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水果自带“二甲双胍”?每天换着吃,或有助于稳定血糖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1 19:15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6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62岁,患2型糖尿病已经8年了。为了控制血糖,她吃药、锻炼、控制饮食,样样都不落下,但血糖总是忽高忽低,让她非常苦恼。

一次在医院复诊时,医生建议她在饮食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低升糖指数(GI)水果,比如蓝莓、猕猴桃、柚子、苹果,不仅可以补充维生素,还对平稳血糖有积极作用。

让张阿姨没想到的是,她只是把这些水果换着吃了一个月,血糖波动幅度竟然明显变小了,饭后两小时血糖从原来的12.5mmol/L降到了9.8mmol/L,连主治医生都说是个好现象。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其实并不是。关键在于吃对水果、吃对方法。而这些水果,甚至被研究称为“天然二甲双胍”。

“糖友不能吃水果”这句话,早已被证伪。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指出,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吃水果,但建议选择低GI水果,控制摄入量,并注意时间选择。

所谓升糖指数(GI),是指某种食物引起血糖升高的速度,数值越高,升糖越快。高GI食物容易导致血糖快速波动,而低GI食物则可以缓慢释放糖分,更有利于血糖控制。

水果中含有天然果糖和纤维素,适量摄入不仅不会影响血糖控制,反而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提供抗氧化能力

关键在于选对水果、控制量、饭后吃,而不是一刀切地拒绝。

一些研究发现,某些水果中的天然活性成分,对胰岛素抵抗葡萄糖代谢有积极影响,甚至在机制上与常用降糖药“二甲双胍”类似。当然,它们不是药,但作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确实有助于稳定血糖。

1. 蓝莓:富含花青素,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蓝莓被称为“天然降糖果”,其中的花青素可通过提高胰岛素受体的活性,帮助肌肉细胞更有效地吸收葡萄糖。

一项发表于《Journal of Nutrition》的临床研究发现,每天摄入22克冷冻干蓝莓粉,连续6周后,受试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显著提升,尤其是肥胖且患糖尿病前期的人群。

蓝莓的GI值仅为53,属于低GI水果,适合糖尿病人群适量食用。

2. 猕猴桃:调节肠道菌群,减缓血糖上升

猕猴桃不仅富含维生素C,还含有丰富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从而减缓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

研究还发现,猕猴桃中的多酚类物质可以促进有益菌生长,改善肠道菌群结构,而肠道健康与胰岛素功能密切相关。GI值为50,糖分适中,建议饭后1小时摄入半个中等大小的猕猴桃最佳。

3. 柚子:富含柚皮苷,有潜在胰岛素样作用

柚子中的柚皮苷(Naringin)是一种天然黄酮类物质,研究表明它在动物实验中具有胰岛素样作用,可促进葡萄糖代谢、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

虽然人类临床数据仍在积累中,但柚子的低糖特性和丰富的膳食纤维,已被证明对血糖管理有益。柚子的GI值约为25,是极低GI水果,但注意不要与某些降压药同服,以免发生柚子药物相互作用

4. 苹果:果胶丰富,有助降糖又降脂

苹果中的果胶是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可在肠道中形成凝胶,延缓葡萄糖吸收速度,降低餐后血糖升高幅度。

同时,果胶还能与胆汁酸结合,促进胆固醇排出,对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尤其有益。GI值仅为38,建议选择带皮吃的小苹果,每次不超过150克。

吃对水果只是第一步,怎么吃、什么时候吃,同样重要。

第一,时间选饭后。
水果最好在正餐后1小时食用,胃中已有食物垫底,可以减缓糖分吸收速度,避免餐后血糖飙升。

第二,控制量。
每天水果总量控制在150~200克之间,分次摄入更稳妥。避免一次吃太多,尤其是榨成果汁后糖分更集中,不建议糖友饮用。

第三,整果吃比果汁好。
果汁会丢失大部分纤维,而整果保留了全部膳食纤维,能延缓糖的吸收,是更健康的选择。

需要明确的是,水果再好,也不能代替降糖药物。尤其是血糖控制不稳定、已经并发症的糖友,必须遵照医嘱服药。但从饮食角度看,科学合理地摄入低GI水果,确实可以成为一项辅助控糖手段,长期坚持,或能提升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就像医生说的:“药物是基础,饮食是根本,管住嘴比吃药更关键。”

参考资料:

[1]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S].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2] Basu A, et al. Blueberries Decrease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Obese Men and Women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J Nutr. 2010;140(9):1582–1587.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两性健康管家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