膜肿瘤门诊:周二下午

食管肿瘤门诊:周五上午

来源:与癌共舞论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