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仍然面临挑战。标准疗法肺静脉隔离(PVI)可以有效地隔离触发灶,但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广泛存在的左房纤维化重构基质,单纯采用PVI有时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扩大消融虽然能覆盖更多致心律失常区域,但可能带来不可逆的心肌损伤。在这种情况下,精准的
当前,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仍然面临挑战。标准疗法肺静脉隔离(PVI)可以有效地隔离触发灶,但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广泛存在的左房纤维化重构基质,单纯采用PVI有时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扩大消融虽然能覆盖更多致心律失常区域,但可能带来不可逆的心肌损伤。在这种情况下,精准的个体化消融策略成为该领域的探索方向之一。当地时间8月31日,在2025 ESC大会的HOT LINE 8专场公布了一项突破性研究——CUVIA-PRR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标准消融技术基础上联合数字孪生技术引导的消融,可改善持续性房颤患者的临床预后。
要点抢先看
肺静脉隔离仍然是房颤导管消融的基石,但持续性房颤患者的最佳消融策略尚未明确。
CUVIA-PRR试验比较了单纯使用PVI与一种新方法的消融效果,该方法将PVI与数字孪生技术指导下的额外消融相结合,用于治疗持续性房颤患者。
与单纯进行PVI相比,数字孪生引导消融加PVI显著提高了无心律失常生存率,且未影响安全性或延长手术时间。
研究概述
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来自韩国首尔延世大学医学院Severance心血管医院的Daehoon Kim教授介绍了这种新的消融方法:“肺静脉隔离消融是房颤的标准治疗方法,但仍有相当大的改进空间,特别是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我们开发了一种个性化方法,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来精确识别具体患者心房中的特定区域——相位奇异点(PS点)——这些区域在模拟场景中似乎会导致持续性房颤。在CUVIA-PRR试验中,我们探究了将PVI与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引导的消融相结合是否比单纯使用PVI更有效。”
CUVIA-PRR试验是一项由研究者发起的随机优效性试验,在韩国的四个中心进行,纳入的患者为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无效、首次接受房颤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排除阵发性房颤或永久性房颤患者。参与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接受针对稳定PS点的数字孪生引导消融+PVI组或单纯PVI组。对于数字孪生引导消融组的参与者,在开始PVI之前会生成标测图以识别任何稳定的PS点。消融后3个月的空白期内允许使用AAD,但此后不建议使用。主要终点是空白期后记录的、持续≥30秒的任何房性心律失常,无论是否使用AAD。
图1 研究设计
共有304名参与者被随机分组并完成了空白期。参与者的中位年龄为61.3岁,20.7%为女性。在分配至数字孪生引导消融组的患者中,有43.2%的患者识别出稳定的PS点并进行了消融。
消融后18个月,数字孪生引导消融组的无复发性房性心律失常生存率显著高于单纯PVI组(77.9% vs. 59.5%;HR 0.52;95% CI 0.33-0.82;对数秩检验 p=0.004)。数字孪生引导消融组未使用AAD情况下的无复发性房性心律失常生存率也高于单纯PVI组(45.7% vs.31.7%;HR 0.74;95% CI 0.55-0.99)。
图2 数字孪生引导消融
图3 研究的主要结局
在3个月空白期后,数字孪生引导消融组中有51.6%的患者开具了AAD处方,单纯PVI组中这一比例为63.8%。两组之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或总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数字孪生引导消融组与单纯PVI组的平均总手术时间相当(142分钟 vs. 137分钟)。
Daehoon Kim教授总结道:“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与单纯PVI相比,数字孪生引导消融加PVI显著改善了无心律失常生存率。既往采用统一的提高PVI成功率的方法效果并不好,并且人工智能引导的消融被发现会延长手术时间。而我们量身定制的、针对患者个体的消融方法,通过精确靶向房颤的个体化潜在机制,改善了预后,且并未影响安全性或者延长手术时间。”
信源:ESC官网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