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的反思与前瞻:从记录到凝视,从共性到个性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1 21:37 2

摘要:自1980年起至2000年前后,一批优秀的中国摄影家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他们以镜头记录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为推动改革开放留下重要的视觉文献。然而,其中许多人未能随着时代进一步发展,思维仍停留在“乡村采风和都市扫街”的传统拍摄模式,缺乏对摄影语言和观念的深层革新。

编者按:此文是作者对巩志明先生的讲座《专题摄影的拍摄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记录与总结。

一、发展阶段回顾与反思

1980年-2000年:记录转型,却难超越时代

自1980年起至2000年前后,一批优秀的中国摄影家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他们以镜头记录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为推动改革开放留下重要的视觉文献。然而,其中许多人未能随着时代进一步发展,思维仍停留在“乡村采风和都市扫街”的传统拍摄模式,缺乏对摄影语言和观念的深层革新。

2000年-2015(乃至2025)年:错失的窗口期

这一时期本应是摄影与当代艺术全面融合、产生系统性理论与代表性作品的黄金阶段。遗憾的是,包括作者本人在内的摄影群体未能实现深入探索与实践,错过了极为宝贵的“窗口期”。许多摄影人仍在沿用陈旧的理念和方式,缺乏如“田野调查”等现代方法论的支撑,更谈不上熟练运用。其结果,是摄影创作未能实现应有的思想突破和社会影响力。

二、何为“属于自己的摄影”?

在摄影类型化严重、共性压倒个性的当下,如何实现真正具有个人风格的摄影创作?以下几点尤为关键:

1. 不浮躁,笃定坚持:反复追问自己真正的渴望与需求,保持内心的清晰与平静。

2. 去功利,坚守初心:坚信每个人都是世界的唯一,不必迎合外部评价与潮流。

3. 持续行动,实践中修正:理想是靠做出来的,不是靠空想或抱怨。应在前行中不断调整方向,而非轻易否定自身。

三、类型化与凝视:突破视觉重复

当前中国摄影最显著的问题之一是类型过于单一,共性太强而个性不足,导致作品缺乏深度与社会回响。类型学方法的核心在于:

· 通过视觉相似性的“批处理”实现统一呈现;

· 在重复中凸显差异性与信息量,从而实现观念的传达。

“凝视”(Gaze)这一概念源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它强调的不是“我在看”,而是“被看”。在摄影中,“凝视”是一种深入的、带有情感投入的观看方式,是心与物的交流,是外在观察与内在体验的融合。真正的凝视包括几个层次:

· 贴近:不仅是物理距离,更是心理与情感的靠近;

· 观外:细致捕捉对象的细节与瞬间;

· 观内:融入情感与理解,实现与被摄对象的深层对话。

四、观念先行:摄影的本质是表达

好的摄影远不止是光线、构图或后期技巧,甚至天赋都属次要。艺术的核心是感情、立场与观念,是个人独特体验和价值观念的传递。许多影像之所以存在,正是摄影师意识与思想物化的结果。在创作中,往往是主观决定客观,意识决定存在。

在地性摄影强调立足本土,拍摄最熟悉、最有感触的内容。影像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观点、态度与情感的隐蔽叠加。越是不露痕迹,越是具有说服力。

五、如何形成独特的观看方式?

1. 技术内化:通过反复实践将摄影技术转化为直觉反应。如对光线的把握不再依赖计算,而成为自然的情感表达。

2. 审美修养:广泛涉猎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领域,提升对美的感知与理解。

3. 观察力与敏感度:通过持续训练,增强对视觉元素和瞬间变化的捕捉能力。

六、坚持与传播:做有价值的摄影师

最具传播价值的摄影师须具备:

· 深刻的思想(有想法);

· 持之以恒的行动(坚持实现);

· 以十年为单位的专注(N年不动摇)。

正如巩志明所言,“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譬如摄影师苏唐诗以自身为例,十多年倾情于古建筑摄影,在一次次凝视中实现与历史的对话,使冰冷的建筑成为有生命的存在。这种专注不仅是对技艺的追求,更是对历史与文化深深的敬畏。

结语

中国摄影亟需打破单一类型和表面记录的限制,走向更深度的观念表达和个性探索。唯有回归内心、坚持独特视角、在凝视中实现情感与对象的融合,才能诞生真正具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影像作品。

来源:村夫小生活一点号

相关推荐