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理解进行撰写,文末已注明文章信息来源,传播正能量,无不良引导,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理解进行撰写,文末已注明文章信息来源,传播正能量,无不良引导,请知悉。
宋轶再度因“脸”而登上热搜。
并非新剧《与晋长安》的剧情引发关注,而是在宣传活动中的一组照片,使得“宋轶整容”这一话题瞬间引发热议。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对着照片逐帧地进行分析,从鼻子的形态到面部的饱满程度,甚至连皮肤的出油情况都被当作“动刀”的“证据”。
在互联网时代,评判外貌从不需要啥依据,几张照片、几句猜测就能弄出场所谓“整容铁证”的闹剧。成本很低,就动动手指转发评论就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汹涌的舆论,宋轶并未藏着掖着。8月31日,她直接在微博做出回应,语气轻松愉快,就像和朋友聊天一般:“没整容只是换了新的化妆老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时她还解释道,自己瘦了2斤,是因为工作忙碌,不过这样直白的回应,不但没有平息质疑,反而引发了更多的吐槽。
有人说,“赶紧把化妆师给辞了”;有人调侃道,“那妆容啊,又脏兮兮的,丑得很”;更刺耳的是,“这难道不是让化妆师背锅吗?那鼻子就那样,谁会相信没动过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这并非是宋轶首次遭遇这类质疑。2022年,她的双眼皮变得较为明显,称自己因长期粘贴双眼皮贴,从而使内双变为外双,还特地进行了直播卸妆以自我证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拍摄《颜心计》之时她的脸型被拿来与“国泰民安脸”进行对比,她又解释说是由于牙齿调整以及化妆技术的缘故。不过每一次的澄清,仿佛都如同在为新的质疑“提供素材”。
仔细想想这场争论的核心,其实并不是“宋轶有没有整容”,而是网络环境对明星外貌的过度苛责。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张照片,只能捕捉某一瞬间的状态;强烈的光线,会突出面部的细节;化妆师风格的调整,也会影响整体的气质;甚至因为工作劳累瘦了几斤,都会被解读为“动了手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值得深思的是,大家对明星的关注,似乎渐渐地偏离了重点。看《伪装者》的时候我们为明家三妹那坚韧的品质点赞;看《庆余年》的时候我们被她所塑造的风流形象所吸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如今对于剧的好坏,却无人细细去聊,反而紧紧盯着演员的脸不断地找茬。
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不过“键盘侠”们似乎忘却了这一点。在敲下“永远不满意”的评论之前,没人曾思考过明星背后的工作强度——或许宋轶瘦2斤,是接连不断地赶通告、熬夜熬出来的;或许新妆容是为了契合新剧角色而进行的尝试。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总说“要理性看待明星”,可实际行动却在制造更多的误会。一点水肿啦,些许油光呢,在镜头下被无限地放大,再经过网友的“解读”就变成了“实锤”。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观众真正该关注的,是演员的作品,以及剧中的故事,能否引发共鸣呢?而非把精力放在挖掘明星的外貌和八卦之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要是每次明星有新动态,大家总是把焦点放在他们的脸上,展开各种各样的讨论,那么今后谁还愿意专心去提升演技呢?谁还敢大胆地去尝试不同的造型风格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关注点从作品移向外貌,当揣测替代理性,最终损耗的,实则是整个娱乐界的创作环境。
来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