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宁武县西马坊乡馒头山村是芦芽山脚下的一个村庄,山峦叠嶂,风光灵秀。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0师贺龙元帅在此建立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国营恒光机械厂(代号286)也曾扎根在此。前辈和先驱们的奉献,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厚重的红色记忆和工业历史。
宁武县西马坊乡馒头山村是芦芽山脚下的一个村庄,山峦叠嶂,风光灵秀。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0师贺龙元帅在此建立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国营恒光机械厂(代号286)也曾扎根在此。前辈和先驱们的奉献,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厚重的红色记忆和工业历史。
1966年12月,亢玉清就出生在馒头山村。她的身上,深深烙印着质朴淳善、勤劳坚毅的性格魅力,也传承着自力更生、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多年来,她用自己的双手,在根雕与石艺的世界里,雕琢出了一段“平凡坚守、让梦生花”的动人故事。
1
与生俱来的缘分
儿时的亢玉清,便与芦芽山结下不解之缘。在她眼中,芦芽山不只是一处地理景观,更像一位风华长者,历经岁月洗礼仍然屹立不倒,庇护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每到闲暇时,她就跑到山间、河畔,那些被山水冲刷下来的形态各异的树根、石头,都是她童年最珍贵的“玩具”。“有的树根像老房子,有的石头像小动物,看着它们,脑子里就会冒出好多想法。”那时候的她,就萌生了用树根、石头作为原材料创作的念头,常常拿着树枝在院子里的地上画画,拿树根、石头摆出村里的房屋、山间的草木,因此总能得到长辈们的夸赞。毕竟生活在农村,耳濡目染间,她的所见所想都与村民的生活、劳作紧密相连。到了十几岁,她跟着长辈们学下的裁剪设计、手工刺绣,也为她日后的艺术创作埋下了伏笔。
2012年开始,亢玉清在宁武县芦芽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担任食用菌栽培技术员。“以前没接触过食用菌种植,一开始啥都不懂,只能靠学、靠问、靠练。”为了尽快掌握技术,她每天跟着技术人员学习菌种培育、大棚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知识,把关键步骤、注意事项一一记在随身带着的笔记本上。有她在的三年时间里,公司的食用菌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显著提升。
2
大自然的搬运工
馒头山村及周边不仅被芦芽山环抱,还坐拥亿年溶洞,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种类繁多的石头,有的带着奇特纹理,有的泛着温润色泽,每一块都让亢玉清满心好奇。她发现,即便在同一个村子里,石头的模样、质地也各不相同。
抱着浓厚的兴趣和收藏的心态,亢玉清常常穿梭于山间、河畔,找树根、捡石头,就连村里无人问津的角落,也留下了她坚定的脚步。她说:“没事我就爱往山上跑,我觉得,找树根、捡石头挺有意思的,看到‘对眼’的,就把它们带回家。如果心情不好的时候,做这些事可以让心情变好。”有时候,为了找到一块心仪的石头或一根心仪的树根,她会在山里走几个小时,鞋子磨破了、衣服被树枝挂烂了,也毫不在意。要是遇到体积较大的树根、石头,她便会喊上丈夫或是两个儿子一起帮忙搬回家;有时候,丈夫在外发现比较特别的树根、石头,也会特意带回家给她。久而久之,除了家里陈列的那些成品,院子里的犄角旮旯也都堆满了捡回来的树根、石头。
为了了解石头的形成原因、历史背景,她还特意查询资料,学习地质知识;对于那些千奇百怪的树根,她更是爱不释手,常常对着一根树根琢磨半天,想象它能变成什么样的作品。
随着对家乡文化与人文历史的深入探寻,亢玉清愈发觉得,芦芽山就像一部记录着复杂地理结构与特殊地质风貌的“百科全书”。用她自己的话说:“几亿年地壳变迁形成的生态系统太丰富了,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
3
破土而出的梦
2018年冬天,亢玉清决定让儿时的梦破土而出,变成现实,正式开启根雕与石艺生涯。“打小在村里长大,见惯了树根、石头,总觉得人活着就得干点有意义的事。”她的话语里,满是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忱。
凭借自身的美术天赋、独到眼光和精巧手法,亢玉清对看似平淡无奇的树根、石头就地取材,在不破坏原有造型的基础上,根据其特性、纹理和色彩进行雕琢打磨,化腐朽为神奇,赋予其第二次生命。
在亢玉清看来,可以用来做根雕与石艺的石头是无限的,创意也是无限的。她在创作根雕与石艺作品前,先要在心中做好整体布局,力求将本地的自然、历史、文化等元素融入作品中,给每一件作品赋予丰富的人文色彩、鲜活的生命迹象、独特的意义象征,让每一件作品都能讲述芦芽山的故事、彰显独属于自己的风格。她的创作主题丰富且创意独到,像“群山”“守护”“洛神赋”“一枝梅”“钗头凤”等作品,构思巧妙得令人意想不到。其中,名为“大丰收”的根雕作品以天然桦树树根为基础,巧妙利用其凹凸纹理与形态,雕刻出南瓜、玉米、豆角等农作物,精细雕刻的果实饱满生动,与丰收寓意完美融合。还有一件名为“佛”的石艺作品,主体是一块天然石头,石面纹理形似两棵树,与右侧木雕树枝、“一树一菩提”文字呼应,搭配木质底座、雕刻装饰、佛珠及小佛像,将天然石趣与禅意美学结合,反映出宁静而富有哲理的构思。还有她收藏的一块本地树化石,未经任何打磨、加工,完全保留了自然形成的原始样貌,故而取名“素简”,尽显“素净简约”的韵味。
4
艺术馆的成立
2019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宁武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文旅产业逐步兴起,成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2019年11月5日,亢玉清注册筹建“宁武县遇卿文化艺术馆”。“遇卿”与她的名字“玉清”谐音,既有着玉洁冰清的善意,也蕴含着遇见卿、不负卿的美意。她回忆道,起初给艺术馆起名时,本想融入芦芽山的地域元素;但后来转念一想,觉得用自己的网名“遇卿”更显亲切——“遇卿”意思是“遇见尊贵的您”,也能让每一位走进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一份质朴的真诚。
遇卿,不负遇见。艺术馆的成立,像是为她的根雕与石艺作品寻得了新的灵魂归宿、找到了新的展示平台,不少爱好者专程而来,或静静欣赏,或欢喜认购,让这份源于自然与匠心的美好,形成双向奔赴。
她的创作视野也更加开阔。从根雕、石艺、佛珠、手串等旅游艺术品的创作,到落地灯、茶几、笔筒等日常物件的打造,多样作品既丰富了艺术维度,也为生活注入了温润禅意。她的家里几乎都被这些宝贝“占据”,一些待加工的材料只能在角落里、缝隙里勉强安放,显得有些局促。近两年,她又尝试以当地松柏树的松果(松果在当地方言里叫“树杨杨”“毛刺青”)、松枝为原料,搭配装饰性的干枝、小物件、相框等,制作各种手工艺品。谈及创作细节时,她特意提到:“花瓣要用丙烯颜料来画,不能只用单一颜色,得通过深浅、明暗不同的色彩搭配,才能让花朵呈现出立体的层次感。”不仅如此,每件作品装框时,她会覆盖一层钢化玻璃,这样既方便观赏,又能有效隔绝灰尘,长久保护作品的完好。
5
创作的艰辛与快乐
走近亢玉清的艺术馆,院门上方的木匾上写着“意韵”二字,古朴纹理间藏着岁月故事;黄色砖墙略显斑驳,左面写着“汾河奇石载千秋”,右面写着“芦芽根艺藏乾坤”。往里看去,一座精美的假山流水景观首先映入眼帘,石头堆叠错落,搭配绿植、小水车,周围摆放着盆栽、陶罐,整体氛围灵动有趣、闲适温馨。
掀开竹制卷帘,走进亢玉清的家里,“墙角一枝梅”的造型仿佛含着一缕清浅暗香。窗台和窗边摆放有几盆绿植,地面散落着造型独特的根雕以及手工材料、器物,自然野趣扑面而来。
亢玉清的客厅,即是艺术品的展厅,处处透着生活美学与文艺气息。当阳光透过窗户洒入,亢玉清正端坐在茶台前,神情沉静而投入,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手中的木料与心中的创意。创作的过程中,她难免累得腰酸背痛,可只要一拿起雕刻工具,整个人便立刻“精神”起来。亢玉清笑着说,“每次看着原本不起眼的树根、石头,在自己手里一点点‘活过来’,变成有模样、有灵气的作品,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再苦再累都值了。”
渐渐地,根雕与石艺成了亢玉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天里,除了吃饭、睡觉,她几乎把所有时间都倾注在创作上。为了打磨出一件满意的作品,她常常对着原材料反复琢磨,有时一连钻研好几个小时,有时甚至要耗费数月心血。“我创作的理念,就是尊崇自然、高于自然,不贪快、只求精。”她这样说道。
日积月累间,她的根雕、石艺等各类作品已有300多件,其中,光是在木质多层展架上展陈的就有百十来件,它们各具形态,既具观赏性又不失实用性,还浸润着山野的质朴与手作的温度,充满精致灵动与鲜活生机,让人看后激动不已,震撼于她的艺术才华,也对作品蕴含的深意产生无尽联想。“这里的东西,多数是前五六年完成的。”她站在展架旁介绍道,“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
创作的过程,是艰辛也是快乐的。拿制作根雕来说,需要经过剥皮、晾干、定型、雕刻、打磨、上漆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刚剥下来的树皮要及时处理,不然容易发霉;晾干的时候要控制好湿度,太干了会裂,太湿了又会腐;雕刻的时候更要小心,一不小心就会破坏树根的天然造型。”2022年,她和另一位爱好者一起,用榆树制作了一张茶台。一开始,榆树是湿的,她们先剥了树皮,然后经过一个多月的定型、打磨、上漆才完成。茶台一端是大鲤鱼造型,寓意“连年有余”,长2米,宽0.68米(最宽处1.4米),高1.4米。如今,这张茶台既是艺术馆里的“明星款”,也是亢玉清的“创作台”。
6
社会各界的认可
经过多年坚持,亢玉清渐渐被更多人知晓,她和她的根雕、石艺作品开始小有名气,这既增添了她创作的动力,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创作的信念。提起她,村民们也无不竖起大拇指,满是认可与敬佩。西马坊乡政府领导在了解她的情况后,给予了她极大的肯定,鼓励她把这项事业做大做强。同时,她也收获了一些荣誉:2020年10月,她被忻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忻州市脱贫攻坚奉献奖”称号;2021年5月,被宁武县委、县政府授予“宁武县劳动模范”称号;2025年8月,又被忻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忻州市劳动模范”。她的事迹还被忻州市广播电视台报道,一些根雕作品还在宁武县文化馆展出。她还透露,忻州市观赏石宝石协会正在筹建中,协会负责人邀请她担任宁武分会的会长,目前预备群已有70多人。
为了更好地推广作品、带动村民,亢玉清还积极学习新技能。2022年,她参加了忻州市第一期“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电子商务培训班,学会了用手机拍摄作品、剪辑视频;2024年,又参加了宁武县乡土文化能人艺人、文化带头人培训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创作水平。2024年,她作为宁武县乡土文化能人艺人,以根雕艺术进行技艺宣传展示,有网友留言:“人杰才高汇聚汾河儿女智慧,奇石木艺彰显宁乡风土人情”“这里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一石一瓦,在玉清的眼里都是那么美,在玉清的手下更是这么美,她是大山里最美的女人”……她的作品在网络上也颇受欢迎,快手号拥有5000多个粉丝,发出的视频有5371关注,4.7万获赞。去年,她还尝试过直播带货,虽然时间不长,但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在技艺传承上,亢玉清向来毫无保留。只要遇到跟她有同样喜好的人,她总会热情地和对方一同探讨创作;若是有人前来学习技艺,她便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并对每一个步骤、每一处技巧进行耐心指导,生怕对方学不透、学不精。她的姐妹吴撰英更是对她赞不绝口:“玉清这人心灵手巧,不仅陶冶了自己的情操,还带着大家一起寻找致富门路,实实在在带动了身边人,真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好榜样!”
7
从当下再继续的远方
亢玉清的艺术馆成立前后,正值馒头山村及周边文旅产业迎来新开发、新发展,高空玻璃栈道、九龙山旱滑道、亿年溶洞群、激情漂流、兵工厂红色记忆等多个文旅娱乐项目,引得游客络绎不绝。不少途经艺术馆的游客,首先就被院内精美的假山流水景观所吸引,她的作品更是广受青睐。“出来旅游的人,总爱带些能代表当地特色的东西回去,我的作品能让更多人了解宁武、了解芦芽山,这是我最开心的事。” 她这样说道。
后来,受文旅娱乐项目变动的影响,艺术馆的经营遭遇不小冲击,但亢玉清没有停下对艺术的追求与对艺术馆的守护,在工具、原料等物资方面持续投入成本。或许,对她而言,艺术馆里收藏的不只是作品,更是芦芽山的文化和馒头山村的精神。
如今的亢玉清,依旧坚守在馒头山村,守着她倾注心血的艺术馆。每天清晨,她总会先到艺术品展厅走走,扫视每一件作品;到了晚上,又会和家人聊聊当天的创作思路与心得。这样的日子或许忙碌,却处处透着充实与乐趣。“做这些事儿特别有瘾,越做越觉得有意思。”她笑着坦言,只是现在有个最大的困扰——“时间实在不够用”,就连一些外出参展的机会,也不得不无奈放弃。
谈及未来,她已经有了不少新的想法:收集当地兵工厂的相关资料,让红色记忆通过艺术作品形式得以传承;在东寨镇、宁化镇等文旅兴盛之地,搭建一个展示平台,让往来游客在欣赏山水风光的同时,也能邂逅这些融入乡村灵气、承载乡土文化的根雕与石艺作品;继续挖掘芦芽山深处的文化内涵,从山川草木、民俗故事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饱含当地特色的作品。而她心中最殷切的期盼,是能带动更多村民加入文化创业的队伍,一同将根雕与石艺打造成馒头山村响当当的的“特色名片”,让乡土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焕发新生。她本人表示也会多加学习,身体力行,创作出更多有意义的好作品,同时把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让这些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出去,为家乡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
从“业余爱好”到“终身事业”,亢玉清用一颗匠心、一双巧手,将别人眼中看起来不值钱的树根、石头变成“宝贝”,不仅为自己的人生书写了一种精彩,更为家乡的文化竖起了一个标杆。而她的故事仍在续写,不断解锁更多创作可能,让这份艺术的生命力既如松柏般长青,亦如玉石般冰清……(刘强)
来源:山西画报忻州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