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读一本书,写点感悟性的文字,已经是我多年阅读的习惯,就算是流水账,也是我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阅读张建铭老师的《文物里的张掖》,是在一种期待中完成的。
在吉光片羽里触摸张掖
----品读张建铭老师《文物里的张掖》有感
张恒善
每读一本书,写点感悟性的文字,已经是我多年阅读的习惯,就算是流水账,也是我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阅读张建铭老师的《文物里的张掖》,是在一种期待中完成的。
张建铭老师是我崇敬的师长,在我的书生和朋友圈子里是闻名遐迩的。多年来,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参与校注多本地方史志,倾心创作了大量反映张掖历史文化和山川河流的文章发表在《中国水利报》《丝绸之路》等报刊,出版了《走进张掖》《弱水半瓢》等书籍。我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读到他不少的文章,期待着有朝一日当面请教学习,而对于他的了解也多是纸上得来的,始终是感性的,零碎的,模糊的,因为各种原因,我们相识恨晚。
我和张建铭老师的零距离接触,是今年(2025年)年初市政协编纂《人文甘肃·张掖卷》的机缘巧合,才把我们从纸上、网络上拉到了面对面的现实交流中。细想想,近乎20年的期待终究还是如愿以偿了,真的算是有缘。
早在2021年,张建铭老师就创作了张掖的导游书《走进张掖》,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要素,对张掖丹霞景区、大佛寺景区、焉支山及军马场景区、扁都口山水田园景区等100多个景区景点和80多种地方特色美食、特产进行了图文并茂的介绍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文物里的张掖》,是张建铭老师继《走进张掖》后又一本张掖地方文化宣传著作。该书体例完整、脉络清晰,内容厚重、视野开阔,文笔酣畅、层次分明,融史料性、可读性、趣味性于一体,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和饶有兴趣的故事,使文物的个性与文物所处时代的共性有机结合,全面展示了张掖历史文化的张力和魅力。
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张掖从西汉高光亮相,不仅威武,而且豪壮,在走廊历史、中国历史上是熠熠生辉的城市。解读这座城市可以有很多的视角,比如历史积淀,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地貌景观、山川河流,等等。张建铭老师新著《文物里的张掖》,图文并茂,文史结合,穿行在代表性文物和高清插图当中,使我在时光隧道中倾听古老张掖的辉煌与沧桑,感悟张掖文化的独特魅力,见证文物背后的张掖故事,为家乡自豪,为张掖骄傲。
“文物是无声的史书,是沉静的生命体。”创作《文物里的张掖》时,张建铭老师本着弱水三千,只取“半瓢”的心愿,规避“热剩饭”,力求新视角,以期“以小见大,映照出地方人文和历史的某个侧面,进而对文物所处的时期朝代有一种见微见细节、知著知概貌的认识”,使大众和读者在满心欢喜中心悦诚服的了解张掖,赞美张掖,爱上张掖。
用文物解读历史。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无论是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和遗迹,都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而且还具有时代性、阶级性、地域性等特点。建铭老师虽然是水利战线的一名公务人员,但他对于张掖历史文化的钟爱与研究却是一往情深。他谨记胡适先生“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张掖历史文化的整理挖掘中,以实物求证为要,以田野考察为本,以史料精研为门,不瞎猜想,不乱推断,不说无根据的话,不做赶时髦的事。他立足于张掖现存的1270处不可移动文物和11332件/套馆藏文物,以及16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研究,悉心揣测,依据张掖历史发展的线索,选取42件(实际涉及到200多件)张掖代表文物和300多张高清图片,编著完成了《文物里的张掖》。这本书集中体现了建铭老师严谨治学、认真负责的创作态度。在这本书里,建铭老师选取张掖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个重要节点、时段的代表性文物,通过文物的考证,追述文物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使无言的文物与当时的张掖社会相映成趣,使古老张掖的历史有血有肉,鲜活生动。比如作者在介绍张掖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网络纹彩陶罐”时,先用白描的手法介绍了文物的形制、特点和外观。随后拓宽视阈从历史角度阐述了马厂文化类型的特点,分析了“网络纹彩陶罐”的独特价值,由此提升了张掖文化的深刻厚重。再比如作者在介绍20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之一的“居延汉简”时,先介绍了“居延”的地理方位和历史沿革,后介绍了居延汉简的考古发掘、材质、内容及特点,最后以张掖郡太守府书和河西大将军窦融书两枚汉简为例,全面深入介绍了张掖“居延汉简”内容及史料价值,使张掖“国之臂掖”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用历史活化文物。文物是过往历史的化石。张掖是一座有着4000年人类居住史、20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固定会沉淀丰富的文物。作为地方文史研究人员,建铭老师非常注重张掖历史的学习与研究,特别专注张掖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个节点的文物背后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等内容的研究和思考。《文物里的张掖》中每件文物介绍,都不是简单的器物描摹,而是用文物所处时代的历史来活化文物。比如作者在介绍张掖博物馆馆藏文物“西夏铁拒马”时,先介绍了宋朝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形势,概要介绍了党项族南迁及其与回鹘、吐蕃、汉等多个民族的战争,最终建立西夏政权的历史,并重点介绍了西夏战事中最重要的冷兵器“铁拒马”,从“铁拒马”的形状、用途、功能以及后来的发展演变,使冷兵器背后的战争史、军备史、民族交融史得到了很好的显现,反过来就使这件冷兵器的介绍有了温度和深度,以史说器,以器述史,从一个横断面诠释西夏政权的兴旺始末。
用文化涵养文物。文物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组成部分,文化是文物的精神内核和艺术升华。挖掘张掖文物,目的就是要展现文物背后的张掖文化。因为正是文物背后的文化赋予了文物以灵魂和生命活力。如果一件文物没有文化内涵,就谈不上文物价值,或者说这件文物的价值就不会太大。建铭老师选取介绍的张掖文物都是张掖文化的集中体现,都是张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介绍张掖大佛寺国宝“敦煌唐写经”时,作者先从佛教文化东进传入中国说起,讲佛教的传播方式、传播路径,到大佛寺藏经情况,后才介绍大佛寺7800卷佛经中数量最多、时间是早、书写最精美的明清写抄本《妙法莲花经授记品》,介绍唐写经款式、高度、长度、经文句式结构、抄写书法特点等情况,并配以10多幅精美的经文插图,佐证了经书的特点。到此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表达,但是作者并没有就此搁笔,而是话锋一转,进一步探讨《妙法莲花经授记品》来历,由此引出尘封千年的中华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历史沧桑、世纪劫难及劫后余生。最后作者推断:“出现在张掖的《妙法莲花经授记品》《金刚经》等唐代写经,可能是清廷指令陕甘总督将敦煌藏经洞所剩文物运送北京的过程中在途经张掖时流落的,也可能是王圆箓赠送敦煌、酒泉官员的经卷之一,又辗转来到了张掖官员或者文化人士手中,之后隐藏于民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征集文物时才重新现身。”叙述、论证、推理链条完整,令人信服。
文言物语话张掖,古韵新风诗意融。《文物里的张掖》是张建铭老师为宣传张掖地方文化尽心竭力的使命使然,更是他多年来潜心积累和研究的心血结晶,他用行动诠释了习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殷殷期望。该书2023年5月动笔,2024年2月完稿,全书15万字,300多幅插图,虽然用时不到一年,却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是建铭老师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结果。“力求能以小见大,映照出地方人文和历史的某个侧面,进而对文物所处的时期朝代有一种见微见细节、知著知概貌的认识。”阅读完《文物里的张掖》,我感觉建铭老师的目地达到了,这本书对读者而言,是精美的文化套餐,不仅物有所值,而且是超值的享受。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厚积薄发的积淀。张建铭老师在日常工作中不仅善于读书学习,博彩众长,而且勤于思考,工于著文。在互联快捷的数智时代,他以一份从容淡定的心态,从张掖文物星空里爬梳洗剔,刮垢磨光,在吉光片言中点亮丝路星光,为我们释放疲惫的身心,体味张掖的静美,见微知著,管中窥豹,甚好。
(作者介绍:张恒善,参加工作30 多年,先后从事教育、新闻宣传、扶贫和图书馆工作,现供职于张掖市甘州区图书馆。业余喜欢摄影,旅游,读书,爱好文史写作,参编过史志,有多篇文字在报刊刊登。)
来源:金色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