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 月 30 日的上合峰会新闻中心,本该是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的 “新闻战场”,却突然排起了绕场长龙。外国记者们举着手机往前凑,镜头对准的不是各国政要,而是个 1.7 米高的 “黑科技明星”—— 中国人形机器人 “小合”。
8 月 30 日的上合峰会新闻中心,本该是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的 “新闻战场”,却突然排起了绕场长龙。外国记者们举着手机往前凑,镜头对准的不是各国政要,而是个 1.7 米高的 “黑科技明星”—— 中国人形机器人 “小合”。
“用阿拉伯语问它‘今天天气怎么样’,它居然秒懂,还笑着用英语补了句‘这里很适合聊聊天’!” 刚体验完的中东记者举着视频回放,立刻被其他同行围了起来。现场更绝的是欧洲记者的 “刁难测试”:故意用夹杂俚语的法语提问,“小合” 不仅准确翻译,还捕捉到对方挑眉的微表情,接了句 “您好像不太相信我?要不换个难点的?”,逗得全场大笑。
谁能想到,几年前国际展会上,中国科技产品还常被外媒远远拍照,配文里带着 “模仿”“性价比” 的标签。可这次,记者们主动把 “小合” 围得水泄不通:有人测试十几种语言切换,有人让它模仿自己的手势,还有人掏出手机直播,对着镜头感慨 “我之前只觉得最牛的机器人在硅谷,现在得改改认知了”。从 “远远观望” 到 “挤着体验”,这态度转变的背后,是 “小合” 藏不住的硬实力 —— 不仅能精准识别语音语调,还能读懂情绪,把冷冰冰的技术变成了热热闹闹的跨国聊天。
但 “小合” 的惊艳不是偶然。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它背后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全面爆发:深圳的工厂里,机器人每天给电动车做精准安检,误差比人工小 3 倍;北京多家医院里,医疗机器人顶着药盘穿梭,护士们终于不用跑断腿送耗材;2024 年上半年,中国机器人领域融资额直接涨了 67%,现在全球每 3 台工业机器人,就有 1 台用在中国市场。我们早不是跟着别人后面学的阶段了,从实验室里的原型机,到医院、工厂里的 “打工人”,中国机器人正在悄悄把 “想象” 变成 “日常”。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 “排队潮” 背后的信号。以前提起中国产品,不少外国人先想到 “便宜”“量大”;可现在,从能落月的嫦娥探测器,到深海里的奋斗者号,再到眼前会开玩笑的 “小合”,越来越多的 “中国智造” 正在改写标签。就像那位非洲记者说的:“我小时候在电视上看欧美机器人跳舞,今天才发现,最酷的技术原来离我们这么近。”
当天傍晚,新闻中心的人渐渐少了,“小合” 还在跟几位记者互动。有人问它 “以后会不会比人类还聪明”,它歪了歪头:“不如一起期待下?毕竟我还在学习呢。” 这话里的底气,不是吹牛 —— 是无数工程师在实验室里熬的夜,是从 “造得出” 到 “造得好” 的踏实步子,更是中国科技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信心。
下次再有人说 “中国只能做低端制造”,或许可以带他看看 “小合” 的视频:当外国记者举着手机追着问 “哪里能买到”,当 “中国造” 变成 “想体验” 的香饽饽,我们就知道,属于中国科技的舞台,才刚刚拉开大幕。
来源:乐明豆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